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浅谈郑云龙使用过的表演方法——表现派、体验派与方法派的区别
来自:半瓶摇
楼主纯外行,大部分时间是在一本正经忽悠人…

鼓浪屿有一家小小的钢琴博物馆,陈列着一架特殊的钢琴,跟其它琴的黑白键颠倒,它的长琴键是黑色的。
据说这是当时一位富家小姐花重金定制,为的是黑色的琴键,能衬托她一双俏手洁白如雪。
此故事不知真假,但很有趣,表达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切的形容词都是对比出来的,需得有个参照物。
.
我们评价一位演员演技的时候,参照是什么?
同台演员、同剧演员、同期演员。
这很残酷,除了粉丝,他人不会顾虑演员的心情,他们走出剧场便直言不讳“今天某某不错、某某垮了”。
但,演员也是交相辉映、相互成就的。谁不想要好搭档,畅快淋漓对戏?舞台是浑然一体的,比起一枝独秀,观众更介意的是木桶效应——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木桶能盛多少水。
.
除此之外,对于改编作品,原著党还会以自己心目中的角色为参照——这部分观众往往是最苛刻的。
演员不可能去揣测一千个观众的不同想法并予以满足,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凭借表演征服观众。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说服原著党:
1、逻辑自洽
2、现实扭曲力场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这部电影的剧情逻辑稀烂,人物逻辑一塌糊涂,东方不败更是跟原著没半毛钱关系,同人小说都不敢这么写,林青霞还是凭借强大的“现实扭曲气场”征服了书迷。
.
就表演来说,大龙肯定不属于学院派,而是在演出中不断摸索着表演方式(打野派?)
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演员(虽然人有点傻乎乎的)
不是逻辑思维缜密的那种聪明,而是直觉思维灵敏惊人。一件事情,他未必尽知前因后果,却能不受错综复杂的表象迷惑,直指本质。
这种聪明反映到表演上,使他的表演极具灵气。
让我们来看看他使用过哪些表演方法:
.
1、表现派
一句话简介:设计一个人物,将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谋杀歌谣》里郑Michael就是更偏向于表现派(只是偏向,不是100%,完整的表演大多都是是各种技巧混用的)
郑云龙根据剧本塑造出Michael这个有些笨拙可爱的理工男形象,并将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有许多精心设计的小动作和表情,很有趣,贡献了全剧几乎所有的笑点。
这个角色如果用体验派表演就会太乏了,大家可能会昏昏欲睡。再者这个人物是个功能化的人物,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存在的,性格鲜明单薄,也用不上体验派。
.
并不是说体验派就一定比表现派高贵,金凯瑞和刘易斯都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也要看剧本需要,并且有些人物也不适合用体验派的方法诠释。
.
2、体验派
一句话简介:我即角色,舞台上是我
《信》里郑云龙饰演刚志很明显是偏于体验派的。他把自己当做了刚志,在舞台上,一举一动,感受和反应几乎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东野圭吾的人物描写丰满细腻,心理活动逼真,可以说非常适合于体验派。
《德龄与慈禧》里的光绪我感觉是70%体验派30%表现派…等我再看一场再来写…
.
体验派是最看重天赋的一派。
顶尖的体验派演员必须具备复杂的性格、纯粹的性情(无关善恶)和强大的同理心。
同时,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也会反过来增加演员性格的复杂度、纯粹度和同理心。
.
塑造的再成功的剧本人物,其性格复杂度也远远无法和真实的人类相比。
可以把性格当做一个数据库,演员A有千面性格,他的数据库里记作1000个性格因子,演员B的数据库里只有500个性格因子。此时他俩需要竞争一个角色,这个角色需要50个性格因子,那大概率上说,演员A比B更有可能演好这个角色。
但也不是绝对。
假如B是一位个性演员(比如经常被人拉出来作为个性演员代表的约翰尼德普),而此角色恰好与他的气质吻合(神经兮兮的),那么哪怕A是一位再优秀的体验派大师(比如同样经常被人拉出来做参照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未必说一定就比B更适合这个角色。
但是丹尼尔戴刘易斯可以演出一个也很棒的剪刀手,约翰尼德普却无法将林肯演的出神入化,这是个性演员的局限。
.
那么假如有一个角色(比如一个变态杀人狂),跟演员A数据库里的1000条性格因子都没有多少重合项,是否就是说A无法用体验派的方法来诠释这个角色呢?
不是的。
对于人类来说,所有的性格因子都是存在的,只是大部分因子变色龙一样隐藏了。
我们的显性性格不过是冰山一角,水平面下,是庞大的隐性性格库。
体验派演员为了演好一个角色,有时候不得不激发隐性性格(入戏),表演结束之后,又必须尽快让那些性格因子沉睡(出戏)。
假如未能完全出戏,便落下后遗症。一部出色的作品甚至有可能对体验派演员的性格造成终身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更多的是无法界定的。
本来文艺青年的敏感性就导致他们更易受影响,同样一桩事,他们能感受到的悲伤或者欢喜都几倍于我们。
也因此他们往往更加戒备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更容易被伤害。
所以艺术家们多出来沾点儿世俗烟火气,比较不容易钻牛角尖。
但是郑云龙缺乏戒备心。
.
体验派演员在饰演一个人物时,必须接受“他”——因为他即“他”,“他”不可能不接受自己。
一刷《信》的时候我全程出戏。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观的违和。
对于体验派演员来说,必须接受自己所演的人物,所以大龙要想演出刚志,就必须理解他、接纳他、喜欢他。
但我只是个观众,我没有喜欢武岛刚志的义务。
一刷的时候我克制不住地代入受害者及其亲属,我对刚志这个人物厌恶大于怜悯。整场演出中不断地在厌恶与怜悯之间艰难拉锯,甚至开始思考日本司法量刑是否合理的问题,被思考困扰着,根本没办法完全投入剧情。
然后我意识到,之所以如此受困扰,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里(扣除花痴时间)我已经没把舞台上那个人当做郑云龙,而是武岛刚志。
二刷的时候摒弃了善恶观,对刚志达成了谅解。
这种谅解70%出于演员的表演,30%出于对演员本身的“喜欢”这种感情的投射,或者说干扰。
如果是另一位演技跟郑云龙在伯仲之间的演员扮演刚志,可能不足以让我谅解人物。对于此剧来说,这种谅解也不是必须的。
武岛刚志这个人物,需不需要取得观众谅解?见仁见智,不影响故事主题。
表演没有标准答案,两位体验派演员演同一个角色有可能呈现出天差地远的结果,但同样优秀。
体验派相对于表现派的一个好处是,演员不需要另行思索怎么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逻辑,一但投入进人物,随便怎么做都是符合逻辑的。
郑云龙的刚志不可能跟每个人看小说时脑补出的刚志一样,但他的演出能取得大部分书迷的认可。
因为逻辑自洽。
.
演员站在舞台上,情节是假的,人物是假的,甚至三观都可以是假的,只有感情,必须是真的——唯有如此,才能打动最挑剔的那一批观众。
派别无高下之分,但体验派更易出经典,便是因为体验派演员的感情最接近“真实”。
优秀的体验派演员会将自己整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献祭给作品。这对于注重隐私权的人来说,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很多体验派演员避世索居,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
那么,一位体验派演员要演一位厨师,他把厨师扮演的惟妙惟肖,就算成功了吗?
不一定。
——观众为什么要走进剧院?为什么不去餐厅看一个真正的厨师?
观众的身边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故事,比真实更真实。他们走进剧院,是想看到一段浓缩的精华、与众不同的探索、高于生活的艺术。(观众:纳尼?老子只是想轻松嗨一嗨)
对于舞台人物,最好是有一定的辨识度,还不能刻意追求辨识度。
一个人假如刻意想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便恰恰证明了平庸。而有些人哪怕想伪装成跟别人一样都很难。
郑云龙这人,长相、性格、气质、音色、演技,都极其有辨识度。
所以他无需刻意再增加角色气质,站在舞台上便已足够引人注目,有时候甚至得想办法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免喧宾夺主。
老天爷赏饭吃。并非玄学,只不过众多内因和外因错综复杂、纠缠不清,人们往往也只能做事后诸葛亮罢了。
辨识度、可塑性、魅力,这些对于演员来说,亦是珍贵天赋。
.
3、方法派
一句话简介:脱胎于体验派,但是允许“情绪替换”。
楼主刚入坑总共才看过大龙三部作品,尴了个尬,找不出范例了!
勉强找一个例子:大龙演唱天边外时,感觉情绪更接近方法派——他演唱的时候不像是把自己置换成男主,更像是把女主置换成了自己记忆/想象中的人或事。
之所以这样,有可能是因为单曲跟完整的音乐剧表演毕竟不一样,也有可能是金沙这个故事不足以说服他,或者男主这个人物不足以打动他。
体验派对演员天赋、剧本乃至对手戏搭档的要求都太高,方法派相对来说更易于操作一些。
其实方法派跟体验派真的很难区分,有时候演员自己都未必分的清。
郑云龙演唱这首歌时感情浓烈到让人战栗,那是以自身为瓶,任凭感情注满后满溢而出,去感染观众。
大部分人的苦恼是感情不够用,郑云龙调用的感情太充沛了,以至于得拼命往回收以免把自己淹没。仿佛处在崩溃的边缘,像被狠狠勒住的奔马随时可以挣断缰绳,像汹涌的奔流随时可以冲垮大坝,惊心动魄。
表演也好唱歌也好,他太自由了,不守“规矩”,容易失控,这一点上戴有粉丝滤镜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感情上我喜欢这种失控,因为真实。理智上…也许可能还是需要岁月的沉淀…楼主的理智被感情一巴掌拍死了。
.
每个人的性格与经历不同,共鸣区域也不同,两部同样伟大的作品,有可能A跟你产生了共鸣,而B让你冷漠无动于衷。表演亦如此,当你喜欢一个人的表演时,有可能并非被表演本身所打动,而是人物与你产生共鸣。当然,这仅仅只针对优秀的表演来说。
前不久看了话剧《暗恋桃花源》,里面因为剧情需要,演员们同台展示了表现派、体验派和方法派三种表演方式,可以对比着看。我看的是樊光耀老师那一卡,樊老师一个人在三种表演方式之间切换,过渡极其自然,结尾处余韵袅袅。(中间有些无聊的桥段太冗长了,要是能精简半小时就好了。这剧好像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卡司,有没有姐妹知道区别?求告知)
over
.
课外小练习(可以找一面落地镜):
日常奶一个魅影。
“那个不见其人的声音又开始唱了,拉乌尔绝对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的歌声,他每每把最高音和最低音结合的天衣无缝:音域宽广,音色雄壮,高亢而委婉,激昂中见细腻,细腻中见激昂,令人无法抗拒,赞叹不已。”
《剧院魅影》的原著是一本优秀的商业小说,不是文学名著。魅影这个人物非常戏剧,但并不十分文学。
——雨果的《笑面人》里那位同样命途多舛、面容畸形的格温普兰,那才是一个文学人物。
一般魅影这种扁平化的角色很难使用体验派。
如果非要体验,演员必须进行二次创作,填充人物。
此外,演员跟他的交集太小。
必须寻找交集点。
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来演这个角色,会寻找什么样的交集点?
假如我要演魅影,我会把“孤独感”作为一个切入点。
人群之中自诩为异类的孤独感。
以此作为交集,便可搭建桥梁,触碰人物。
屏弃道德观。
怜悯他,理解他,拥抱他。
…
魅影有个好处是他的音乐非常棒,可以用音乐来调动演员的情绪和观众的情绪。
好的音乐也可以近似当做是一种“现实扭曲力场”,在电影院里有时候一部烂片也能让观众情不自抑,音乐功不可没。
好表演不只是演员一个人的事情,导演的审美、剧本、音乐、美术、灯光、服道化、(电影的摄影、剪辑)等等,最终若能呈现出一个光辉夺目的舞台形象,绝非演员一人之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Per aspera ad astra——郑云龙专组闲聊楼(水塔) (龙葛格的硬币)
- 产出|猫猫手专楼——吸猫怎么能少了猫jiojio (Nineteenth)
- 资料|音乐剧经典剧目资源合集(更新部分百度yun~持续更新欢... (脸红全因风太烫)
- 【龙票】南昌将进酒、青岛魔幻时刻、北京榆树下的欲望 (shushu)
- 剧评|郑云龙原创音乐剧《将进酒》repo收集楼 (皮皮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