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书评

凤园

来自:凤园 组长
2007-01-01 12:45:5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凤园

    凤园 组长 楼主 2007-01-01 12:51:27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作者: (英)威廉斯 译者: 刘建基 isbn: 7108021625 页数: 53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 27.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3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关键词”,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了详尽而有系统的注释,也为他的“文化与社会”的方法提供了实际有用的工具。这是一一影响深远的书,是历史语义学、语言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

    雷蒙·威廉斯,(1921-1988)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出生于威尔士乡间的工人阶级家庭,毕业于剑桥的三一学院。战后至1961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的成人教育班,1974年起,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担任戏剧讲座教授,直至去世。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   雷蒙·威廉斯著作宏富,主要有:《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1961)、《乡村与城市》(1973)、《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1974)、《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写作、文化与政治》(1989)等。

  • 新社

    新社 2007-01-01 13:06:11

    在边缘看世界 作者: 林达 isbn: 7222025650 页数: 319 定价: 20.00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1-07

    一千个旅美人士的笔下有一千个美国,林达的文字自称来自边缘,可也有人说那是用中文写成的美国式文章。“活的历史,正在迅速消亡。当历史以书本的形式再度出现,许多细节可能遗失,许多历史事件可能被扭曲。”林达的随笔大多由美国的历史事件或现实事件而来,试图用独特的选材与视角,把握美国社会文化的精髓。她的文章至少行文流畅、引人入胜。

  • 新社

    新社 2007-01-01 13:10:40

    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作者: 章光和 isbn: 7563349960 页数: 17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12-1

    这是一本在诸多收集旅游回忆的方法中,谈论有关摄影的书。面对我心怡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去那儿。罗兰・巴特说,“对我而言,风景相片(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可以居住在巴涂、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作者简介 · · · · · ·   章光和,世新大学图文传播暨数字出版学系系主住兼所长;台湾艺术大学图文传播艺术系兼任副教授;影像艺术创作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为美术馆收藏。著有:《暗房终结者》(计算机影像专著),桑格图书出版;《Painter 3 BIBLE》(计算机绘图专著),桑格图书出版;《Lve Picture光速合成》(计算机影像专著)桑格图书出版;《绘画终结者 Painter 4.0》(计算机绘图专著),桑格图书出版;《虚拟天堂 Bryce 3D》(计算机影橡专著),桑格图书出版《数字人体造像Virtual Nude Photograhy》(计算机影像专著)桑格图书出版;《复制真实:后现代摄影创作构思系统论述与实践》(摄影理论专著),田园城市;《缪斯共和国》(刘惠媛著 章光和摄影),田园城市;《住在巴特、宋�、班雅明的照片里》,田园城市。

  • 东区

    东区 2007-01-01 13:17:24

    son of god 又名: 上帝之子耶稣基督 上映年度: 2001 语言: English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BBC imdb链接: tt0281485

    他是神唯一的独生子, 全球史上耀目的生命历程…… 耶稣基督他也是全球逾十亿人的信仰之源,无奈亦是千百年战事的争端,他的影响力,他的历史地位,世上根本无人可以超越。利用廿一世纪超新馄技,你可以回到公元一世纪的世界,以全球最先进的尖端科技和考古学研究资科,配以最新的影像处理技术;理性分析这位拥有血肉之躯的救世主的一切。三个连贯的特辑,揭开他一生的谜;一个公元一世纪的普通木匠,到底怎样改变整个世界呢?为的又是甚么?      第一集 早年时期   看看小耶稣的玩具和游戏是什么?他住在甚么地方?如何决志担起他的使命? 这一切由「漫步童年」为你解谜。      第二集 救世主的大使命   十二个性格不同的人,平民渔夫和人民公仆都是耶稣至爱的门徒…到底他们是怎样被挑选出来的? 他们有甚么胜过会作战的士兵呢? 弃大兵用小卒,能否完成神的任务?耶稣到底想怎么样呢?      第三集 迈向十字架之路   翻阅最古老的福音和圣保禄的信,与考古学家追寻散失千年的文物瑰宝,求证十字架的机关及耶稣复活之谜;以及走访最前线的法医技术,展现目前最逼真的耶稣面貌。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3:36:15

    开门见山色 文学与建筑相同 作者: 阮庆岳 副标题: (文学与建筑相问) isbn: 7302127093 页数: 191 定价: 28.0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6-1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切响应的建筑。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文学与建筑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它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阮庆岳是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他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超越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 作者简介 · · · · · ·    阮庆岳,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宾州大学建筑学硕士。曾任职美国芝加歌、凤凰城建筑公司,并于台湾成立建筑师事务所,现职台湾实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为《台湾建筑》和《室内》杂志专栏作家,著有《城市漂流:关于三个城市的十二个建筑思考》、《屋顶上的石斛兰》、《弱建筑——从〈道德经〉看治湾当代建筑》。    另有文学作品《重见白桥》、《林秀子一家》、《凯旋高歌》等问世。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3:38:46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又名: Visual Notes for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作者: (美)诺曼﹒克罗等 译者: 吴宇江 / 刘晓明 isbn: 7112037212 页数: 212 定价: 30.0 出版社: 出版年: 1900-01-01

    本书旨在鼓励视觉表达,其理念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视觉修养与文字修养同等重要。为了开拓表达视觉信息的能力,全书用实例说明了如何像记录文字信息那样来记录视觉信息。这些实例说明,记录视觉形象如同记录文字笔记,所不同的在于视觉记录的内容主要是图形而不是文字。本书内容包括引言、视觉记录指导、视觉日记、视觉笔记选、工具和技巧以及结语等六大部分。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3:41:01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作者: 伊塔羅.卡爾維諾吳潛誠譯 isbn: 9571321966 定价: NT$ 180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年: 19960000

    現在是 1985 年,我們和下一輪太平盛世之間只剩十五年的時光。在此刻,我並不覺得新紀元的逼近會引起什麼特別的情緒。但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未來學,而是要談文學。   目前這一輪即將終了的太平盛世,目睹現代西方語言的誕生與發展,在文學方面則呈現了這些語言在表現、認知、想像等方面的可能性。這也是書籍的太平盛世,在這一千年中,書籍以我們目前熟悉的形式出現。我們常納悶,文學和書籍在所謂的後工業科技時代會有什麼下場──這樣的關注,或許就是一徵兆,表示目前這個太平盛世的完結。但我並不太喜歡沉溺於這種思考。我對文學的未來有信心,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因此我希望把這些講稿獻給我衷心認同的某些價值、質素或文學特性,設法將它們置入下一輪太平盛世的視野之中。缺的文學價值。   第一講「輕」,引述希臘神話、歐維德、薄伽丘、塞萬提斯、昆德拉、卡夫卡等等作品來詮釋: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第二講「快」,闡述如何以敏捷來融合「行動」(快)和「沉思默想」(慢);接下來的第三講「準」,強調語言的精確和明晰;第四講「顯」,說明視覺想像係認識世界和自我的媒介;第五講「繁」是一份展示力作,生動而精彩地描述文學如何逸出常軌,企圖傳達人類面對無限的可能所流露的痛苦、困惑和振奮。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3:44:25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作者: 傅月庵 isbn: 9573250586 页数: 192 定价: NT$ 280 出版社: 遠流 出版年: 20031001

    台灣的舊書店以台北為主。台北舊書店,昔日曾風光一時,五○、六○年代的牯嶺街舊書攤,相濡以沫,聚攤成市,過期漫畫、教科書、二手舊書、線裝書、古玩字畫,應有盡有,盛況大約與今日北京潘家園古舊書市相彷彿。七○年代初,為了整頓市容,牯嶺街舊書攤幾乎全數被遷移至八德路,原地只剩下「松林」等七、八家擁有店面者。光華商場地窄攤小,地下室空氣不易流通,逛起來十分辛苦。30多年來,光華商場舊書店一路失守,從鼎盛時期七、八十家,凋零到現在的二十餘家,但仍是全台灣最大的一個舊書市。此外,新生南路、台大附近,是個新近興起,新舊書店雜陳的大書圈。   由蠹魚頭(林皎宏)撰寫,針對台北舊書店與舊書選薦為目標的本書,可謂是台灣迄今「唯一」一本紀錄這個逐漸被遺忘的台北文化記憶的珍本。除台北外,並旁及台灣中南部與世界各地的舊書店概況。   本書另邀請插畫新秀陳昭儀繪製12家舊書店之俯瞰線條圖,線條簡潔、富有懷舊氣氛。       作者简介 · · · · · ·   蠹魚頭(傅月庵)   台灣台北人。台大歷史所肄業,以編輯為終身志業。平生服膺「買書第一、讀書第二、編書第三、寫書第四」原則,愛讀閒書,不喜寫作;逼稿成篇,非為稻粱謀,都因趣味耳。主持『遠流博識網』〈聊齋〉(http://www.ylib.com/class/topic/default.asp?object=gossip)、〈珍品交流道〉(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default.asp?object=bid)討論區,談新舊書、說今昔閱讀,其樂融融,千金不易也。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3:48:46

    世界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作者: 萨尔加多 译者: 狄源沧编 isbn: 753440892X 页数: 35 定价: 18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装帧: 软精装 出版年: 1999-6-1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文革摩里斯。1969年,25岁的萨尔加多在圣保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移居欧洲。1970年,开始接触摄影,跟这门瞬间艺术一见钟情。1973年,在非洲咖啡贸易组织中任职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他很快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第二年(1974),30岁的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了到世界各地拍摄照片的生涯。1975年起,他先后认为法国伽玛图片社和玛格纳图片社的记者。   萨尔加多摄影采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他都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1986年,当他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时,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被摄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萨尔加多是一位有思想、有自己信念的摄影家。他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1982年,萨尔加多以共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 ·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赛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科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萨尔加多认为,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于是他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80年代开始,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无处不出现萨尔加多的身影。1994年,萨尔加多把他六年多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汇编成一本巨型画册:《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    在世界各地的采访中,萨尔多加不畏艰险。为报道持续了10年的非洲大旱,他不远万里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   作为玛格纳(Magnum)图片社的成员,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拍出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    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35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普通衣服也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但他更喜欢黑白。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他最喜欢用柯达Tro-X黑白胶卷,认为这种胶卷银粒细微,宽容度大,不论亮处或暗处都能产生丰富的层次,最能适应不同场合光线的变化。 作者简介 · · · · · ·   萨尔加多生平概要      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   1968―1969年(24―25岁):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Vanderbilt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供职于巴西政府的经济部门。   1969―1971年(25―27岁):在英国伦敦,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   1973年(29岁);开始从事摄影报道工作,报道作洲撒哈拉地区的大旱。   1974年(30岁):为巴黎的西格玛(Sygma)图片社进行摄影采访,到过葡萄牙和非洲。   1975―1979年(31―35岁):参加法国伽玛(Gamma)图片社,到过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进行摄影采访。   1977―1983年(33―39岁):数次到拉丁美洲拍摄农民生活纪实照片,为编辑出版画册《别的美洲人》积累素材。   1979年(35岁):参加玛格纳(Maguum)图片社(至今仍为该社成员)。在世界各地进行摄影采访。1979年起,大量拍摄在法国的外国移民。   1981年(37岁):在美国华盛顿采访时拍摄到里根遇刺照片,用所获稿酬在巴黎购置一套住宅。   1992年(38岁):所获的尤金・史密斯人道本义摄影奖使他得以继续实现对拉丁美洲的采访。同年他的成果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摄影奖。   1984―1995年(40―41岁)在法国人道主义医疗团体协助下对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旱灾进行摄影报道。   1984年(40岁):《别的美洲人》(AutresAmeriques)获柯达和巴黎城市奖。   1985―1986年(41―42岁):撒哈拉的旱灾报道图片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人道主义报道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推举他为1986最佳摄影师。获法国阿莱斯国际摄影节奖。开始到c西帕拉达山区拍摄金矿专题。   1987年(43岁):开始对即将消失的体力劳动进行大规模的摄影采访,为此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被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推举为1987最佳摄影师。   1988年(44岁):获“西班牙之王”摄影奖和德国埃里克沙洛蒙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再次推举他为1988最佳摄影师。   1989年(45岁):“萨尔加多个人影展”在瑞典戈德堡展出,并获瑞典维克多哈斯勃莱德摄影奖。《别的美洲人》和《撒哈拉――灾难中的人群》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上海青年宫展出。   1990年(46岁):萨尔加多的个人影集《没有确定的魅力》在美国出版。   1993年(49岁):大型个人影集《劳动者》在英国出版。   1998年(54岁):为完成“人类家庭的迁移”摄影专题,到上海进行了26天摄影采访。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3:50:38

    夢想Dream 作者: 網路與書編輯部 副标题: 網路與書19 isbn: 9868162319 页数: 149頁 定价: NT$280 出版社: 網路與書 装帧: 平裝 / 16K 出版年: 2005年11月

    夢想,是個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的東西。   說遠在天邊,是因為太多時候我們是把夢想拿來說的。永遠說說,永遠不會實現。   說近在眼前,是因為夢想也可能是想了就做,做了就可成的。      夢想,是個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的東西。本書集合了形形式式的夢想:探險、愛情、科學、和平、家庭、商業,甚至是性別。我們分享了古今中外的夢想家,如何成為理想的實踐者,以及如何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還保有一個夢想。不論成敗,我們還是要快樂地享受夢想。本書的主題為「夢想」。內容重點包括:古往今來人類各式各樣的夢想(探險夢、愛情夢、科學夢、和平夢……)、如何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還保有一個夢想。思考自己到底有什麼夢想。行動—現在就知道如何開始行動和把夢想落實。快樂地享受夢想,不論成敗。      本書重點內容包括:         《吉訶德先生》問世四百周年紀念   7到70歲的夢想大調查   著名平面設計師Akibo訪問   超級女聲滿足的商業及其他夢想   九夢:愛情之夢、財富之夢、和平之夢、自由之夢、玩樂之夢、理性之夢、科技之夢、革命之夢、生命之夢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3:51:34

    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 作者: (编)马杰伟 isbn: 9889922746 页数: 258页 定价: HK$65.00 出版社: Rountable Enterprise Limited 出版年: 2006年9月

    近年保護維港、參與西九、重建灣仔、保育大澳……一連串有關城市空間的事件,漸漸形成香港人的城市自覺——自覺歸屬香港,希望參與社群發展,並以城市作為思考香港認同的基礎。這種「城市意識」,觸及香港本土文化的典範轉移。   馬傑偉教授帶領一班年青學人,花了數月時間走訪各個城市,我們可把深圳東門,對比旺角西洋菜街、朗豪坊、砵蘭街和銅鑼灣,又把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對比上海多倫路、香港的星光大道,以及澳門的荷蘭園。以無限的想象和感性的筆觸,站在歷史街角,看全球化的風景,透視超現代城市生活。

  • 凤园

    凤园 组长 楼主 2007-01-01 14:05:27

    未完成的爱情方案--欧美艺术电影解读 作者: 刘宏 isbn: 7300054889 定价: 29.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5-1

    本书由18篇电影笔记组成,在“幻影”、“沉没”、“情裂”三个单元中分别讨论了涉及爱的想象、生存与死亡、情感归宿等问题的经典艺术电影中的影像与人物。围绕爱情这一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片所展示的故事结构中,相当深入地探讨了人物关系和命运历经时空转换发生的变迁、以及因此而派生的人生可能性,以文字形式再现了影像中的人群曾经面临的种种与平视相关的机缘,是如何逐渐涌现又次第消逝的。 作者简介 · · · · · · 刘宏,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讲师,曾在《博览群书》等刊物发表文化随笔和艺术评论多篇。

  • 凤园

    凤园 组长 楼主 2007-01-01 14:10:08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作者: 维姆·文德斯 译者: 李宏宇 isbn: 7563348603 页数: 221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9-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 作者简介 · · · · ·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著名电影导演,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63-196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及哲学专业,1966年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失败,用一年时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19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以及出于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慢慢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 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借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多次荣获夏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凤园

    凤园 组长 楼主 2007-01-01 14:13:05

    动物庄园 译者: 张毅/高孝先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isbn: 7208004250 页数: 256 定价: 18.0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0-08

    用动物对人类抗争后自建家园来再现前苏联的整个历史情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其中的有些语言还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1984》并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此版本收有小说的英文原文。   本书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统治者需要迫使猪与人结成同盟,建立起独裁专制;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 凤园

    凤园 组长 楼主 2007-01-01 14:14:50

    印度的色彩 译者: (法)莫朗迪 / 摄、撰文 / 谭雪菜 / 郑洁 作者: (法)布鲁诺·莫朗迪 isbn: 780678425X 页数: 143 定价: 30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5-1

    本书以斑斓的色彩、图案,向读者展示印度独特的一面。大块的蓝色,让一座城市成为蓝色海洋,这原来和神话故事中湿婆的蓝色喉咙有关;随处可见的图案,在墙上、在地上,却全部出自妇女之手;纱丽的大块颜色,将印度女子的曼妙身资包裹出来;火红的辣椒,让你遥想到诱人的印度美食,再佐以市场上那新鲜的当地蔬果……本书在展现印度风情的同时,更着意于揭示那些图案、色彩的秘密、故事,印度展示出一个独特的面,也娓娓道出她的悠久历史和复杂的民族……    Dragon Image图片社的宗旨是关注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从现代战争到古代文明。从异域风情到日常生活,从最新的科技发明到人类的健康问题。 Dragon Image图片社的摄影师用图片专题的形式来讲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进步和困惑,透过不同国家民族人们的表情,以及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创造与毁灭,记录下现实世界的影像。 翻开这套丛书,读者会和这些与众不同的摄影师一同踏上史诗性的征程,去探索我们这个星球的新发现。 作者简介 · · · · · ·    莫朗迪,如果要对布鲁诺莫朗迪(Bruno Morandi)作一个简单的描述,还真是不太容易。首先,一个没有摄影师、旅行家家庭背景的他,不知为什么会有一个如此喜好旅行的灵魂。而当问到他能成为一个摄影师及有灵感来源时,他也说不出个道理,唯一的解释似乎就是:我是半个诺曼底人。    他从小就喜欢踩着自行车四处晃荡,虽然性格上并不合群,却参加过自行车的各种赛事。18岁那年,从不曾远离巴黎的他,又坐在不怎么舒服的坐垫上、踏动着轮子,游历了尼泊尔。而自此以后,他就开始了30多次个人或是团体的旅行。    之后,在他还是一名建筑系的学生时,一本在旅途中看到的小册子改变了他的生活。那上面有一句话:“那些自主的人,必然喜爱冒险。”从此,布鲁诺莫朗迪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就像一个流亡者,抛开建筑学的专业,也抛开一切烦恼,立志要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在多次的旅行中,他对尼泊尔的感情渐渐地加深了。昔日的陌生人,成了今日也是明日的熟客。从来就不满足现状他,一直在自己的机遇面前唱着“芝麻开门”。这个半诺曼底、半个托斯卡纳的人,因此挎上行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摄影人。    他不断的拍出自己的照片。GEO、Grands Reportages、Ulysse、Gala、Le Figaro、DS以及VSD等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作品;多家出版社都推出他的图册,如《拉贾斯坦印象》(Flammarion出版)、《永远的托斯坎》(Arthaud出版)、《托斯坎村庄》(Arthaud出版)、《尼泊尔——氏采和光》(Arthaud出版)、《普罗旺斯,饮食精神》(Plume出版)。他的作品不仅会吸引人们前去旅游观光,还能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他在对人类、自然、文化的各个片断中所捕捉到的美。

  • 新社

    新社 2007-01-01 14:17:07

    艺术的童年 译者: 林徵玲 作者: (法)艾姿碧塔 isbn: 753364543X 页数: 255 定价: 65.00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1-1

    这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发人深省的创作思考笔记和回忆录。作者艾姿碧塔详尽地叙述了她儿童读物的创作和思考历程,以及创作的原动力与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童年的各种记忆。    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特别是与教母在法国阿尔萨斯的童年生活——听故事、唱歌、看晚霞,感受身边各式物品、玩具、图像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等等。点点滴滴的经历和感受,构筑和丰富着她的成长历程,也一一孕化成她日后作品中迷人的童话世界。    “艺术的童年”存在于世界上每个国度,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每个角落。在孩子稍纵即逝的成长岁月里,让他们体验生命中每一刻的感动,倾听内心的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交流,珍藏成长的各种记忆,如此,亦可赐给孩子另一种形式的艺术童年。 作者简介 · · · · · ·    艾姿碧塔,出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兰,父亲是波兰的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她在尚未知晓世事的年纪,为避战祸而由波兰迁居法国,跟随祖母过了一段快乐童年,九岁时到英国的寄宿学校就读,十五岁回到法国,从此定居巴黎。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涯,大大地丰富了她的思维和创造力。    身兼造形艺术家和童书创作者身份的艾姿碧塔,至今已有三十多部童书创作,透过十九种外语的译介,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代表作品有:《弗隆与妙赛德》、《兔子欧布拉》、《魔法学校》等。创作之余,她也经常受邀到各地教学、讲演,分享她的创作理念。

  • 新社

    新社 2007-01-01 14:20:28

    流浪在前衛的國度 又名: A walk in the Contemporary Art:Roaming the Rebellious Streets 作者: 姚瑞中 副标题: 和藝術家一起上路,體驗當代藝術的叛逆與美感 isbn: 9867291670 页数: 288頁 定价: NT$450 | 特價: NT$360 出版社: 大塊文化 装帧: 17*24cm 平裝 出版年: 2005-11-01

    請準備好了,現在要進入的是一個顛覆你對傳統藝術認知的國度。   如果看到一件由上千隻昆蟲殘殼編織而成的主教衣服,途經一條地上有鳥糞、頭上有許多似真似假鴿子的走廊,進入一個類似溫室的透明壓克力屋,分不清是夢境還是天堂……不要感到驚訝,這只是旅程的起點而已。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旅程中有一位當代藝術家當你的導遊;當你對於出現在眼前、過於驚世駭俗的作品,手足無措、不知該做何反應時,藝術家導遊會為你娓娓道來這件作品的來龍去脈、創作者之所以如此表現的概念及創意來源。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一頭霧水的作品其實挺幽默有趣,有些反映某種意識和傳達某種主張的作品,即使只是透過照片,仍令人深深震懾。也許你會第一次發現,藝術離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近。   更重要的是,這趟旅程並非如同一般的旅行走馬看花,親自參展的藝術家要帶你一起上路,深入這些作品的幕前幕後,一同體驗當代藝術家的生活與心境。在威尼斯參加雙年展,到舊金山參與藝術家駐村計劃,逛遍倫敦重要美術館,到橫濱參加國際當代藝術三年展,在中國當年長征之路上進行「乾坤大挪移」創作……這是一個奇妙又叛逆的國度,一趟令人大開眼界的當代藝術之旅。   ……無論讀了多少美術史或藝術理論,都比不上觀賞一件比一件令人驚歎的作品來得直接。不用解釋什麼,傑出的作品本身便能令人震懾。這是藝術之為藝術的魅力,也是藝術家無言的力量。 作者简介 · · · · · ·   姚瑞中   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理論組畢業,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媒體城市雙年展、釜山雙年展、亞細亞散步等國際展覽,足蹟遍佈歐、美、亞洲。曾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另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狀況1978~2004》。目前為專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

  • 新社

    新社 2007-01-01 14:24:31

    慢慢快活--好想懶惰 作者: 歐陽應霽編集 isbn: 9867291921 页数: 128頁 定价: NT$300 出版社: 大塊文化 出版年: 2006年2月

    這是一系列關於「慢」的季節書的第一本。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追求「快」。當「慢」開始流行,我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安心(終於可以慢下來),一方面又躊躇懷疑(怎樣才能慢下來?)。      對於一向快得不得了的歐陽來說,「慢」並不是哲學問題,也不是一時的流行,「慢」是一種線索。循著這個線索,他與一群好友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快和慢的時刻,但我們很少注意到慢的時候擁有的幸福」。      所以他也給了讀者一些「線索」,從慢方向、慢人物、慢工細貨、慢遊、慢動作……思索慢的樂趣,並且在春季號的本書中,提出「懶惰」的主張,從詩、畫、音樂、運動、旅行、美食中,要讀者好好想像一個屬於自己的慵懶而美好的春天。      慢慢,快活。懶惰,真好。      ※本書所附CD為口琴演奏家陳錦樂以春天為題的演奏 作者简介 · · · · · ·   歐陽應霽    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籤定位的創作人。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    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學士及哲學碩士畢業以來,長期對現代家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報章雜誌。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志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

  • 东区

    东区 2007-01-01 14:29:29

    设计心理学 作者: (美国)唐纳德﹒A﹒诺曼 译者: 梅琼 isbn: 7800739252 定价: 23.00 页数: 248 装帧: 平装(无盘) 出版年: 2003-10-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你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你!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而我们却在代为受过!    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本中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应该让用户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去操作,应该让消费者享受乐趣而不是饱受挫折。诺曼指出,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是设计人员或商家,那么在构思产品时,请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吧,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而如若你是一名用户,那就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呐喊吧,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产品让我们体验到操作的快乐——我们再不要用设计得的错误惩罚自我! 作者简介 · · · · · ·    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著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著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 东区

    东区 2007-01-01 14:30:45

    天地有大美: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 作者: 蒋勋 副标题: 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 isbn: 756336160X 页数: 198 定价: 2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9-1

    近几年在lC之音主持了一个叫作“美的深思”的节目,其中谈生活美学的部分,由远流出版公司杨豫馨整理,编辑成这一册《天地有大差》。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的句子,我很喜欢,常常引用,就移来做了书名。    这一集的《天地有大美》便是多次广播的文字记录,里面谈到看来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谈到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汉字里有一个字是非常非常应该去反省的,就是“忙”这个字。大家写一下“忙”,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叫作“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它是一个建筑空间,但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说:“不要再走了!因为这景观美极了。” 作者简介 · · · · · ·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出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师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4:33:53

    舞动红楼梦 作者: 蒋勋 isbn: 7020053319 页数: 137 定价: 32元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1-1

    在台湾著名美学家蒋勋眼中,曹雪芹的《红楼梦》,简直就是风靡时下年轻人的青春偶像剧的起源,同时也隐藏着“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观点”。配合台湾著名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作经典舞剧《红楼梦》演出,蒋勋在其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舞动红楼梦》中,结合舞蹈与文学,从“青春”和“情欲”的角度对文学经典《红楼梦》作了颇有新意的解读。   在《舞动红楼梦》中,蒋勋特意舍弃传统搬演《红楼梦》时的主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认为《红楼梦》实际上是一阕“青春颂歌”。贾宝玉在书中的实际年龄只有十三岁,曹雪芹笔下的宝玉是不要长大的孩子,生命就停在十四岁,所有才华、美丽、荣华富贵都在此时展现,《红楼梦》是“全世界最华美的青春文学作品。”   他指出,古典文学里的宝玉是一代贵公子,但他对青春的探索,对肉体的迷恋,对伦理的反叛,却充满现代性。蒋勋写作时,也聚焦于贾宝玉为中心的青春情欲世界。比如《红楼梦》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出现遗精、性幻想及第九回与秦钟之间的同性恋情,描绘了“超越世俗性别”的少年之爱,都是西方古典文学少有的描绘,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青春中的性别议题。   透过“云门舞集”的《红楼梦》数十幅精彩剧照以及精挑细选的《红楼梦》刻本版画插图,蒋勋将他阅读《红楼梦》半世纪的点滴体悟,渗透进入字里行间,如实告诉我们:为何《红楼梦》是一本“慈悲之书”?为何阅读《红楼梦》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从繁华走向空茫,这一切所代表的又是什么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蒋勳,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 1976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4:36:32

    明信片旅行主義 作者: 顏忠賢 isbn: 9864174681 定价: NT$ 420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年: 20050301

    十多年來,作者對旅行的熱衷,對寫明信片的風靡、對異國、對遠方、對流浪式的狂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或機會到各國旅行的沉迷,尤其在這二、三年去耶路撒冷當明信片變成旅行,變成壯遊,變成建築史,變成更多更遠的學院的美學的種種動人的想像……建築與設計是作者的本行與專業,      卻對文學、現代詩與旅行情有獨鍾。   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敏銳的觀察,   將旅行香港、新加坡、京都、紐約、布拉格……等地的萬般滋味,   透過一張張風景明信片,撩動你的心。二十年前,作者在成大唸大一的他,收到教西洋建築史的傅朝卿老師一張外國風景明信片,傅老師那時候因為準備去唸博士,正在環遊全球近一年的旅行之中。作者收到他寫了不多字的一張古建築的明信片......從此就變成「傳染」的開始......   和紐約做交換藝術家,甚至一整年住在外國所謂駐市駐館的創作,明信片有了更深更慢的徘徊......   於是,明信片變成旅行,變成壯遊,變成建築史,變成更多更遠的學院的美學的種種動人的想像......。   本書呈現了布拉格、紐約、矽谷、加拿大、京都、大阪、新加坡.....等不同時空的、書寫於明信片的旅行感悟。       作者简介 · · · · · ·   顏忠賢   曾任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現專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作品曾赴紐約、荷蘭、日本、希臘、英國、布拉格、米蘭...多國展覽,並獲選為美國紐約(MOMA/ PS1)駐館藝術家,台北市駐耶路撒冷、加拿大交換藝術家,ANN亞洲十四國青年藝術家創作聯展之台北代表,2001年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創作首獎等獎項。電影作品「肉浮屠」、「醮」應邀於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挪威、澳門藝術節影展參展,2001年獲邀參加「總統文化獎」紀錄片拍攝計畫,為2000、 2001年金馬獎國際影展DV競賽評審團主席、亦曾為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之小說獎評審。多種國內外雜誌報紙之專欄作家,出版《老天使俱樂部》、《世界盡頭》、《軟建築》...詩、散文、小說、影評、建築評論十餘本書。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4:38:32

    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美學的演繹 作者: 李佩玲 isbn: 9570406542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年: 20021001

    每個人對於各類人、事、物的喜愛,乃至於價值觀的觀感,有時是一種莫名的偏執狂,若要探求喜愛的緣由,常常是沒什麼道理可言。同樣的,美學原為哲學思維的體系之於生活上的應用,總令人覺得太沉重,美與不美屬於價值觀認知的直覺反映,要說服自己乃至於別人何謂美,或接受新的美學觀念,面對先入為主的觀念所產生的莫名偏執狂,實為難以攻破的思維碉堡。   The Puzzle Books of Design & Culture 系列 02:《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美學的演繹》,繼01:《和風浮世繪: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以日本文化發展出的種種器物切入談其設計上的文化性格;此次02 則以日本文化的美學思維為切面,舉例介紹日本獨特的美學觀,及其於設計上的彰顯。   透過此簡冊,希冀讀者能開解文化隔閡所可能產生的思維迷障,真正感受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文化所反映出的真實人性,並能欣賞不同文化的美感;不僅提供設計專業人士工作上的參考,同時也可為一般消費者鑑賞品嚐美好事物的導引。   〈瑕疵美學〉從來都不知瑕疵有何美感可言,更無法理解川久保玲如何以襤褸的乞丐裝登上國際舞台,當發現了瑕疵美學的理念後,才開始對所謂的瑕疵,感受到真正人性的反映……   .反映人性的美學觀   .日光東照宮的缺陷之美   .瑕疵的器物審美觀   .設計師的演繹風格   〈素樸美學〉素樸美學所傳達的是一種素美的內在精神與外在表徵,透過歲月的沉潛呈現出一種順乎自然、不刻意造作的“澀”的美感,不是即刻地吸引眾人的目光,卻是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享受回味無窮的美感經驗……   .wabi、sabi、shibu的素樸精神   .和、敬、清、寂的茶道原則   .自然材質的物靈彰顯   .內斂質樸的色彩傳達   〈間隔美學〉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呈現,無論是動態或者靜態的,若沒有產生間歇性或留白的效果,也就是持續無間斷的過程,必然使觀賞者無餘韻去賞受“余白之美”的樂趣……   .間隔美學的形式觀   .間的文字觀與美學觀   .和室的間隔之美   .不均齊的美學思維   〈陰陽美學〉設計有時是一種直覺的反應與表現,當接觸到了陰陽美學的主張時,覺到這不僅是設計美學上的思維,亦是人性的生活之道──亦即和諧之道……   .陰陽美學的內涵意義   .設計的陰陽表徵   .虛實相間的陰陽觀   .理性與感性的演繹   〈包容美學〉包容美學不僅反映了日本喜好包裝的民族特性,亦從實際的生活場景與細節中,傳達出一種細膩的、洗鍊的、隱而不顯且揚長棄惡的美學意識……   .包容性的生活美學   .無所不包的設計哲學   .隱而不顯的設計傳達   .洗練的形式表徵   作者簡介   李佩玲   籍貫:台灣省台南市人   現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商品設計系專任講師   學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班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碩士   著作:《和風浮世繪: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美學的演繹》   E-mail: lpl1212@ms38.hinet.net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4:41:22

    天上大風 作者: 傅月庵 副标题: 生涯餓蠹魚筆記 isbn: 9573257386 页数: 272 定价: NT330 出版社: 遠流出版 装帧: 普通 出版年: 2006/04/01

    2002年,《生涯一蠹魚》出版,由於其多樣充實的內容,為台灣掀起一股「書話」熱潮,馴至「書籍與閱讀」(books about books)這一類型閱讀的確立,同時創造了「書人」這一名詞。而其別出心裁的圖文搭配,素潔雅淨的裝幀形式,更為讀者所珍愛,且獲得第一屆金蝶獎書籍美術設計組榮譽獎。         經過三年的積累,傅月庵於2006年推出《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此書仍以「書籍與閱讀」為主題,談書、談人、談閱讀、談作家、談編輯出版、談買書經驗……。涉獵古今中外,履及海峽兩岸,在他筆下,一本舊書、一個故人、一名老去的作家,彷彿被重新注入生命力,悠然返轉,回到了滄桑人間。圖像部分,除相關書影,還搭配由楊雅棠所拍攝,世界各地愛書人之閱讀身影,用以詮釋「天上大風‧人間讀書」之意境。此書美術設計也繼續由金鼎獎、金蝶獎得主楊雅棠擔綱,其最近作品,無論《天地有大美》、《巴黎的憂鬱》、《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均深獲讀者好評。此書如何與文字搭配編輯,而能超越《生涯一蠹魚》,蓋已成為台北文化圈內人士所拭目以待者也。         《大風吹,吹所有愛書的人》    果子離 (2006-03-31 )      傅月庵出版的3本書,主題集中,訴求清楚,定位明確,就是愛書人寫給愛書人。依網路產業術語,這叫B2B:booker to booker。      傅月庵是書蟲,不是書呆子,但始終收起浪漫多情的一面,以書人面目示眾。或許因為傅月庵所稱,寫作非其本業,編書、買書、看書之餘,才來寫書,寫書成為副產品。依食品製造產業術語,編書買書看書像豆漿豆腐,是結構主體;寫書像豆皮豆包,是附加程式。      傅月庵以書結緣。人緣書緣,往來多書人、讀者和作家,不惟物以類聚,書氣相投,更為傅月庵愛書愛到不寡占、不獨吞,為人所樂道。      依對書本的占有慾,愛書人有兩種,一種是守書奴,一種是散書童子。前者標榜錢可借也可不還,老婆老公典當也不妨,但書不可借,借了會還也不借;後者愛書及書,有成人之美,總會把書送給最需要、最適合的人。      善送者,或許個性阿莎力,說送就送,毫不猶豫;或許送書前歷經痛苦掙扎,對著愛書喃喃自語:我很愛你,很想跟你共度一生,但我想你和他在一起會比跟我幸福。於是牙一咬,送了。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高的情操。      不知道傅月庵是哪一型。在一些人心目中,像傅月庵這種勤於跑舊書攤的愛書人,尋書一技在身,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書兒送了明天還是一樣的買回來,沒有「書到用時方知被借走」恐懼症,反正千書散盡還復來;即使書一去不回,也看得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我眼。殊不知這樣想大概小看了愛書人眾裡尋書千百度的辛苦汗水,忽略了找到寶書的感動淚水。傅月庵筆下有與書相逢的快意,也有對某些好書絕跡的憂心。傅氏三(不是富士山)書常披露他個人或其他藏書家尋書的過程。透過不同管道搶救孤本,救不回來有「孤臣無力可回天」的錐心之痛,救回來後,午夜夢迴,回首這段因緣,感觸特多,時有「二十年成一夢,此書雖在堪驚」之慨吧!      熟稔於書籍版本、掌故、源流,逛起舊書店,就和凡夫俗子不太一樣。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頂多喟嘆:「哇,書好多喲!」「書架好大!」嘻嘻嘩嘩就過去了,不太識貨。傅月庵新書《天上大風》有文<十年之後當思我>,用「一步一驚呼」形容逛戴國煇的書房的感受,他看到「許多傳說之書,一一出現在眼前。」哪些書?《媽祖》、《台灣風土記》、《台灣繪本》、《華麗島民話集》、《皕歲前的台灣》……。這些書,一般人不曾聞問,遑論驚呼。      這些卻是傅月庵的強項:識得很少人知道的書,識得很少人知道的人。      但看《天上大風》介紹的讀書人、寫作者,(是的,本書以書人為主,書講什麼,不是重心。)多的是傅月庵如數家珍,我輩全然陌生,甚且大都為上一個時代的遺老,且不說往者已矣,在世的平均年齡沒有九十也有七八十。他們那分屬於舊時代才有的風範、風采和風度,一去不返,傅月庵在字裡行間,撫今追昔,不時流露出今昔對比的喟嘆,這些牢騷也為他在網路社群招來不少麻煩。      歲月無聲流逝,對傅月庵來說,哀樂中年,如何抵抗滄海桑田?無非閱讀、閱讀、再閱讀。不做閱讀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閱讀這件事,一如品玉、賞花、觀畫,整天把玩,不知老之將至。每一本有趣的書,就像佛典聖經,有鎮痛、解熱、排憂、解悶之功,這是愛書人的特異功能,傅月庵偶或寫到自己的心情,也以這類閱讀排憂為多。      閱讀力量大,這本《天上大風》,比起《生涯一蠹魚》,更見明朗大器。固然美編楊雅棠功不可沒,傅月庵出書,成家,主持網路社群,生涯走到這個階段,突然一大步就跨了出去,走路有風,使本書予人大開大闔之感。──連簽名題贈也變得落落大方,不知道是練字有成還是反映生命情境,傅月庵字體渾圓娟秀,落落大方,不信,請參加4月17日下午3點簽書會,比對生涯一二蠹魚不同之處,當知字如其書,書如其人,人如其字,不我欺也。

  • 角美

    角美 2007-01-01 14:46:28

    十四堂人生創意課 作者: 李欣頻 isbn: 9867636503 页数: 198页 定价: NT$ 250 出版社: 東觀 出版年: 20050201

    政大廣告系賴建都教授、政大中文系丁敏副教授、詩人向陽齊力推薦以電影、旅行、觀察、閱讀、情報、演練、想像、夢、自信、生命與危機意識,架構出一部:橫跨書寫、影像、廣告、設計,豐盛且龐大的個人創意系統。   本書共有十四堂關於生命態度的課程,如下      第一堂:如何在意外頻傳的時代活下來   第二堂:如何開挖自己的生命穴   第三堂:如何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   第四堂:如何栽培自己   第五堂:如何建立獨特的自我風格   第六堂:專心就是最大的力量   第七堂:拉大自我格局,漂亮的場面調度   第八堂:不中止的自我要求與評量   第九堂:多項技能無所不能,與各菁英hyperlink的多孔變頻插座   第十堂:如何在二十五歲前順利接班   第十一堂課:智慧與知識的均衡比例   第十二堂課:低谷反彈、高處思危,如何愉悅自處人生高低曲線   第十三堂:想像力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第十四堂:相信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獨特的生命驚喜生命的多彩、生活的創意取決於對於自我風格,本書將是你開挖自我生命穴的開端。       作者简介 · · · · · ·   李欣頻   1970年8月生。   貓科獅子座A型。月亮在射手。上昇在水瓶。   政大廣告系畢業。政大廣告研究所碩士。   現就讀博士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誠品特約文案、宏�數位藝術中心特約文案創意。   廣告作品包括      中興百貨、遠東百貨、誠品書店、誠品商場、宏�數位藝術中心、台新銀行玫瑰卡、台北藝術節、鶯歌陶瓷博物館等。曾為聯合報、自由時報、明日報、廣告雜誌、香港ZIP雜誌、皇冠雜誌、TVBS周刊、ELLE雜誌、MEN'S UNO雜誌、北京費加洛雜誌……等專欄作家      台灣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兼任講師   連續三屆廣告流行語金句獎評審   並為2004年數位時代雜誌選為台灣百大創意人之一。現為自由文案與創意工作者。   已經旅行34國。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5:13:33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 又名: Assignment Shanghai, Photographs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作者: 伯恩斯 摄 译者: 吴呵融 isbn: 7563351299 定价: 36.00 页数: 126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01 副标题: 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中的照片出自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伯恩斯就他的老相机,从这些被尘封了50多年的照片来看1947年的上海,看那些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中反映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照片绝不普通,它们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在1948年至1949年短短两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在本书中,杰克·伯恩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镜头,将当时的许多场景聚焦在我们面前:都市贫民不同程度的窘境;种种天下太平假象的崩溃;对所谓“疑匪”进行残酷镇压,恣意滥杀的暴行;外国人的特权与中国人毫无人权可言的强烈反差等等。对于当时那个苦难的岁月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解实录。   这些照片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大动乱给中国民众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并揭示了这场大劫难的本质。对于这场改变世界命运的大革命,伯恩斯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真实记载其焦点事件,有振聋发聩之效的图片。 作者简介 · · · · · ·   (美)杰克・伯恩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在中国内战的最后几年被派往上海进行战时报道。   1947年,当杰克・伯恩斯作为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被派往上海的时候,正值中国内战时期。上海这座曾经繁华的国际都市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之中。不顾出版人亨利・R.卢斯的反对,伯恩斯将他的老相机聚焦在战乱中的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上,他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拍下了难民、乞丐、儿童、妓女、士兵以及贫富悬殊的生活、街头的行刑和市民的反抗,但当时这些照片许多都未获准发表。50多年后的今天,它们终于首次得以出版。今天看来,伯恩斯拍摄的这些反映战乱中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照片绝不普通,它们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5:14:49

    建築家的20歲年代. 作者: 東大工學部建築科安藤忠雄研究室謝宗哲?黃曦穎譯 isbn: 9867705181 定价: NT$ 350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年: 20030901

    1998年任教於東京大學建築系的安藤忠雄,邀請六位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建築師: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建築師雷佐.皮亞諾 (Renzo Piano)、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的建築師尚.努維勒 (Jean Nouvel)、墨西哥知名建築師里卡多.李格瑞塔 (Ricardo Legorreta)、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Ghery)、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建築師貝聿銘,以及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的建築師多米尼克.培侯 (Dominique Perrault),前來東京大學建築系和師生談談他們過去的經驗,是怎麼開始對建築產生興趣?在之前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習建築等等這類建築教育上的課題,以及在事務所執業之初所發生的事情為中心進行討論。建築是一個揭櫫理念並創作某種新價值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勢必得克服、解決物理上的、經濟上與社會上的障礙方得以實現。但實際上出了社會直接面對建築的工作後,很多狀況都是被現實雜物給追得喘不過氣來,因而往往之前所觀注的理想便日漸模糊,失去創作的喜悅與原動力。為了不沉淪成那副德性所必須掌握的關鍵,其實就在於是否打從心裡深愛著建築而已。來到東京大學座談的這六位建築師在年齡、國籍與建築風格上都有所不同,但卻可以從其演講中強烈感受到他們個個都對建築懷著一份深刻情感的這個共同點,同時每個人均擁有足以貫徹自我信念的強韌意志並兼具使自己能夠冷靜地在客觀條件上被注視與評價的從容態度這一點上。他們一直不斷地為了自由及更上層樓的可能性而和自己與這個現實社會持續奮戰著。   透過這樣的講座,讓這些優秀建築家充滿熱誠而饒富個性的演講給予學生們一些刺激與鼓勵,並希望他們立足廿一世紀開始學著去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的重要訊息,能夠確實地傳達到每個人的心裡。而對這些建築家們而言,沒有什麼事情是比可以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學生更值得高興的了。他們希望那可以成為一種契機與動力,讓學生們在這個人生中最重要時期的現在,對「認真地活著」與「自由」的尊嚴與難處這些問題能重新思考並加以反省。因為他們都知道在「年輕」的脆弱當中,更存有一股強韌而率真的傻勁在的緣故。   Renzo Piano--      建築並不是僅以建築的表現便得以存在,而是在建築背後的東西,或說是支持著「冰山」所隱藏沉沒在海底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編織出建築這塊領域的所在。如果不具備這些附加部分的話,那麼建築也就只不過是單純的一門無聊而乏味的學問而已。亦即必須有內容才是真正活著的東西。Jean Nouvel--      我把找出「獨特性」這件事情視為我做設計的基本。所以,會有在分析階段從中抽取出所具有的特異性、解決了方案的問題之後,才開始處理建築型態上的問題。……一開始不去在意形式上的優劣,而是針對設計委託案的必要條件進行各式各樣的分析,導入獨特性,最後才自然長出其應有的形式來。我最感到興趣的,還是像這種在戰略上的概念。Ricardo Legorreta--      在面對問題時一向採取著率直的態度,在誠實面對自我的同時,也盡力將那最好的部份堅持做到最後。心裡一直希望透過這樣的做法來蓋出好的建築,而沒有刻意地要去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或樣式。……這與其說是在形式表現上的想像,倒不如說是在深究敘事性之建築的可能性後所產生的結果。Frank O. Gehry--      我一直都認為所謂的建築,是為了「人」而創造出建築物的工程,我堅持著這樣的想法,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同時,能夠喚起人性的情感,不管是怎樣的反應,能夠激發人們感受力的,才是建築。比方說李伯斯金在柏林的作品,就揚沸著憤怒的感覺,而且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那一股憤怒,即便是怒氣也可以,對我來說,能不能讓人心裡滋長出某種感情,才是我評斷建築的基準。I.M. Pei--      對建築家來說,環境這個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所說的是這個地方的歷史,也就是這個地方的「根」。所謂的根,雖然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但無論如何,要作為一個建築師,就不能不從這裡尋找那個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沒有找到根的狀況下就被蓋起的房子,最後終究還是會失去生氣而死亡的,也就是建築物的格局無法擁有廣度和深度。Dominique Perrault--      要習得建築的知識不是只限於在學校才能做到,我們不如說學校是一個讓人接觸學習建築的氣氛這類入門學問的地方。至於理解建築,或是學習建築,我認為是在參與了實際建造等實務工作後才慢慢了解的。譯者簡介      謝宗哲   2000年 成大建築研究所建築學碩士,現為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研究生。   以「翻譯」作為介入學習建築的動作,展開屬於自己的邁向建築之旅。譯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並持續進行《話說建築》與《連戰連敗》等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講義的譯作。黃曦穎      文化工作者。畢業於世新大學廣告系,曾任職友善的狗唱片公司執行企劃。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了日文翻譯與寫作的工作,而展開文化工作領域中的漫遊。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5:19:02

    設計中的設計 作者: 原研哉 isbn: 9868129206 定价: NT$ 550 出版社: 龍溪國際圖 出版年: 2005年06月21日

    到底何謂[設計]?對一位專業設計者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基本的問題,而對我的人生也一直在追尋著這個答案.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當下,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全世界正陷入一大改革的漩渦中,對於商品或溝通等等的價值觀也隨之動搖.....      當科技正要重新改造世界時,卻往往犧牲了蘊藏於生活中的美感價值.當技術與經濟掛帥且強領者世界向前邁進的同時,生活中的美感也正不堪於此瞬息萬變而發出哀鳴.    作者简介 · · · · · ·   原研哉   日本設計中心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在《長野冬季奧運》開、閉幕式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中,深根日本文化設計理念的推廣。於《松屋銀座百貨》更新計劃中,橫跨空間到平面實踐整體設計的方向。在《梅田醫院》指示標誌設計中,則表現出「觸覺」在視覺傳達中的可能性。所策劃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且深獲好評,此展獲頒全世界Industrial Design Biennale工業、平面設計兩部門大賞。自2001年起擔任無印良品諮詢委員會委員,其廣告宣傳設計也獲得東京ADC全場大賞。書籍設計方面,亦獲得講談社出版文化賞、原弘賞、龜倉雄策賞……等等,不論在日本國內外均獲頒許多的獎項與肯定。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1 15:19:55

    物类最新消息 译者: 管筱明 作者: (法)罗热-保尔·德罗亚 isbn: 7540436069 页数: 0 定价: 16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11-1

    你们可曾注意回形针有副道德面孔?可曾知道钥匙串或路灯也可以谈论爱情?可曾知道洗衣机会讲授灵魂游移的道理,超市购物车会分析情感为什么说不清理还乱?可曾体悟垃圾袋的超验感觉,吸取雨伞的智慧,看出吸尘器的反骨?     你们且环顾四周。生活中并非只有人类!对日用物类作一次哲学的实验吧。你们会发现,它们既能令我们惊愕、疯狂,也可让我们复归平静。     几分关注,一丝幽默,半点疯狂,将使你们以别样的目光看待物类。 作者简介 · · · · · ·    罗热-保尔•德罗亚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哲学研究员,也是《世界报》的专栏作家。他的前一部著作《生活中的101个哲学实验》(2001年法国电视随笔大奖)被翻译成二十二种文字出版。    主要著作有:《忘记印度。一种哲学遗忘症》、《虚无崇拜。哲学与佛》、《哲学家的圈子》、《灵感忽至》、《给女儿解说宗教》、《101个日常哲学经验》、《像哲人一样狂。古希腊罗马场景》、《自由仍爱我们》、《当代人圈子,与今日的思想家相会》等。

  • 大雄

    大雄 (http://www.douban.com/host/scu) 2007-01-02 00:45:41

    我在蓝天下,跳舞-云门蓝天教室的故事   故事,永远是最容易贴近读者的方式。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小故事、小片段,不管经历长或短的一生,遭逢多少抑扬顿挫,总有一些最简单的感动,最平易近人的启发,能累积成生命的能量,化成一种胸怀,一种厚度与广度。关于921重建区的故事,不必然是悲情的。云门舞集的『蓝天教室』选择用舞蹈与孩子对话,编织出一段生命中的温暖记忆。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湾地区发生芮氏规模七•三强烈地震。地震后第二天,林怀民带着十多位云门舞者和工作人员,赶到灾区,加入抢救工作。由此,开启了云门舞蹈教室在九二一重建区的「蓝天教室」课程。历时三年半,50多位老师陪着超过33万的孩子在大人们无暇照顾的蓝天土地上跳舞、学习感受自己。这些发生在颓倒教室边的点滴故事,温暖了这个过度喧嚣、内耗的社会,孩子在蓝天下跳舞的故事给人会心的微笑,还给这个社会信赖感与富足感。「蓝天教室」的故事与精神,能够内化成读者的一种能量,无论身处何处,遭逢什么困难,永远不会忘记,随时,都能为自己打开一扇蓝天的窗。请您,一起阅读这段感人的故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
1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