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教师简介
来自:梁中和(和乐且湛~深察涵泳)
余平,男,1956年出生,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第三届教学名师,全国现代西方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海德格尔哲学、宗教现象学)、阐释学、符号学等。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论传统的本体论维度”(《哲学研究》),“海德格尔的死亡本体论及其阐释学意义”(《哲学研究》),“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哲学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哲学研究》),“葛洪〈神仙传〉神学位格的现象学分析”(《世界哲学》);“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四川大学学报》),“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四川大学学报》),“栖居之桥的现象学沉思”(《四川大学学报》),“‘神道设教’的现象学视域”(《四川大学学报》)等等。长期为本科新生开设的《哲学通论》课程,为四川大学精品课程。此外,还开设有:海德格尔思想研究(研究生)、当代西方哲学专题研究(研究生)等。 陈波,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发表有“解读马克思”、“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向度”、 “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与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 “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批判理论范式转型”等论文;出版《真理与批判》(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等学术专著。 徐开来,男,1955年出生,重庆万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哲学篇)、古希腊哲学专题研究(研究生)、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研究生)等。出版的著、译作(独作或合作)主要有:《名哲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二、六、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多数内容又被该社以选集本或单行本形式出过,台湾的出版社也出过部分单行本)、《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希腊世界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导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部分(教育部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拯救自然——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高小强(陆沉),1956年出生,河北广平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着重于“三礼研究”。开设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名著研读之《中庸》与《礼记》、中华文化(哲学篇)等本科课程。指导儒家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儒家哲学经典研读、儒家哲学专题研究、三礼研读等课程。过去曾经研究西方哲学与佛家哲学,参与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卷六中的《体相学》、《奇闻录》两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编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术语通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系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后期资助项目和川大中央高校出版资助项目),专著《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获2007年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道与人道——以儒家为衡准的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13年),以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目前正在撰写《礼记儒家通论十篇研读》,此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013-2016年)。 蒋荣昌,男,生于1963年7月,重庆市璧山县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哲学、历史哲学和消费社会理论,代表作分别是《规范经济学引论》(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报告)、《历史哲学》(1991年,巴蜀书社)、《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2004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熊林(溥林),男,1970年出生,重庆万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四川省哲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古希腊哲学、德国哲学。主要开设课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古典希腊语、古典拉丁语等。出版学术专著:《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笺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中世纪的信仰与理解》(香港道风书社,2006年)独立翻译的学术著作有:《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商务印书馆,2015年)、《伦理学:认识你自己》(香港道风书社,2007年)、《信仰寻求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04年)、《中世纪的心灵之旅》(华夏出版社,2003年)。另发表论文20余篇。 丁三东,男,1975年出生,江苏扬州人。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德国观念论、实践哲学、知识理论、科学哲学。最近关注的问题:德国观念论中的逻辑学;演化视角下的黑格尔哲学;知识演化理论,道德演化理论。出版有《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等译著,并发表论文多篇。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研读、知识论、德国观念论专题研究(研究生)。 丁元军(丁纪),男,1966年出生,山东平度人。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以儒家哲学为志业,兼及普通道德哲学、文化哲学问题。开设中国哲学史(理学部分)、中国哲学名著研读之《大学》与《论语》、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等本科课程。指导儒家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儒家哲学经典研读、哲学方法论等课程。出版专著《论语读诠》(巴蜀书社,2005年)、《大学条解》(中华书局,2012年),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刘莘,男,1968年11月出生,四川成都人。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务院“国际领导人计划”(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入选者、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成都市政府教育顾问,成都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以现代西方政治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几年来致力于罗斯正义论的研究。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伦理学引论等。主要著作:《怀疑论的魅力》(专著,25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当代政治哲学》(译著,55万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实践伦理学》(译著,35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译著,45万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另发表“罗尔斯‘交叠共识’的理想”、“罗尔斯的‘政治’转向”、“罗尔斯反思平衡的前提”等论文。 余玥,男,1980年出生,四川攀枝花人。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暨黑格尔档案馆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近期研究兴趣集中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实践哲学问题、现代性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译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阐释》(合译)等。 陈志远,男,1973年出生,湖北红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德法现象学和康德哲学。主要开设课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现象学导论(研究生)、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研究(研究生)、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研究生)等。代表性论文:《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康德的第一版先验演绎》、《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直观与意义》。 刘朝霞,1974出生,女,河北黄骅人,2005年于四川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已出版)。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宗教伦理。先后发表《随自意三昧中的无明与空》、《阿赖耶识缘起与一念三千》、《佛家业力因果的认知方式及认知能力培养解读》等二十几篇学术论文。个人著述不多,仍处于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阶段,研究兴趣涉及佛学义理的多方面,尤其致思于佛学理论和现实人生问题的结合,认为学术研究以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和最终归宿,认为大乘佛学的精神是佛学研究的指南。 郭立东,男,1970年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兼及近代哲学,近期研究兴趣集中在二十世纪英美道德哲学。主要开始课程有:逻辑学基础、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伦理学原著选读、现象学与语言哲学(研究生)、近代哲学专题等(研究生)。出版专著《从道德语言到道德思考——R. M. 黑尔道德哲学研究》,译著《剑桥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合译)等。发表论文有:“R•M•黑尔对功利主义的论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语言与世界:对克里普克后天必然真理的一个解释”(《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普遍规定者与理性立约者”(《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等。 秦永红,女,宗教学专业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道家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发表有“论道教文化旅游”(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大复印《旅游经济》1996年转载);“道教生命论学说及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历史、现状与未来”(《宗教学研究》1995年)以及“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道家、道教审美观与游境”、“论道教文化旅游”、“道家、道教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十余篇相关学术论文。并于2002年主研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道教生态智慧研究》。曾在加拿大UC及SAIT大学进修访学两年。 麻尧宾(麻桑),男,1971年出生,浙江金华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国际新儒学学会执行主席、全国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2.12—2013.12)。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宋明儒学(经济儒学)、现代新儒学。已出版的专著有《朱子<中庸>解群述集稿——己学正义详证》、《中国哲学讲话发略》、《己斋答问:<中庸>学问法与“己学”构造法》、《新新儒学启思录》、《中国思想史研究法》等。著有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其中哲学类最高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两篇、《孔子研究》、《宗教学研究》等CSSCI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及为《新华文摘》列为重要论文索引。负责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1项,中央高校研究专项青年学术人才杰出青年基金1项,并参与国际合作课题多项。 曾海军,男,1976年出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以先秦、两汉儒家为 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儒家哲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先秦两汉部分)、中国哲学名著研读(《孟子》)、古代汉语、中华文化课 (哲学篇)等。有专著《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主编儒家哲学方向“切磋”系列论文集(已出版到《切磋五集》)。发表的论文包括:“神明易道略论”(《周易研究》,2008年)、“‘子在川上’之后”(《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由矜庄到争讼——‘君子矜而不争’辨义”(《中国哲学史》,2009年)、“君子恶居下流——兼论儒家的担当精神”(《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神人与技术——庄子中的‘技’‘术’解”(《经典与解释》第40辑,华夏出版社2014年)等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晚周诸子哲学和汉唐经学。 郑禹,男,1970年出生,重庆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学研究,致力于从西方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人格结构与心理特征;中国文化下的精神分析临床实践研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毛泽东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哲学、精神分析引论、马克思哲学原著导读等。2000年至2008年,先后多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作大会发言,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实践”(英文)(2002年成都国际精神分析研讨会)、“癔症少女及其绘画”(法文、英文)(2004年中欧精神分析临床研讨会)、“精神分析的科学性”(法文)(2005年中法精神分析国际研讨会)、“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国形式”(英文)(2006年首届国际跨文化精神病学大会壁报)、“中国患者能否接受长程精神分析治疗?”(英文)(2008年北京第五届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特邀座谈会发言)。 徐召清,男,1985年出生,四川资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UNY)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从事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研究,主要关注的领域包括:哲学逻辑、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等。开设课程:逻辑学导论、哲学逻辑、数理逻辑、心智哲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和悖论研究。主要著作:《简明逻辑学导论》(合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论文:“认知疑难及其解决”(《哲学门》,2011年),“Knowledge,Presupposition,and Pragmatic Implicature”(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3),“哥德尔之路”(《哲学分析》,2013年),“关于逻辑哲学的问答”(《湖北大学学报》,2013年),“论克里普克的时间与思想之谜”(《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分析哲学的转变”(《世界哲学》,2015年),“On Kripke’s Dogmatism Paradox”(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 梁中和,男,1981年出生,山西阳泉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哲学、古典学与经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四川大学古典哲学与宗教研究所下设“望江柏拉图学园”读书班。目前开设课程:古希腊原著选读、哲学文献与讨论、哲学前沿、西方文化(哲学篇)、中华文化课(哲学篇)等。出版专著:《阿尔喀比亚德》(“柏拉图注疏集”卷四)(华夏出版社,2009年)、《灵魂•爱•上帝: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论著获2012年度国家百篇优秀论文奖);译著:《统治的热望》(华夏出版社,2010年)、《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柏拉图与城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主编和校订)。主持教育部项目“柏拉图主义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柏拉图主义哲学文献编译研究”;目前致力于柏拉图和古代柏拉图主义著作的解读、研究与翻译。 曾怡,女,1981年出生于成都,四川乐山人。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哲学博士学院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讲师,并应邀任巴黎一大-先贤祠-索邦、巴黎七大-德尼斯.狄德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联名所属“古代、中世纪、阿拉伯传世研究小组”(GRAMATA,UMR 7219)合作研究员(Chercheurs associés)。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代哲学,专治亚里士多德哲学;近期研究兴趣偏向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考察亚里士多德哲学构建的逻辑学与辩证法的特点,及其与中文思想世界的论辩文本所反映出的求真模式之间的差异。开设的课程为: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研读;参与由系属“希腊哲学与欧洲中世纪哲学研究所”筹划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经典注释的翻译工作;应邀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主持“法国汉学二百周年的纪念”工作,翻译《雷慕莎与洪堡通信》。 黄路苹,女,1984年出生,四川自贡人。香港浸会大学宗哲系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诺特丹大学坦拓研究所(Tantur Ecumen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有: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史以及基督教伦理学。开设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有:宗教哲学导论,宗教伦理原典研读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出版译著(合译)一本。 张爽,男,1982年生,广州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发表过《卢梭的梦与苏格拉底》、《神法与德性》、《哲学、智慧与异乡》等论文;翻译过《柏拉图〈治邦者〉中的哲人》(第一译者)等学术论著和学术论文。 汤云,武汉大学硕士(2004-2006),香港大学博士(2007-2013)。主要论文发表于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及《世界哲学》,译有雷蒙•盖斯《批评理论的理念:哈贝马斯及法兰克福学派》(合译,商务印书馆即出)。
师资博士后:刘利霞、陈建美、吴瑶、戴森宇、岳富林
-
春秋当薪王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0-26 11:11:50
-
虞诗 赞了这篇讨论 2019-01-12 00:27:09
-
以明 赞了这篇讨论 2018-06-13 16:19:47
-
崇丘 赞了这篇讨论 2017-12-29 20:13:48
-
Paloma 赞了这篇讨论 2017-12-01 23:38:55
-
尘埃野马 赞了这篇讨论 2017-07-12 23:48:19
-
zwq 赞了这篇讨论 2017-06-22 21:30:12
-
废墨 赞了这篇讨论 2017-03-25 09:22:18
-
山中野鹤 赞了这篇讨论 2017-02-22 11:32:59
-
苏左的饭团 赞了这篇讨论 2014-09-26 10:43:11
-
眇 赞了这篇讨论 2013-01-14 00:07:27
-
天涯倦客 赞了这篇讨论 2012-07-18 16:56:07
-
R 赞了这篇讨论 2012-05-21 10:57:02
-
゛锦时风吟 赞了这篇讨论 2011-08-12 16:30:49
-
德国jojo 赞了这篇讨论 2011-05-25 05:26:12
-
henryz 赞了这篇讨论 2010-11-25 19:03:40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非理性的崛起(下<5>) (二三策)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非理性的崛起(下<4>) (二三策)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非理性的崛起(下<3>) (二三策)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非理性的崛起(下<2>) (二三策)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非理性的崛起(下<1>) (二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