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三人行第二话 乐评的作用 今日上架!!

邹小樱

邹小樱(男人应把存款和小豆都交老婆保管) 组长
2010-09-04 12:04:1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邹小樱

    邹小樱 (男人应把存款和小豆都交老婆保管) 组长 楼主 2010-09-04 12:04:52

    还是发吧…… 小樱:iphen希望着力来谈谈乐评的写作这一块,因此我觉得可以、应该是一定要从乐评的目的性去说起。我可以换一句通俗的说法,就是:乐评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我先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当你写作乐评的时候,你应当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你写的是乐评,不是博客,不是通稿,是为了最大部分的读者服务的。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呢?提供的是“消费导向”的服务。在网易音乐的时候,我曾跟iphen有过探讨,我认为乐评与其说是乐评,还不如说是导购,至少也是导听。乐评人通过文字描述,向读者介绍新的唱片或是大家没有听过的音乐类型,读者通过乐评人的描述,得知这张专辑或这种音乐是否合适自己。 通过乐评,读者有以下反映: 1,哦,是这样,那我不听也罢。 2,看来一定要找来听听啊! 3,半死不活的样子,有空就听听吧。 其实就是YES、NO、I have no idea(我理解为随便)三种情况。乐评承担的就是这个作用。就算大家都是下载,但起码下载是需要时间的对吧?这么多音乐供你选择,就算是免费选择,那我为什么选择听这个,而不听其他?时间也是成本的一种,乐评能够帮助读者节省聆听音乐的选择成本。这是我定义乐评的作用,或者说是我给乐评定义的最基础,第一层次的作用。你先别着急着揭示什么现象,麻烦你先把这张专辑描述清楚再说。 我知道这个问题会比较针锋相对,我们先不说乐评的其他进阶型的作用,就先说这个基础作用。请两位说说各自的意见吧! Sean:说到公共知识分子,又是挺大的一个概念。乐评如果能称职地做好公共知识分子,是我的希望。当然,希望而已。我觉得现在乐评的平均素质还需要提高。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设定好自己的角色可能未必恰当,特地站在知识分子的位置上去说话,身份立场预设太好,总是有点别扭。乐评人要首先在文章风格里明确自己的立场,要告诉读者:首先我和这家公司和这个艺人不是朋友不是亲戚,也不是粉丝和偶像,其次,我对这个明星没有人身攻击形式表达出来的仇恨,第三,我讲的都是事实和根据事实自己的评价。这三点做到就可以了。 至于服务,我个人觉得乐评不需要服务,也不可能是服务。比如你的读者喜欢某一个歌手,但你觉得这个歌手不好,那你还怎么服务,又或者怎么评价?乐评人的文章和观点,不是为了取悦人,也不应该是导购。何为导购?告诉你产品的属性,告诉你买什么划算。音乐商品当然有这些属性,但乐评人几乎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提类似“碟盒做得不精致,歌词册不够精美”这样的话,基本都是在讲述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看法。导购,要导,首先就要明确对象需要什么。可乐评人不是看读者的脸色在讲话,而是在自说自话,或者回应其他乐评人。读者能从乐评人的话里得到什么,是类似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乐评人只需要诚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兼顾可读性与欣赏性,就已尽责吧。 在精神消费(或者使用)的层面,乐评人也并不是在描述音乐的内容,还附加了自己的评价。这也是导购或导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一首歌旋律还过得去,但有的乐评人会表达出平庸或者不必要,或者不够好这样的意见,这就让许多读者接受不了。如果只直接描述内容好不好?这个见仁见智,好比剧透,有的人看剧就是要提前知道大纲,有的人就深恶痛绝。我自己不喜欢将内容全部描述出来的文章,特别是一首一首解析的那种,完全成了说明书。对该歌手的歌迷,这种载体绝对相当有用也相当必要,但乐评人需要面对的读者更加广阔,很多时候你把这张专辑里所有的细节全都讲完,也就没什么听的愉快感可言。 透过乐评的描述和观点,读者当然是能够下判断。不过在网络兴起,权威不再的今天,能同意乐评观点的读者少之又少。乐评人的作用,我矫情一点说,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以人为镜,做到魏征那样。在努力论和诚意论占主流的今天,乐评要做的更应该是站出来大声说话,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因此,描述一定要准确,也一定要客观是乐评首先要做到的。描述音乐这件事,还涉及到描述的对象。比如陈升这种音乐人,能看你描述的读者,已经具有相当的鉴别能力,这时候这张专辑什么样子,其实已经不用去讲。而另外一些商业化的专辑,你讲不讲,歌手自己不介意,唱片公司也不介意,他们需要的只是资金的周转。我甚至觉得这些专辑要乐评人去特地写文章评论是在浪费时间。可偏偏诸多门户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还要做专题,实在不好。 iphen:小樱对乐评的功能性定义,带有很强的媒体意识在里面,即我是一媒体从业者,我的乐评是基于媒体的定位而存在。当时和小樱在网易娱乐共事期间,出于工作和角色的需求,为音乐频道下了音乐推荐这个定位,当时的立论是,我是媒体,我有为读者网友推荐音乐,我要彰显我们对这张专辑的好坏的媒体话语权。这两个目的,也正是目前华语音乐奖,金曲奖,南方周末等音乐奖项所追求的,在互联网的平台,则多少有点被转移到导购上。诚然,所有的评论,其实都必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印象,并可能会成为,他买或下载,或不买不下载的原因。这种潜在的功能性,是由它的文体决定,并通过媒体放大。 现在许多乐评人在写作时,都是因为被邀稿而写,这本身带有服务意识,并容易被媒体转化成媒体希望的样子,而它的作用也受制于媒体本身的“江湖地位”和编辑的功力。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乐评,其作用也意义不大。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恐惧写乐评,因为对于很多音乐,其实都不值得说。比如,我特别反感,对每一首歌去详细说它配乐如何,用的是什么风格,这在西方音乐,特别纯器乐音乐里,还有一点用途,毕竟我们以前看袁智聪等人也是这样些,确实有其作用,至少对乐手整张专辑的大体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放到华语音乐,就显得很无谓。或者这样说有点极端。但对于周杰伦的唱片,去注释他用上了中国风还是嘻哈,我认为意义不大。 我以前写西方实验音乐的乐评时,用的方法主要铺陈背景资料,这种硬知识的写法,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市场,用在华语音乐,就应该转化为对歌手和创作者背后意图的一个介绍。从这个角度看,乐评首要功能应该是唱片文案的一个补充,它提供了更多的资讯让歌迷了解这张唱片和自己喜欢的歌手,但前提是,这篇乐评的硬知识要过关。就好象马芳的节目好听,是因为他直接面对音乐人,让音乐人说出他们的意图。那么有责任乐评,也应该一样,让乐评人对话音乐人,所以,以后的新碟发布会,是不是考虑有乐评人专场,而非仅限于媒体记者专场呢? 一个真正具独立意义的乐评人,应该只写他觉得好的唱片和音乐人。而非我们现在为了那点稿费去码一个两千字的快女歌手的新专辑。乐评人有其优势,无论是聆听的量,还是输出观点的渠道都有一般歌迷不拥有的优势,如何去利用这个优势,去为这个时代留下好的音乐,去让音乐人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创作意图,我想这个会是乐评/乐评人最有价值的地方。至于导向/导购性强的评论,我认为豆瓣和网易跟贴、电台点播率等带有纯数据展示的平台,已经能解决大部人的需求。乐评人要建立自己的发声渠道,并且不唯心,作用才会真正的发挥出来。 P.S.我想我们讨论的话题里,乐评,应该是默认为华语音乐的乐评。包括以后要谈的话题,都首先默认是华语音乐。 小樱:刚才iphen提到,我们现在包括之后讨论的乐评,都应该默认圈定为“华语乐评”,这个提法很好。因为之前我所陈述的概念是泛乐评概念,对欧美专辑或者更为适用。 其实我个人的意见是,乐评的作用有很多,第一个最基础的作用应该是,告诉读者,这张专辑是非听不可/爱听不听/垃圾。但由于华语市场的特殊性,因此乐评很多情况下都会承担其他职能,比如泛文化批评,如张晓舟、杨波、邱大立等,这些老一辈乐评人都走到了这个路子,他们是会接近“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而我自己到现在,比较肆无忌惮地开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写作目标是“提供给读者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方式”,所以我会批评卢广仲、陈绮贞、邵夷贝等等。可能好多不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是哗众取宠,是搏出位,不过事实上我是不遗余力地在推广林生祥、张悬(从她还没有大红的时候开始)、橙草、Nylas等我所认为优秀的独立音乐作品,对于这些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音乐作品来说,推荐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其实我自己现在很少看乐评,不过最近(这个最近真是有点远……)Sean有两篇是让我深感佩服的。一篇是《想得我肠儿寸断》(http://music.douban.com/review/2569505/),评论杨千嬅《原来过得很快乐》,我分享到“行文虽以粉丝立场,但却不见卑亢或其它偏激情感基调。sean很好地抓住了杨千嬅的独特音乐魅力,即在音乐中外向型地展现个人性格,体现港女特色而得到大家拥戴,因此sean并非停留在这张专辑中,而是很清晰地展现了杨千嬅情感脉络与音乐发展之关联,让许多千fa歌迷读后都有于我心知戚戚之感。以点带面,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写作方式。”另一篇,《借,或偷》(http://music.douban.com/review/3068710/)评论Eason新EP,个人觉得是Sean典型的散文式写作的典型代表,我的推介语是“由于eason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因此sean一开始就介入主题。全文看似零碎,没有具体的观点,且不像传统的乐评,但作者匠心独运地,似乎是用一个谈心式的角度来分享这张专辑。用输、偷,等一针见血的关键字概念以涵括浓缩,非常到位,‘算过之后,那些他们记下的‘输’才是广东歌新世纪里不多值得记挂的事’,是全文的金句。倒数第二段谈y的,也是一段非常好的补充和拓展阅读。全文一气呵成,有理有据,骈散结合,实为佳作。” 记得之前sean曾在我们的tom群中谈到,很不喜欢现在的歌迷只是在意歌手出碟的这个歌手本身,并不在乎这个碟的质量如何,一开头就是“XXX又出碟了!”就这两篇我好中意的乐评来说,其腔调也颇为之粉丝,但读起来不让人反感,在个人抒发中又容易让读者找到群体的共性之处。虽然我没办法归纳其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或者是一种官方外的审美的解读?这个可能和iphen所提倡的文案外的补充有点类似,因为确实在文案中不能说得太多,而大部分值得我们去玩味的音乐人做专辑都是为了表达一些内心想法,乐评人很多时候会充当了这个解语花的作用。这个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今年至今为止我自觉写得最好的是邵夷贝那篇,从我的写作初衷出发。当时只当是写博客,有点流氓的味道,所以写得很随意,但后来自己读起来才发现有蛮多金句,没有多少废话,信息量也很充足……好了,我不说自己的好话了。虽然iphen之前有说为什么不就她的音乐去说一下到底哪里不好,但其实我自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七个字概括: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歌没啥技术含量,关键还是看内心,态度,以及其他。华语音乐,比的就是音乐人的内心世界之强大,以及音乐人在表现自己内心时候的手段之高明程度。因此我觉得华语乐评着重的也是帮助没听懂的入门级歌迷朋友,告诉他们这张专辑到底体现了音乐人如何强大的内心世界,而表现手法又是如何了得。而关于升哥和万芳的新专辑乐评就该这样写,我也是尝试这样写的,不过效果……咳咳。虽然豆瓣上很多人推荐,一些朋友如乔宇说陈升那篇是写到他心坎上,但我觉得其实并不是太好。 Sean:小樱谬赞了。 不过我并不觉得我是写粉丝向的文章。乐评人去评价的角度,当然包括欣赏和赞扬。毕竟歌手的作品也会是情感性的部分,乐评人没必要全部板着脸去谈论。因为做得好的情境是值得沉浸和赞扬的,且值得鼓励。 我觉得粉丝这个词不是正面的,对乐评人而言。粉丝意味着不论好坏全盘接受,而其实我是从两个情境做得很优秀的音乐人的过去挖掘起,用得也是颇有感触的笔调罢了。陈奕迅的《上五楼的快活》,杨千嬅加盟amusic之后的一系列作品,我都报以严苛的态度。我想这种分开来说的立场,是重要的。等到他们情境再做好的时候,就又可以继续鼓励。好,毕竟不是永远好,坏,也可以不再继续坏下去,可惜太多歌手放不下。乐评人是可以有爱的,但不要滥情,也不要矫情,就可以了。 iphen:小樱,如果你觉得这个主题我们三人已说得差不多,建议你把我们三人的,整理好,再发给其它的同行看看,让他们也加些意见进来。 小樱:关于乱弹山这个栏目的形式,我们在进行和实践中也不断地摸索,我同Sean的意见一致,三(谐音山)是最稳定的结构,如果人一多了,就容易失控,因此之后还是打算每一期就只圈定三人来弹。但鉴于本期话题实在太过沉重,太过根源,乐评的作用这一问题有点等同于哲学中的“我是谁”一样无法绕开。因此这次也把讨论适时地扩大化,我们首先请来了著名多金乐评人Jetty。Jetty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常居深圳,且多金,让他能频繁地过hk感受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气息,香港大大小小的live他几乎场场不落,之后Jetty也会是乱弹山的重要参与者。现在先让他来谈谈对于此问题的看法吧。 Jetty:很高兴能加入这个讨论,我先从自己的经历来谈一下对乐评的认识吧。 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乐评算得上是效率最低的载体了:文字得再精准再详尽,也无法给读者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写到精妙之处,总恨不得干脆冲到读者面前播给他听。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如果受了乐评的诱惑,要么亲自去买碟,要么就只能被动等电台选播。碟商们也深谙此道,淘碟时也经常能听到“这张谁谁谁刚写过”,“这张某杂志给了五星”之类的说词。眼下,一张碟、一首歌被乐评夸得再天花乱坠,多半也可以先上网试听,觉得是那么回事再买单收货。因此,我认为乐评有必要顺应这个趋势,在写作策略上作一些调整。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已经被切割为碎片,要引起有效的关注,乐评的文字就不宜过长,需要压缩的部分,首当其冲就是背景介绍了,只需要交待最重要的几点就够了,比如创作动机、制作内幕等,其余诸如比如音乐人经历,市场反应之类的,点到即止,读者听得来劲了,完全可以自行检索。当然,如果碰上特别有料的,不妨换一种形式,做成专访或者特写,甚至去补充维基百科,效果可能会更好。至于技术分析,如果音乐确实出彩,当然也值得表彰,但要把握好尺度,讲多了便是赶客行为----技术分析就是乐评里的数学公式,正如霍金教授所言:多一条公式,便少一半读者。至于市场分析之类的,如果不是行业中人,写出来多半都是几分推测加几分猜想,隔靴搔痒,不提也罢。 这么看来,砍来砍去,最值得着墨的只剩下"感受"了,不用太顾虑"主观""客观"的问题。林忆莲有一首《前尘》,过往有多少评论都把这首歌与上海挂钩,直到最近,词作者周礼茂先生才道出,歌里的小马路其实是在想象他从未去过的潮州老家。可以说,《前尘》的最终形态是林忆莲、Dick Lee、周礼茂、伦永亮等人达成的一种共识。白纸黑字的歌词尚且容得下误读,更不用说抽象的旋律、节奏、编曲和演绎了。真诚的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表达,其创作和演绎本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只需要依循自己的眼界和阅历,忠实的写出内心接收到的意境即可。与读者的沟通,也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交流。我最近在筹建一个介绍冷门音乐的网站,也是循着这个思路在尝试。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乐评和“豆瓣体”又有何分别呢?最主要的分别在于,专业乐评作者不仅有一颗敏感的心,还应当有丰富广播的聆听阅历,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创意,哪些只不过是二道贩子。而豆瓣的大部分用户都比较年轻,还没有机会去认识到那么多作品,然而偶像的魅力又让他们无法抑制表达的冲动。他们对文艺腔的认识可能始于陈绮贞,对爵士的认识可能始于王若琳,对摇滚的认识可能始于五月天。作为乐评人,倒不妨借机引导一下,或纵或横去比较去推荐,从这种意义来说,乐评贩卖的便是一种视野。(至于豆瓣、微博这类由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络平台在音乐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机会不妨探讨一下。) 最后提一下,乐评人与音乐人有没有私交,是不是粉丝,也并不重要。只要把握好尺度,借这层关系剖析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或者通盘回顾过往作品,进而帮助读者认识到音乐人本身,又何乐而不为呢? 小樱:感谢Jetty!而现在,我们隆重请出本期的神秘之神秘嘉宾——差哥!本想让差哥做一些更有交互式的讨论,但没想到,差哥竟然给我一口气(其实分两次,据说是因为一次发送不了这么多字)发来了一万字!是一万字!!鉴于我们是一个开源的项目,是不涉及盈利性质的,差哥如此给力,让我不知该说什么。由于差哥篇幅太长,因此我特地单开一文,让差哥solo去了。在这里我摘录了差哥部分核心内容。 邮差(被阉割):内地流行乐评的尴尬是远胜于艺评、书评乃至影评的。在内地,流行音乐从来不曾被视为一种艺术,甚至文化,而只是一种娱乐。而这也是为何提起内地(流行)乐评人的作用时,会如此尴尬。 以前也有和小樱和其他乐评人讨论过这类问题,却一直没讨论出结果。原因是在于我们现在所指的乐评,主要是指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流行音乐乐评。与古典音乐不同的是,流行音乐在过往并没有上升到艺术这个高度。近十年,流行音乐则成为泛娱乐化时代的标识之一,流行乐评的存在也只是娱乐版的其中一个花边,和流行音乐一样,更多只是被视作青少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不纳入主流精英文化的视野。这也令到对于华语流行音乐的评论和评估,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悖离:乐评人本身的音乐背景及文字书写者特质,令到他的取向和书写手法难免带有知识分子口味,可他评论对象受众却主要是以大众偶像崇拜为主的低龄粉丝群——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受众不见得读得进严肃乐评,有的压根没有文字阅读习惯,而对文字有敏感度的上层官方和中上层精英群体则并非流行音乐受众,至少不是大众流行层面那种POP MUSIC关注者,也就更不在乎流行音乐本身的优劣品评了。 而乐评人本身的立场缺失和错位更加剧了这一尴尬。早期黑胶&打口时代的乐评人多以提供资讯和普及介绍欧美港台音乐为主,主要作用是为当时对外界了解不多的乐迷提供淘碟指引和音乐知识启蒙;不过,在WEB2.0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今天情况也已变得大不一样,内地乐迷基本已能自行直接一步到位和欧美日韩同步,乐评人随即变得可有可无。 但是,当周杰伦、李宇春、曾轶可乃至凤凰传奇、慕容晓晓的走红,让新生代歌迷萌生出一句潜台词:“只要我喜欢就是美的,不必根据上代标准”。多元化思想令到这代人的审美观更偏主观化,审美底线的不断下降似乎令到标准没有存在必要,而界定和诠释音乐标准正是乐评人的工作。 乐评人既需要有高于粉丝的信息、认知和包容,令他可以超越体系内已有利益群体的角度;同时他也需要有不卑不亢的姿态,来和包括所有相关群体在内的读者平等对话——对于要求叛逆和解构的亚文化群体,对话是相互间进行沟通的最好方式。只有对话,才可以促使对方换位思考。个人以为乐评人在当下的这种审美引导,就是以对话形式促成读者思考,以评论对作品的再解读提供与原体系及原群体不同的新角度。 评论家的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作品,看到其中不应该有而有的东西和可以有的而没有的东西。引述一个与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者持相反立场的学者费斯克观点,他指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没有一个所谓的单一“作者”身份。传者和受者之间是互动的,受者也可能是传者。所以他们都是以“阅听人”的身份而概之。而乐评人和听众一样,都是一个阅听人,他的聆听和通过评论进行再阅读再诠释,同样也是促成和创作新的大众文化。一个好的阅听人可以以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帮助如果他能够帮助人们对作品能比她们自己理解的更深刻,至少也能引起其他阅听人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兴趣和理解。同时,评论家把他对艺术的知识与热忱传递给其他人,把这种阅读提升为一种“快感”。 我认为,流行乐评同样可以既有通过作品相关声音的前者,和显现历史追问意义的后者结合,并且,在大众对流行音乐具象常识尚不普及的当下,更是在浓缩了中国内地动荡不安的社会转型期心态的多元结构流行文化里面,两种意义的取向都不失其意义,难度只在于何种形式更能带来阅读快感。或者先以时代性相关大众关心话题之作品引入门,以文本上的趣味性带起兴趣后,再逐步普及以具体音乐审美常识比较相宜。在公众审美引导这个话题上,美固然可以超越时代,但这既然是一个已经解构了固有一切传统美的时代,要想在年轻一代的亚文化上重构美,就必须先以属于这个时代的话语形式来进行对话与沟通。所有的亚文化都有可能转化为主文化,今日的豆瓣的非主流,也可能是明日新一代体系下的主流。依存于传统媒体或其他新型传播平台下的乐评人,所做的正是促成这样的转变,重构新的价值观。 乐评人是先通过影响媒体人,然后再通过媒体平台的口味风向扩散自己的专业作用的,从专业媒体到大众媒体,从南方都市报到南都娱乐周刊,从MTV到湖南卫视,从豆瓣到天涯到猫扑……从高端往底下层作渗透,传统上一般较少直接越级对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安琪,陈奕迅。 腰当年的第一张碟名字叫〈我们究竟应该面对谁去歌唱〉,而当下的内地乐评人其实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应该面对谁去写作。 小樱:我相信还能坚持到这里的读者都是对音乐有爱的人。再次推荐差哥的原文,我已经反复看了三遍。其实我真的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但我想还是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的: 在2.0时代,乐评人看似已经鸡肋,但实际上优秀的乐评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他可以用自己高于普通乐迷的素养,去发掘常人未能发掘之恶或之美,引导我们趋吉避凶,让我们尤其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精神生活更美好。 最近在看纪伯伦的《先知》。其中一句被延展后我觉得放在ending里很恰当。而这句话也是我未来个人一直恪守的准则。 “音乐家可以为你们唱出蕴涵于宇宙中的旋律,但无法给予你们捕捉这韵律的耳朵——我希望我能给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5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