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
角美
走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 冷冶夫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喊出“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创作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辅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包括《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一系列的误区还有待突破。笔者结合今年“中国纪录片大奖”评奖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选材上: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 纪录片要讲故事,这句话已经说多年了。可是,什么是纪录片中的故事?还是有些创作人员不甚了解。比如近期看到的《生命因爱而美丽》、《好大一个家》、《生命的印记》等片子,叙述的是社会上一些有爱心的人,收养残疾儿童或关爱老人的故事。这些片子主题的选择和立意是毫无问题的,可是片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普通的好人好事:献爱心的人如何发现了一个残疾孩子,如何领回家,如何喂饭,又如何在缺衣少米的情况下,救助了这个孩子,并送他上学了……严格地讲,这种记录还只是叙述了这件好人好事的来龙去脉,而观众想看的,则是更具情节性、戏剧性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笔者拍摄过一部这样的片子:售货员李丽平刚生孩子不久,有一天早上出门,在楼道里捡到了一个用布包裹的男婴和一个写有“大好人,请代为收养,事后一定重谢!”的字条。李丽平将孩子抱回家收养。可是夫妻俩的工资养不起两个孩子,于是俩人决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婆婆家代养。婆婆不理解,认为儿媳捡到的孩子是“野种”,为此婆媳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口角。两年后,一个自称是孩子爸爸的人来到李丽平家,要求抱回自己的孩子,于是双方上诉到法院,有一场风波出现了……笔者认为,如果纪录片记录的是上面的情节,那无疑是一个具有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可是如果只是记录了捡孩子、养孩子这样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好人好事,那就不足以称为故事。现在的纪录片已经由平铺直叙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化”了。 获奖作品《房东薛先生》、《俺爹俺娘》等,都极具戏剧性。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矛盾冲突也十分尖锐。 拍摄上:记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 有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原生态的记录。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事必录,结果剪辑出来的片子,如同一本“豆腐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认识上有一个误区没有解决,那就是“原生态的记录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只记录事件过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反之,注意记录故事情节的片子,不但剪辑起来省事,而且明显“打眼儿”,因为观众需要好看的片子。 《袁奶奶学车》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内容是65岁的袁奶奶准备买一辆小汽车。于是她到驾校报了名,开始学车……可是在拍摄这个片子的时候。摄像机主要记录的是开车的原理和开车的方法,而且细到怎么握方向盘,怎么挂挡。片子看到第六分钟了,还是这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个节目也被冠以纪录片,但看后给人的感觉是教学片。 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记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如果把这些记录的过程变成纪录片,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片子的节奏。纪录片要看到故事,首先要拍到故事,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在记录人或事件过程的时候,注意记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当作故事。 画面上:同期采访不等于画面语言 电视界曾对解说词中要还是同期采访重要,产生过一些争议,后来人们发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方法,决定了同期采访开始大量地走进纪录片,好像没有很多人出镜讲一讲就不叫纪录片了。于是纪录片成了真正的“讲”故事。 有一个表现去年战胜非典的纪录片,整个片子几乎是解说词加同期采访,而且是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讲,所有采访人说出来的故事,又都没有相应的画面配合,更不要说用画面语言表达情感,表现故事了。这样的纪录片如果说是用“话筒采访出来的故事”一点都不为过,老百姓看了也会厌烦。 有一个叫《幼儿园》的纪录片,可以说通篇没有解说词,采访也极少,观众通过细腻的画面语言,看懂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还有一部《纸殇》,记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过程,这个片子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我们曾试着把这部纪录片不加翻译地送给外国人看,结果他们完全看懂了这个故事。 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说话。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说,把纪录片编成各种“人头”的集粹和展示。凡是能用画面说明的,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而一部纪录片,如果没有画面故事和画面情节,即使故事说得再精彩,细节描绘得再细腻,观众也没有看到。而出现在画面中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我们已经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中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到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了。但我们决不能停留在这个中间地段,更不能认为使用了同期声(讲话),就是纪实了,就是记录了。实际上,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的故事、情节都应该尽量用画面语言来表现。 手法上:画面晃动不等于纪实 在2003年“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大奖赛报送的评选节目中,与三年前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镜头比以前更稳了,“用架子拍”可以说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者所认同。《小小读书郎》、《空山》、《潮汕民居》、《狮子山、玉门关》、《荣氏兄弟》等都是画面工整的精品。 相反也有一些作品,选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镜头不稳。这里有个操机水平问题,也有对纪实的概念理解问题。笔者曾问过一个参评的编导,好端端的一个保护候鸟的节目,为什么镜头老是晃呢?回答说:“为了增强节目追踪拍摄的纪实性。” 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作认识上的误区。电视节目是拍给观众看的,看节目时画面总在来回抖动,看着不舒服,肯定要换台。做电视节目有一个最浅显得道理,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看下去,可是如果为了纪实而晃动镜头,不但影响节目自身的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收视效果。 四川阿坝州电视台选送的一个纪录片《桃坪古堡》,选材是好的,内容也新鲜,可就是拍摄时很少使用架子,使片子的工程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尽管这部纪录片入了围,但评委们都为该片没有进入大奖而觉得惋惜。 这里谈了不少纪录片创作上的误区,但笔者仍认为2003年“中国纪录片大奖”的作品质量,远高于以往任何一届。《非凡21小时》、《布达拉宫》、《复活的军团》、《回家的路有多长》、《远望神州》、《陈小梅进城》等,不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且完全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媲美。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电视作品供人们群众愉悦欣赏,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电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更需要大量的电视精品问世,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转自电视研究2004—12)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新社)
- 无线互联网的营销2.0探索总结 (大雄)
- 全国SNG协作体——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联盟 (角美)
- 姜军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 (凤园)
- 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民营公司电视剧的路径选择 (凤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