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民主与城邦制度 (下)
来自:隔壁老王(怀念贝尔法斯特的时光)
五、“克利斯提尼”民主完成 梭伦的改革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剥夺了贵族很多利益,最终引起贵族们的反弹。以梭伦当时的权利和威望,完全可以建立僭主政制,但是伟大的梭伦却极力反对,放弃权利、离开雅典,并要求希腊人继续维持他立下的法律,依法治国。 梭伦的离职导致雅典陷入党争的混乱,群雄并起,最终由“庇色特拉托”建立僭政。庇色特拉托虽夺取政权,但并不称王;虽有专制的权利,但却积极贯彻梭伦立法的原则和精神。在庇色特拉托和继任统治的20年里,雅典继续和平发展,逐渐强盛起来。 可惜好景不长,庇色特拉托的继任者开始迫害政敌,终被克里斯提尼取代。克里斯提尼上台后,实行了多项政治改革。第一,重新划分雅典的区域,把雅典分为城市、内陆和海岸三大区域,每区又设十个分区。每个分区的公民实行“村社自治”,只有召开公民大会时才能聚首,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氏族制度,削弱了氏族制贵族,也大大降低了僭主复辟的可能。其二,每个部落按照部落大小抽签选举每年的议事会成员,代表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议事会选出委员会,委员会内设十组班底,轮流主持日常工作。不过议事会成员仍然限于公民中的富农和骑士阶层。第三,陶片放逐法,即在陶片或贝壳上写出危害公民自由的人,凡被大多数人写入名字的人必须离开雅典,放逐10年,期满之后,仍然恢复财产和其他一切权利。第三点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僭主政变而设的。 至此,雅典民主已经完成,“主权在民”和“轮番执政”都得到了体现。派系斗争因为轮番执政而得到遏制,个人权利也因为议事会的成立和选举过程而得到约束。希波战争之后,雅典民主制度成为全希腊的榜样,各个城邦纷纷实行。 六、雅典民主的弱点 但是当时的希腊并非没有例外,斯巴达即是走贵族政治的道路,而且雅典的民主也有不可客服的弱点。城邦本位制是雅典民主得以顺利演变成功的重要背景。同时,民主城邦也使得各个城邦骄傲自满,常常独自为战,难以联合起来抵抗外敌。希波战争让希腊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统帅的重要性,于是由斯巴达作为领袖,建立了反波斯同盟。拜占庭战役之后,斯巴达王因通敌而被判死刑,由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成立,同盟内部开始纷纷推广雅典的民主政制,以雅典为核心的城邦集团已经形成。各个城邦必须维持和平,并且向雅典纳贡,提洛同盟实质上已经转变为雅典帝国。由于难以面对外敌,民族统一和城邦集团化变为抵御外敌威胁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民主城邦的内部精神却是自给自足自治,这与民族统一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分歧而且难以调和,使得雅典帝国的根基摇摇欲坠。 本文是顾准《希腊城邦制度》的一些读后感,对于雅典的民主进程只写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前,重点在梭伦的私有制改革和克里斯提尼的民主改革。对希腊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元兑离岸人民币破7.4 (傻樂嗬)
- 最近石油行情思考 (飞鸟)
- 对资本主义农业起源论的新解释 (踢星星)
- 最近股市思考 (飞鸟)
- 学经济学的,你们觉得经济学有用吗? (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