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书院(摘自维基)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大隐隐于朝)
2007-01-05 21:10:2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1:21:33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今星子县)太守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其所订立的学规影响往后700年儒家的发展 历史 唐代建院 白鹿洞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唐代诗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李渤当时养白鹿自娱,传说该鹿通晓人性,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为主人购买书、纸、笔、墨,李渤遂有外号“白鹿先生”。后来他出任江州刺史,于此修楼建亭,取名白鹿洞。白居易过江州,赠李渤一诗中,即有“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之句。 早年该处只是一处游览胜地,直至五代十国南唐,其时天下大乱,开始有人在此隐居读书,升元年间(940年),南唐朝廷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置田藏书,由金陵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主持学务,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与京师国子监齐名。西元976年,南唐已亡,九江百姓遭受兵马之灾,庐山国学成为废墟。 宋初,九江人在废墟上建起白鹿洞书院,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等书赐予白鹿洞书院,书院旋即知名度大增,学生有近百人,该时期已被奉为北宋四大书院,西元980年,白鹿洞主被调走当官,白鹿洞书院再废。西元1002年,宋真宗赵恒颁发一道圣旨,全国兴起研学之风,白鹿洞书院得到修缮。西元1054年,白鹿洞书院毁于兵火,期间耕地又被收回,书院无法继续提供膳食,学生纷纷离去,校舍逐渐倒塌,书院不久就停办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书院从此荒废百年。

    赵匡胤敕令国子监剧印《九经》予白鹿洞书院,殿定书院在古代的国家级地位 到了南宋,中国理学开始兴盛,复兴书院成为当时的重要运动。朱熹的出现,正式殿定白鹿洞在往后700年的学术位置,直至清代科学制度结束为止,被称为“海内书院第一”。 南宋复兴 干道元年(1165年),刘珙到达潭州,决定在废墟上重建岳麓书院。不到半年,书院落成。刘珙请理学家彪居正担任山长,招收学生20人。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地政府将书院扩建,招生名额增加至30人。绍熙五年(1194)5月至8月,理学家朱熹前来潭州时,曾到岳麓书院视察,对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又选自己的学生黎贵臣到岳麓书院担任讲书,扩大理学的影响。 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他勘察书院废址后写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当时书院建筑规模较北宋时还不少,这时书院只有学生十余人。为兴复白鹿洞书院,订下学规,置田建屋,向各地发文征求图书,把《四书》、《五经》纳入教学课程。 同时,朱熹请南宋理学家另一派代表吕祖谦为修复工作写记,交流学识,朱熹本人亦撰写白鹿洞书院学规,并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书院1180年农历3月得以完成重建。理学又一派代表人物陆九渊从金溪来访白鹿洞书院,在朱熹的盛邀之下,登台讲学。陆九渊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令在场的学生和客人热泪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陆九渊将这段演讲内容写下,被刻在石碑上。朱熹在南康任职的两年时间内,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翌年朱熹与陆象山共同讲学,称作“白鹿洞之会”,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名声大振。 元代年间战乱,崔翼驻守该地,书院继续办学,直至元末书院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  明清兴衰 明代初年因朝廷重视科举,罢了荐士的旧制,致使书院讲学之风几乎消失,书院一度衰落。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当时仍支持书院制度,所到之处,广收门徒,遍建书院。赣州的濂溪书院,便是王守仁巡抚赣南时所建。当时,白鹿洞书院洞主蔡宗衮是浙江山阴人,与王守仁为同乡,当他得知王守仁在庐山游玩时,便盛情邀请王守仁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知名度。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是月,先生有志归……”王守仁年轻时,曾一度崇拜朱熹,他21岁中举人,开始研究朱熹的“格物穷理”。朱熹认为,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必须一件件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贯通,体会到完美的“天理”,以为圣贤。 于是,王守仁立在亭前,从秋风中抖动的一丛翠竹开始“格物”,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得地病倒。王守仁忽然明白竹子的自然生长与朱熹的“天理”并有相适之处,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较是毫无根据的。王守仁于白鹿洞修道问学,为他后来的心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但随著清末废除科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1903年正式停办,白鹿洞交由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近代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曾计划将书院交由南昌中正大学接管,但未实现。1927年武汉起义失败后,刘少奇曾避居白鹿洞书院内,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后,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等曾视察过白鹿洞书院,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时白鹿洞书院是九江一带著名景点,现有管理单位将书院比喻成古代中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1] 白鹿洞书院北有高山,东及南有鄱阳湖,周围保存著近3000亩自然保护林区。从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江西省政府、九江市政府2000年开始先后拨款180万元,对白鹿洞书院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阁(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等进行了装修和翻新。书院最新一次维修于2003年11月4日正式完成。 相关比较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940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创办于859年,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创办于988年,欧洲公认的办学最早的大学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创办于1088年。 建筑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全院山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组成,即是五组别具书院特色的古代建筑。主体建筑为棂星门、泮池(又称莲池)、状元桥(原称泮桥)、礼圣门和礼对殿。 书院大门为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顶层,中脊砖砌,两端起翘;四斜脊,尖端起翘,亦为砖砌。大门有“白鹿洞书院”牌扁,于明代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书写。  白鹿洞书院虽然以洞命名,但时人只以该区山峰环合似洞而命之;现有书院内朱子祠后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白鹿洞志》记述,“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 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120余块,但这全是近代新建。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 朱子祠前有“御书阁”,为康熙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 院内亦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名胜,当中漱石和流杯池,是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钓矶石据传是朱熹常垂钓之处,但此处里水浅流急,鱼类不多,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 学规 朱熹接办书院时,曾立下《白鹿洞书院学规》(或称《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略有所差),主要述说儒家伦理观,影响书院千年的办学方针。全文为: 白 鹿 洞 书 院 学 规  朱 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 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道。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 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 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 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 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 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 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整篇文章简述了朱熹对古贤的看法,日后白鹿洞书院讲学亦大致依从此中方针。学规指先言古先圣贤在教人为学之时,皆欲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而非是要使其“务记览、为词章”,批评多少鄙儒只懂得记诵之学,甚至效法“终南捷径”。 他又认为圣贤教人之法皆存于经书中,因此有志之士必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与前面所论为学之序的学规相互结合。此后再谈如果学者如知其理之当然,则自然会遵循,所以并不需要他人设规矩禁防之具,此即与前面所列修身之要相呼应。 当时不少学院亦有订立学规,但朱熹指这些规则又“未必古人之意”,不为白鹿洞书院所取,只有他的学规是取于“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他又要学规“严于彼者”、“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让学子时刻看到。文中最后强调学子要确实笃行学规,才能够称上儒者。 研习模式 有关白鹿洞的学习生活细节,暂未有资料,已知朱熹为书院订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书院办学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他亲自作聘书,为书院选任教职人员。书院第一次上课,朱熹登台讲授《中庸》,但以今天话来说,朱熹当时正职是当地太守,办公位置与书院相距约10里,每10天官员例假时,他才可以到书院指导学生。 白鹿洞书院其实是一座山间居舍,有说读书人来到这里,随意散落溪涧林间,悟道功成后,或捐田修舍,或勒石立碑,以示报恩明志,令这里随处可见石碑,千来年儒家均视之为文化胜地。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1:24:54

    岳麓书院(岳本字繁体为嶽)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1903年旧学停办,新学学校进入学校继续办学,拥有千年的办学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占地面积21,000平米,1981年-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岳麓书院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岳麓书院遗址由湖南大学维护和管理,并成立学院继续办学。 历史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官府捐资兴建,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重建,到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书院再次复兴,到1903年停办,由进入学院的新学学校所替代。现在岳麓书院为湖南大学的下属学院,依然在延续着千年的办学历史。 据史籍记载,岳麓书院曾先后五次获得皇帝赐额或御赐箴文,无数次得到朝廷所赐经书。“岳麓书院”四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赐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长期在此主持讲学,为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学术中心和四大书院之一。 由于历代的战争,书院曾七毁七建,最早一次于1276年被元兵所毁。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出动27架飞机,对岳麓山进行轮番轰炸,毁坏严重。自古以来该书院讲堂之内走出的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唐才常、蔡锷、杨昌济、毛泽东、程潜、蔡和森、邓中夏和谢觉哉等。 岳麓书院旧址在新学进入中国后成立的学校 “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成立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1916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迁至湖北并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但高等师范学院的校产留守岳麓书院,一部分高师教员也留任到后来迁入的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1903年在湖南高等学堂原址成立湖南高等实业学堂,1912年改名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国立湖南大学被撤消。 1953年,国立湖南大学土木建筑系等合并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设在岳麓书院遗址,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改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 现岳麓书院对游人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并在此成立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涵盖历史系、中文系等,重新开始办学。 相关比较 岳麓书院创建于976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创办于859年,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创办于988年,欧洲公认的办学最早的大学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创办于1088年。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1:30:09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前身南都学舍,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 闹市,历来人才辈出。靖康国难时(1126),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草创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 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北宋盛世 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 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靖康国难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应天府书院毁于战乱。同时也因南宋偏安,就读于书院的文人、士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学大盛日时,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未能扮演文化传承角色。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但为时不久,书院又废。 概况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范仲淹慕戚同文之名,从山东淄州(今淄博)求学于南都学舍。当时书院由戚舜宾主理,办学时奉以“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宁亲休沐,莫不有时;曲尽人情,人尤乐从。”应天府书院当时的执教者多是戚同文的再传弟子,均为书院的名师,授以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教材。 应天府书院提供免费教育,学生多为贫寒好学之士,形成刻苦严谨的学风,早年书院伙食不善,范仲淹求学时就有“五年未尝解衣就枕”、“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之说。 应天府书院被纳入地方官学管理后,宋初政府通过赐书、赐匾额、赐学田等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但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书院仍有保留私学教育的特点。宋仁宗天圣年间,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时,曾为书院聘请名师任教,书院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府居丧时,亦于此地任教,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就学,其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誉满全国,书院在全国声望空前,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 学生、师资 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时,择生只有品德和学业上的基本要求,没有年龄、身份和地域的限制,生徒来源广泛,院生可以随意流动,不受地域、学派限制,均可以前来听学。 学者来自不同学派,晏殊、孙复、胡瑗均曾在应天府书院讲会,其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时而引起辩论,学术气氛浓厚。 课程 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应天府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著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学风甚浓。 国家地位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期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1:35:22

    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南宋时嵩阳书院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是为标记,与历史文献的记载颇能相互印证。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大门: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卷棚式硬山建筑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在是当代的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苏东坡书。黑底金字,素雅大方。门的两侧柱联是: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会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 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为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时所题。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进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构成二门,是为书院的前奏部分。

    先圣殿: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

    至圣无域浑天下;

    盛极有范垂人间。

    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讲堂: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是:

    满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

    道统祠: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建筑。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道统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在拱桥的两侧分别刻有“泮池桥”三个字。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藏书楼:藏书楼是嵩阳书院最后一进,是为一座面阔五间、硬山、卷棚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物。它是古代贮藏书籍的地方,就好比现在大学内的图书馆,是书院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原藏书千余部,经史基本典籍之外,还有《理学要旨》《理学正宗》《日讲四书》《性理精义》等,但大部分已遗失,仅存清代版本的一些书籍。现陈列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四书五经》《中州道学编》《四书近指》《理学要旨》《说文解字》等,另外尚存部分书籍的木刻板和在嵩山地区发现的稀世国宝《唐武后金简》,以供游客观览。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1:37:11

    希望我们这里成为第五个大书院 哈哈~~

  • 涵

    组长 2007-01-05 22:38:11

    我去过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去过无数此。第一次就叩头瞻仰了夫子三圣,在朱熹学堂做了一回乖学生。有时就在泉边的岩石上躺着,听泉水叮咚,百鸟歌唱。《庐山恋》的外景地在这选了好几个镜头,一派天然,神仙洞府。。。。

    至于这里是第五大书院,同志仍需努力!努力,努力再努力!

  • 坐岛观天

    坐岛观天 (大隐隐于朝) 楼主 2007-01-05 23:53:03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有书卷味的我只去过宁波天一阁,但一些好的地方只能领导能进 郁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6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