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的发展策略
珊珊
2012年中国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黑龙江也已成为全国玉米第一大省,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6百万公顷,总产288.8亿公斤,商品率87%,比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3百万公顷,总产145.4亿公斤,商品率75%都有较大提升。然而,2012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减缓,受气候及玉米/大豆比较效益影响,预计2013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单靠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在提高玉米单产上下功夫。
但是单产增长遭遇瓶颈期,公顷产量在5000千克上下徘徊,而且收获时籽粒水分含量高(普遍超过30%),粮食流通产业不健全,导致玉米种植业效益偏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胡洪林等研究人员针对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玉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章曾发表在汉斯出版社《农业科学》期刊上。
首先,以群体增产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单产的增加大约50%来自品种,50%的产量增益来自生产管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而选用适合机械化的耐密品种和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综合了品种与生产管理的玉米增加单产的最有效措施。
其次,基于全程机械化(干籽粒)确定品种熟期标准化。秋收干籽粒,水分20%以下,为此提出积温带熟期标准化品种,当地初霜期前15~20天前就达到生理成熟期(即要求种植品种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活动积温少150℃~200℃),此时水分35%左右,20天后水分降至20%以下,可机械秋收干籽粒。
最后,构建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之后,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就成为必然。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的薄弱之处在于:粮食流通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不高。应对策略:加快推进仓储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粮食收储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不断增强粮食外运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产业,不断增强加工转化能力;加快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增强交易服务功能。整合资源,组建现代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以现货交易为核心,采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模式,融合粮食收储加工、物流发运、金融服务、客户网络等优势资源,粮食交易、信息、仓储物流、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上岸学长学姐帮忙辅导 (梁十八)
- 周六上午中山公园戏剧疗愈活动 (悠然之家)
- 招募喜欢心理学的摄影师剪辑师灯光师和资金方 (悠然之家)
- 床位转租无中介费 (Hypo)
- 求租 (求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