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5号作品
bubu(他们终于遇到彼此从此不再分开)
赢在常规 常规报道为栏目重中之重自不必说,我常以为单兵作战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修养及同事平均水平两大因素无法分割,在当今这个年代之下想要单纯仅以信仰或其他感情形式激励而无法加大切实个人眼前收益,大概无法撼动年龄层以婚后或者已经携家带口的大龄记者为基石的常规报道记者的积极性。 平均分不高在现实条件下有其存在道理,同样的片子我下功夫五小时你下功夫1小时,片酬相同,还不如拿四小时回家逍遥,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默认的契约式信条,记者以“够了”为最大目标,摄像以能成片为任务底线,曾经的激情慢慢被生活抹杀,人变犬儒,片变平庸,流年之中热血青年泯然众人矣。 在这个近乎肉搏的狭小市场之中,竞争不必讳言,老对手新北方挖我墙角优势不必多说,我就自己认识到的差距进行阐述,并叙述可行性,个人认为,盘活常规报道,可以采用小型专题--策划专案形式,化零为整,百团大战。 此想法源自2009年日食报道,此前我所知道《直播生活》的集团式专题报道并不很多,但当天日食报道之成功人所共见,大多数时候我们零散的小型报道,家长里短在新北方的专题策划面前被打得溃不成军,那一次收视率的昂首挺进,士气大振,让人心潮澎湃。主编老张,主刀金玉功劳自不必说,我想很多重量级常规记者的心中也必有一番感触,可惜之后此类专题再不多见。 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社会热点,这样的典型新闻事件之于楼上漏水,家狗被盗类的新闻事件,新闻价值孰轻孰重显而易见,而没有高屋建瓴的统一的规模策划和单兵强悍熟练的协同作战,重点新闻事件的贯穿纵深报道便无从提及,我们需要张帆式的,电影式的专题策划,从各个角度向主线的深度统一发掘,看到并思考出新闻现场背后的故事,而并非目前常见的见闻式,用各个记者所见碎片仅仅再现现场全景的视觉体验,张帆只有一个,但赵宇满帅波波在大量小型专题报道熟练之后能否成为第二个张帆?我觉得可以。 小型专题报道团队,以少量骨干记者和部分实习记者为行动力,依靠能力突出者(张、王、刘等主编)为统帅,确立报道主干之后所有人依此为核心开展工作,并由现场所见及时修订报道思路, 由此展开, A主编(专题稿件执笔者)和前方记者沟通主线思路,确立之后领导在后方完成背景资料介绍片,并进行信息筛选以贴近主题,落笔,在记者回家后筛选内容,分成模块进行逻辑梳理,并积极与主持人沟通确定专题报道思路。 B前方记者和摄像进行观察研究并统一向修正后的主题靠拢,各路记者自取所需,发觉现场特有的画面和场景,采集之后素材分为采访和现场/空画面,采访为出镜正片,现场给剪辑者用以扑在空挡和突出主题。 C后方记者了解时事新闻动向并及时在策划过程中出谋献策,全力搜集历史及同期资料建立重大新闻事件资料库,按照报道方向筛选并剪辑资料。 D最终剪辑,添加逻辑链条,定下基调氛围,并将前期采访没有使用的现场和精彩画面进行梳理,成为小片。 最终目的:现场见闻是为了突出主线,背景介绍做到有的放矢,指挥者(执笔者)逐渐驾轻就熟,拍者融入报道之中,出镜必须发现重点,剪辑构建逻辑氛围,主持点评锦上添花,一气呵成,最终言之有物, 看起来和现在我们做的专题区别不大,但事实上我认为差别有三点。 1, 参与,打破突发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人员垄断,增强职业能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有存在感,知道该干什么,用成就感激发生产力,用协作和沟通增加凝聚力。人人发现新闻点,人人都在锦上添花,用策划报道提高团队职业素养。心齐,人挺,用单个优秀人才最终培养大量节目后备支柱,,人才和凝聚力是栏目发展的根本。(另:如果可能请求在专题组提高稿酬以加强板块吸引力。) 2, 主线,由记者和领导者沟通后不停修正直到最终确立,并围绕之层层展开,尤其在最终剪辑时的统一的画面、音乐风格和整体氛围中得到体现,大片乃成!就个人而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钱和成就感是让人酣畅的完成工作的绝对动力,没有什么能比用奖金肯定你的付出和同事的赞誉确定你的位置更令人绝对心满意足。 3, 深度,专题很多,深度难见,人性的发掘不一定非要由吭哧瘪度的采了一个星期的城事来完成,事实证明观众主体虽然老龄并处于社会中下层,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笨蛋,我始终认为,直播生活可以成为提升城市人口素质的切入点,渐渐的我们不需要再像讲寓言一样说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因为本身一个道理就并不能说明整个新闻事件的内涵和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足迹渐渐的向真相和复杂靠近,并用确实的深度解读嘲笑看今天的二逼评论员。 人员分组: 完全模块式运作,各个主编和出镜记者、摄像、剪辑之间建立轮换机制,此类报道10人以内便可运作(主编x1 出镜记者x3 摄像x3 后期剪辑x1 后期资料统筹x1),如若假以时日熟能生巧,人员可再小幅减少。 片长: 由于缺乏常规拍摄经验,难以统计,但就整体人员规划和主持人串联来说10-15分钟,乃至二十分钟应该可行。 如果该形式真正投入生产,可与3g连线融合并直接覆盖节目开播的初始时段,直接拉动收视率。 后记: 我年纪小,更可笑的是从没干过常规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愚钝之处,忘同仁海涵,我是学电视编导的,总觉得新闻报道是纵横捭阖的,收看过程是让人心潮澎湃的,结果是发人深思的。在这个创意大赛里,我觉得自己说几句错话你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毕竟我都不是正式的……你们总不能开除我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与吉鲁马曲的故事(稿件) (F)
- 与你分享 (bubu)
- 11度青春之《老男孩》 (混族儿)
- 10月25日新闻观后感 (bubu)
- 现代传播:中国电视生态失衡的十大症候(节选)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