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经》看狭义的孝道和广义的孝道
悟仁(冰露)
编者按:由于汉人都源自炎黄,五千年前是一家,广义的孝道即“忠”要求对全民族这个大家庭尽孝,而狭义的孝道“孝”要求对个体的小家庭尽孝,所以忠孝无二,都本于血统亲缘。 汉人中也有极少数属于文化归化人,其血统虽非源自炎黄,但归化人如同于义子养子,归化是身份认同和民族立场的彻底汉人化,忠孝依然要求无二。 人更因此相信祖先与个人是互相有依赖的,不愿无脸见祖先於九泉之下,也不愿自己让子孙蒙羞,如此一种对祖先敬如在之诚,上达於天入於宗教境界,以为孝感动天。 (一)“孝”有狭义和广义 孝的意义其实很简单: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一开始便纯正与大公的,父母必须也总是无私和必须尽力去完成儿女的成长;当儿女也学习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把相同的 心情和态度做一切事回报与感恩父母,这仅是孝;使父母的精神与愿望能传继,儿女也像父母对他们一样对待下一代,这也便是“孝”。 根据《孝经》“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顺从,广义的“孝”还包括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个人对群体的尊重和服从。而 且,个人的人生、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代接一代的,前人种树後人凉,没有先人,就没有我们。所以“广义”来说,对已故祖先的纪念更是“孝”的一 个重要内容。 《孝经》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认为自己修好德行,才配称纪念祖先,这正是把孝道超越短暂的现世,而形成一种对自身完成人格与通达天理的观念,这也是对社会以及对历史及传统负责的理念。 再看《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又,《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祀其先祖先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 又,《吕氏春秋》引曾子曰:“……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又,西汉《安世房中歌》:“乃立祖庙,敬明尊亲,大矣孝熙。” 可见,孝是一个人针对父母以至历代祖先的态度与行为,对祖先的祭祀崇拜与“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两者不可分离。 二)“孝”的狭义 其实,孝道之所以被重视和推崇,也有它的客观历史环境为背景:农业国的农业、商业与手工艺的技术以至人际网络的生产发展,长期以来依赖的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经验。地广人稀的中国社会需要宗法制度结合人与人有秩序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注重“孝道”的传统。 更进一步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历史却是川流不停也生生不息,因此,更需要把孝道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标准。如果人人能把孝变成生活实践,便能确保每一代人可以无私的爱护下一代,效法上一代为他们所做的,把经验、知识、思想,传播给下一代。这也确保了每一代人深感前人种树後人凉,抱着感 恩回报的思想。如此,每一代便能够回礼和敬养上一代,使老人有所终,让每个人虽然处在生产力衰退的退休时代,却也受到更大肯定和尊重,而且是活在有尊严和 安详的环境。让老人活着不一定要操劳操心到最後一刻,却能享受到尊重与幸福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孝心表现。它确保一个社会中经验知识可以有安全感的一代传一代,一代比一代丰盛,也确保人的生存与尊严在生前死後都受到照料和尊重。因此,狭义的“孝”表现在实践上有3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层,即最基本的一层,是延继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这一层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第二层,是延继父母与祖先的精神生命(或称高级生命),即延继父母与祖先具有社会、道义等方面的生命。 第三层,完成父母与祖先的特殊愿望。儒家把家庭情义延伸至社会文化意义,以家庭中培养的亲和感,进而成为社会凝结的基础,宗法家族意识便得以形成。对祖先父母长辈兄弟的生命与生活关心而敬重,敬重而照料至死,死而葬,葬而永不停祭,如此不同阶段且长期都在孝养父母,并与同一血缘的兄弟姐妹永保亲爱之心,以安父母之心,这就是“孝”。 因此,“孝”也就是人的心态发挥良知,也就是超越现实的生物性与物质限制的自我。人更因此相信祖先与个人是互相有依赖的,不愿无脸见祖先於九泉之下,也不愿自己让子孙蒙羞,如此一种对祖先敬如在之诚,上达於天入於宗教境界,以为孝感动天。 (三)“孝”的广义 无论如何,古时的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其中不少是以《孝经》的说法为依据,而他们采用的《孝经》的方略中所论述的“孝”,当然不只是指狭义的“孝”,也是指广义的“孝”。 而广义的“孝”,并非与狭义的孝对立或完全不同,而是以广义包含狭义概念,又是把对狭义的“孝”的那股心态推广之去完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人之幼”。 《孝经》18章从天子之孝谈到庶人之孝,开宗明义第一章内即有说:“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又以“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为结,即说明了其内容指 的“孝”,是推而及之各种人事层面,是“百善孝为先”,把它视为可以作为其他人际行为的基础的表达方式。因此,便推论出“孝”可治天下的说法。 这种把“孝”广义而视之,是由於“孝”源於心,且是源於赤子响应父母无私之爱的同理同情之心。同一心态和情意,若能把握且诚意的去作为应对其他人关系的心,当然可以推展至其他人际去应用。 它的原意是,本人用此心以待人,而人人受鼓励用此心待人,而且又推而广之及至各人际层次,则天下和谐。 因此,《吕氏春秋》便因此称“孝”是治天之下妙术:“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这其实源自曾子把“孝”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 理,他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後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天子能做到孝又能以同理的心向其它人推展,则天下大治;庶民也如此,能孝必能忠,忠於人事者必能尽责和知本份,把一切事做好,成人成己。 由於“孝”是人伦的开始,被认为是一个人培养对人尽礼尽仁的最初也是基本的起点。因此,古人也就有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法。这也是统治者推行“孝经”的原因。 何以“孝”能治天下? http://www.hanminzu.net/Article/kjxx/200812/186_4.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密严)
- 王小波:我看国学 (菠萝油王子)
- 长安十二时辰:道教对大唐的影响 (xiang min)
- 刚才男豆友站在我家楼下求爱,一边撸着糖葫芦,一边大声喊到... (雨果)
- 昨晚新交的豆瓣男友趴在我被窝儿里,一边吃着我买给我奶奶的...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