中华文化精神读本(徐骥远)
霜晨月
中华文化精神读本
——《史记》中那些无法令人忘怀的人和事
徐骥远
《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一句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亦或是妇孺皆知而又充满意义的历史典故,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司马迁的妙笔生花,使得杂乱无章的文字变得“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在长达三周的学习时间中,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在我看来已变得如同白话,同时“结识”了众多人物,通过阅读相关文本,他们的身世、作为、性格品质等等我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以下我将选取三个典型人物进入本书,以此弘扬那些珍贵优秀的品质。
首先登场的是
一、信陵君(即魏无忌)。
1)广招门客:
有一次,魏无忌正跟安釐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魏无忌劝阻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下棋,仿佛无事。可安釐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无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会立即报告我。”
由此看出魏无忌门下食客奇才众多,也能够看出士人因为他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礼贤下士 and窃符救赵
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危机时刻,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平原君、魏王、信陵君的不同反映:
平原君是“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现了他的焦急和无能;
魏王则是“恐”和“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
只有信陵君,“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舍生相救的高贵品格。
在情节上:
他不忘战友,求教寒士:“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他明察自省,引咎自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他谦恭谨慎,不耻下问:“公子再拜,因问”;
他虚怀若谷,采纳善言:“公子从其计”。
3)写作手法赏析
本文叙事精于选材,作者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手法多种多样,如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方面,写晋鄙验证兵符后的怀疑心理时,写“举手视公子”几个字加以刻画,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塑造出一个惊奇、自信、决不轻易交出兵权的将军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与此同时,侯嬴这一重要人物不可忽视。她有着和信陵君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作者把这位“夷门抱关者”塑造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二、李广
1)平定叛乱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本段充分表现了李广临危不惧的大将之才。
2)被捕得脱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同样表现李广临危不惧,比前者多的是勇敢机智,精于骑射
3)杀降军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
看出当年的李广不计后果,目光短浅,行事鲁莽。多年之后的他知错能改
4)历任七郡
李广历任七个郡的太守,前后四十多年,得到赏赐立即分给部下,家裹没有多余财物,一生不谈购买产业的事。带兵行军,遇到断粮缺水时,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不尝一口饭。对待士兵宽厚不苛,
这能够看出李广身为将军,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爱护部下,仁而下士,并不贪恋钱财,为政清廉,、宽缓不苛的美德,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少有的优秀品质。
“右北平以少敌多之战”,表现了李广智勇双全、机智果敢、胆识过人的特点。
5)写作手法赏析
怀才不遇的悲剧情怀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
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
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同样的豪情壮志与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永久缠绵~~~
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复杂的形象.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当权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
三、蔺相如
1)缪贤举荐
以自己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体现蔺相如的远见卓识
2)完璧归赵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审时度势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敢于担当,富有勇气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机智灵敏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能言善辩
3)渑池之会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思维灵活,热爱祖国,不让祖国受屈辱
4)将相和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顾全大局、胸襟开阔、热爱祖国
5)写作手法赏析
本文段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附:读史记有感:
西风瑟,易水寒。诸君穿行于历史之长河,纵横于华夏民族亿万儿女之心间,每念及你们的卓然清华,思绪恰似一江春水一去不复返,被你们带入快意恩仇的情义江湖。
司马氏笔下的果敢、凛然亦或是家仇国恨已融入我的心,愿我怀着它继续驰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莽原里,向远方的点点星火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