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规模的灾难?(剧中的“夸张”与“欺骗”)
来自:frenzy1900
一直很想有一个“客观”的概念,在抛去了苏联的粉饰太平和西方媒体的艺术夸大后,这个灾难到底是什么规模的?有多严重?造成了多少伤亡?
1. 在这部英美主导的剧里,无数次描绘辐射的恐怖,一次次得灌输“3.6伦琴已经非常危险,而实际数据是15000伦琴”,给人一种辐射区无人可以生还的灾难感觉,又一次次地用灾难性的手法描绘小镇居民的无辜,暗示他们都遭受了致命辐射。剧中教授的原话是:
It means the fire we're watching with our own eyes is giving off nearly twice the radiation released by the bomb in Hiroshima. And that's every single hour. Hour after hour, 20 hours since the explosion, so 40 bombs worth by now. Forty-eight more tomorrow. And it will not stop. Not in a week, not in a month. It will burn and spread its poison until the entire continent is dead.
大致意思为:每个小时的辐射量都为长岛核爆炸的两倍,到现在已经20个小时了,相当于40个长岛核炸弹,这种辐射一个月都停不下来,直到整个(欧亚)大陆全部消亡。
如果说之前的镜头语言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话,这种话从被描绘为客观、理性的教授口中说出来,就很难不去质疑这个片子的客观性了(显然欧亚大陆,甚至不到100公里远的基辅都没有受到这种夸张的威胁),这种直接的语言夸大太过夸张了。
2. 另一方面,维基百科的资料,由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共56人死亡(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算暴露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的大约60万人中,将额外有4,000人将死于癌症。尽管疏散区域和某些限制地区还有些管制,但是大多数的受影响区域已经被认为可以安全地居住和进行经济活动[7],针对此地附近的废弃都市进行“辐射观光”的金额还在逐步成长。
抛去“估算”,也就是说这次灾难直到2005年,可查到的死亡人数为56人,这和“广岛核爆炸”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灾难。而两个调查机构的总部分别在西方阵营的奥地利和瑞士,可以说56人这个数据应该是准确的。处于冷战时期,受政治影响,这种核泄漏事件必然会披上无数夸张的外衣,导致平民对事件的印象受到巨大误导。
在抛去这些因素后,这个灾难到底是什么规模的?
--------
更新:
首先我明确一下,这种事件是人为灾难,五十多条鲜活生命逝去令人惋惜,负责人推诿、不求实的态度令人鄙夷,但有没有剧中描绘的“毁天灭地”,三百公里外的明斯克都要人人自危般的严重性呢?
经过一些查证,有了一些清晰的资料:
1. 最为重要的,辐射强度随着距离衰减非常迅速,核变反应炉附近为3万伦琴(最高),事故反应炉的地面辐射为1000~1500伦琴,核电站的水力发电装置为30伦琴,而控制室则为3~5伦琴。作为参照,一般认为持续1小时500伦琴辐射对人致命。(英文的维基百科) 大家关心的,无辜的普镇居民收到了多少辐射?这个我没查到具体数据,但上面可查数据来看,是远远不可能致命的。 2. 根据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查的致死人数约60人,“估计”辐射“可能”会提升致癌率3~4%(相当于总人数的千分之六),这是对约20万清理者和最近的约40万居民来说的。
基于此,我的观点: 1. 剧中的“15000伦琴”怎么来的?我认为除非那个将军亲手对着放射性的废墟测,在工厂地面是不可能测到这么高的数据的,这个数据纯属“艺术创作”,实际数据应该缩小至少10倍。 2. 为什么只提这个数字?不提在抢救区、普镇的辐射强度?按常理,不应该先测这些地方数据吗?这就是媒体传播的“高级玩法”了,不直接骗你(实际上唯一的数据也骗了),但只提供能让你产生错觉的片面信息。那些暗示着死亡降临的小镇居民慢镜头,实际上虽然有害,但并没有致命威胁,属于欺骗性的信息诱导。 当然,接受多久的强烈辐射才会致命,这种准确直观的信息,剧里也是不会提及的。 3. 科学家口中的“每小时两个广岛原子弹”、“直到整个大陆毁灭”,飞机在上空飞过第二天飞行员就会死亡,女科学家劝明斯克的秘书准备碘片,从我能查到的数据来看,即使不是“扯淡”,也只是给人错误印象的“文字游戏”。
作为一个电视剧,这种“欺骗”与“夸张”合不合理呢?我认为涉及到真人真事,尤其有涉及到对政府、意识形态的态度,应当尽量客观描绘。剧中的这种手法过分了,在看似严谨的包装下,以错误的信息流搏眼球、引导情绪,会给观众造成极其偏差事实的印象,个人非常不赞同。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论两条路 (蓝蓝的天与海)
- 现在得癌症的人增多,跟切尔诺贝利泄露事件有关系吗? (子书夜寐)
- 此剧对苏联的美化是否太过份? (琥珀风暴)
-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切诺尔贝利事件? (东方快车)
- 第1集|碘片的作用是什么 (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