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乐理|【科普】Live Theatre 小知识:一部剧的排练周期
来自:eraseallmaps
之前承诺过要写音乐剧的排练周期,然后就忙晕了+云上玩疯了😂 今天有空(其实是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决定把这篇干货给写出来!(这篇真的是... 又长又干...)
音乐剧和话剧排练周期大同小异。话剧可能周期会短一些。
前期工作
做预算,筹款,买版权,定下演出时间,预定剧场和排练室的使用时间... 这些无聊的琐碎的但是无比重要的事情,能尽早搞定多少就尽早搞定多少。专业的大制作剧组提前一年都有可能。学生剧组经常为了学期末的演出,学期初就开始搞了,但即使这样时间还是容易紧巴巴。
正式开演时间定下来之后,倒着推算schedule:最好是在提前3个月左右的时候,能定下来完整的制作团队和伴奏。大概提前2个月左右的时候就需要拿到谱子和剧本了,并开始进行选角。(如果对选角这块感兴趣,想看的话,可以说一声... 有些复杂,需要单独写。)
Rehearsal(排练)【地点:排练室】
(这段主聊演员,与此同时,可以默认制作团队正在制作布景和服装,设计灯光和音效,舞蹈监制在编舞...)
在排练正式开始之前1-2周,所有人应该都已经拿到自己需要的材料(主指谱子和剧本),也开始做一些前期设计和准备工作。排练周期大概4-6周,专业剧组一般每周5-6日排练,每天7-8小时。大概按以下顺序进行:
First read-through:第一次正式排练,所有人(导演,演员,技术组)会围着大桌子坐一起,从头到尾过一遍剧本,找找感觉。一般来说,导演或者舞台监督(stage manager)会负责读舞台指示。如果是sung-through剧(像大悲这种,全程无对白只有唱段),演员就自己唱自己的部分(初期的复杂唱段容易垮的惨烈)。如果是对白+唱段切换的剧,演员读台词,唱段看状况:如果演员预先功课做的好,可以唱,那就自己唱,唱不了的话先甩给音乐监制(musical director)让他带过。
理论上,最好的状况是大家在这个环节都已经“脱离剧本”了,即“go off-book”,普遍指台词/歌词已经完全背好。( 但是苦笑着告诉大家:我个人没见过。)
Table/scene work:主演和导演在一起抠剧本,做角色分析,讨论剧本走向,定义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可以是一对一模式或者是小组模式。这段时间,主演也会和音乐监制在一起抠唱段,群演很有可能已经开始初步的学舞/练舞了。
Blocking:舞台调度/走位。到这里就要脱离大桌子,站起来动一动啦。演员身在排练室但需要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上,一场戏一场戏的琢磨,和导演研究每场戏的肢体呈现和舞台的空间利用。有些时候,导演早已在脑内已经准确知道要什么样的效果,那么他会直接给演员具体指示,在X时刻在舞台Y角落做Z动作;有些时候,最终决定用的呈现方式是现场试出来的。这里演员要在剧本上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不然今天决定的blocking调整,明天大概率就会忘的一干二净。
Work-through:blocking阶段是以一场戏(scene)为计算单位,一小段一小段的在排;而work-through是用一幕戏(act)为计算单位,把逐渐成型的scenes串在一起,开始一大段一大段的排。Blocking在这个阶段还有可能被大幅度的修改。理论上,演员们这时候台词已经背的差不多了,唱段也练的差不多了。(但是苦笑着告诉大家:呵呵。)
Stumble-through:这算是个昵称... 吧?指的是第一次把整部剧从头到尾off-book演下来。有99.999%的概率整体效果惨不忍睹,磕磕绊绊到让所有人怀疑人生,所以叫这个名字。
Run-through:后续效果不那么惨了,就从"stumble"升级到“run”。到这个阶段,整个剧基本成型,应该不会有大幅度的blocking更改了。这个时候部分道具应该也搞定了,所以演员可以开始带着道具排练。
Tech Week(技术周)【地点:剧场】
一般常规排练结束后,就迈入剧场啦。必须有一个技术周(tech week),主要为了给演员组和技术组磨合的机会。这种最后冲刺阶段就没有前期排练那么规律了,很有可能一言不合熬大夜。
Dry tech:技术组+导演+舞台监制,把灯光,布景,音效等技术方面的转变完全顺下来。如果很复杂,可以多来几次。演员不用上。
Q-2-Q:可爱的名字来源于cue-to-cue,演员充当技术组的人肉cue,和他们继续磨合技术面的转变。(举例:《Phantom of the Opera》里,水晶吊灯砸下来的时间点必须和Phantom的狂笑卡准。)技术层面没有重大转变的中间段落剧情可以直接略过不需要演,所以这种排练又称“top and tails"(只保留头和尾)。
Tech rehearsal:演员+tech正式结合的排练,带着灯光,布景,音效,特效等,从头演到尾。
Dress Rehearsal(带妆排练)【地点:剧场】
带妆排练在开演前最后几天才会有,最少必须有一次,但有些剧组可能可以多安排几次。这个就是带着所有的元素做最后的排练啦:除了tech rehearsal的技术层面元素,还包括妆发和服装。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呈现的效果应该已经和正式演出差不多了。
理论上,到了tech week时,服装道具假发什么的也都搞定了,甚至已经在舞台灯光下试看过效果,并定妆了。(但是苦笑着告诉大家:演出当日在后台紧急改服装尺寸这种事,也不是没有过。)
剧场是有一定迷信的... 有一句话:“bad dress, good show"... 意思是如果dress rehearsal垮到不能再垮,没事!这意味着正式首演会特别特别的棒!
Previews(预演)【地点:剧场】
这个中国好像没有,但是在欧美看专业的剧目时(特别是看百老汇和西区的剧时),预演很常见,是排练的最后一步。一部剧的首演(opening night)其实并不会是第一次对着观众演出:首演之前,会在剧院预演几场,算是最后的磨合期。权威纸媒(例如NYT的专职剧评人)写剧评时,默认评论的是首演当晚演出;如果评论的是预演期间看到的演出,会明确注明。
有些剧的预演期能长达一个月,再短也有一周左右。预演的票比正式演出便宜(有时会便宜很多),但是观众也要做好心里准备,因为很多小细节可能还没被完善,或许会影响观剧体验。在现在这种自媒体环境下,预演是个双刃剑:如果正式影评出来前就有了民间好口碑,可以直接带动后续的上座率... 但是如果预演时就被骂的狗血临头,很可能这部剧就会被舆论预判死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舞台剧目|阿云嘎🎉ayg 🎉2024 春 晚 等晚会指南🎉🎉 (𝖄𝕬𝕹)
- 观剧分享|盆友们 老年人延迟上网 请问有没有人可以分享一下... (周三汽水)
- 观剧分享|【汇总】话剧《威尼斯商人》repo(20191004-07) (豆沙粽)
- ୧ԾᴗԾ૭生日快乐~~ (零度以下)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