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的那些故事分享
乖,摸摸头
最近看了几个文物故事,
让我再次有了去国博参观的想法
主要是故事内容写的还是蛮便于理解的
感觉这应该是以后文物介绍的趋势
尤其是里面还配了音频讲解,
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
故事内容:
一件陶俑看汉代
在汉代的街头,一位身材矮小衣着随意的人,手里拿着一面鼓,一面敲打着节奏,一面有节奏地说着奇闻异事,讲着段子,惹得围观的人群一阵阵哈哈大笑。像不像今天我们在城市的街头或者过街天桥,围观吉他歌手唱歌的场景呢!
他面带笑容,体态微胖,肚子凸起,裤子松垮,就像要掉下来似的,左手拿着鼓,右腿高高抬起,整个身体弯成一张弓的样子,好像就要用尽全力开始表演,他这么夸张的样子,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好笑,这样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这尊来自东汉年间的说唱陶俑造型非常讨喜,制作极为精湛,体现了东汉年间高超的制陶工艺,也是国宝级文物之一,经常在各种媒体上出现。
鱼纹彩陶盆

鱼纹彩陶盆
故事内容:
打开半坡文化遗址文明的钥匙
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院的鱼纹彩陶盆,是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这个鱼纹彩陶盆上的鱼纹,至少让考古学家们确定,当时的半坡人除了农耕,还会捕鱼,并且鱼这种生物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联想到在原始社会中,百分之八十的动物图案应该都源自该部落的动物崇拜,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的半坡人很有可能是借此来祈祷自己的部落也像鱼儿一样后代兴旺、繁衍不息。
青瓷狮形水注

古代人眼中的奇珍异兽
大家知道,大部分文物在以前,也都是生活用品。这个水注就是其中之一,水注就是用来净手或浇花用的生活用具。那么狮型又有什么含义呢?我们都知道,狮子被称为百兽之尊,勇猛矫健,瞻视不凡。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讲,他是外来物。古代是当作文化交流的珍禽奇兽之一来到中国的,大致在西汉的时候,在《后汉书顺帝纪》中称,“疏勒国献师子”。注中说,师子似虎,正黄,尾端茸毛大如斗。但注是出自后人之手,那么当时西汉时,能见到狮子真形的人,大致还是不多的。而到了武帝以来,海外文化交流,世界上各地出产的奇珍,比如说狮子,即使送到长安、洛阳,一般也只是被私养,供统治者个人开心,大多数百姓和一般官吏,不太容易见到。这个水注来自东汉末年的三国,看上去其实和真正的狮子并不像,所以也印证了当时的人们大都并没见过狮子的事实。因此反而更充满了时代的趣味。
今天先分享这些,下次会继续分享的,希望大家喜欢

个人微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
257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欧洲时区(或国内愿熬夜)的小伙伴想组读书小组么 (罗非鱼)
- 无偿分享从业八年博物馆策展人的100条原创策展干货 (小酱)
- 目前大一在社会工作专业,想转历史系,未来打算在博物馆工作... (一十九)
- 博物馆论文写作系列课程第九期 (言夏)
- 学习资料 | 中英17位博物馆专家 重构未来遗产 (鹿安安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