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后护肤反思
来自:奶茶爱好者
2016年我开始认识极简。启蒙是推行Project 333的Courtney Carver,之后认识了近藤麻理惠,过后接触了Becoming Minimalist的Joshua Becker。
2017年开始尝试将极简融入生活。做了许多延续至今的改变,例如工作服制服化,断舍离积灰的家庭用品,学习物尽其用。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最爱分类(衣服,文具,书本等等)。对我而言,护肤是个难以攻克的大难题。极简后,我没割舍这方面的喜爱,但如今有了更成熟理性的观念看待护肤了。
“工作了那么多年,应该宠一宠自己。”
“脸只有一个,青春时不好好呵护,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大牌的科研技术更好,护肤效果更好。”
2017年时,我盲目坚信专柜品牌是值得的,并坚持在经济范围内使用。用过的专柜品牌不限于碧欧泉,雅诗兰黛,雪花秀,SK II,黛珂等。毕竟年纪已经35岁了,消费趋势只有升级没有降级的说法。
当时实行了Low-buy,主张尽力空瓶手上的囤货。先说一下我的肤质。混干,有些红血丝,生活在潮湿的热带国家,又常常吹空调,喜欢同时使用不同的护肤品。我先专心用完了一套黛珂白檀(精致洁面,白檀水乳,美白面霜)。空瓶后,接替的是Orbis的悠水系类套装(啫喱洁面,悠精华水,日霜,晚霜)。两套护肤中使用了同样的抗老和美白精华。
说实话,黛珂的使用感的确吊打Orbis,效果也比较好。如果说在我脸上黛珂白檀的效果是90分,那么Orbis就是较差的85分。问题是两者之间的产品差价是5倍!付出了5倍的价钱,我期望是50分的区别,不是仅仅加5分的效果。5分的差距周围的人也看不出... 之后又有机会低价入手了雅漾的基础特护系列,也是80多分的效果。
恍然的发现最好的未必能达到心中的期望值。“最好的”其实是一种感性上的快乐和优越感,而这份感觉也不是能无限地维持的。因为永远会有更好的代替现在的no. 1。
综合使用感,性价比,效果后适合自己的竟然是平价产品也很好用的基础保湿系列。对于抗老美白我一直都是另外搭配科学高效的精华(果酸,维C,维A等成分)。虽然这不能达到最极致的效果,但是我认为这已经够好了,能满足我各方面的需求(护肤效果,使用幸福感,符合经济能力)。
之前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喜爱的领域里不免应为追求完美走上消费升级的盲区。特别是因为极简了,更容易产生“需要买最贵最好的"想法。
现在的我认为“够好”并不是妥协,而是虽然不完美但因为适合自己的一种完美。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助区|怎么消耗香皂 (momo)
- 简化情绪 (capybara)
- 开蔚来汽车,带劳力士过极简生活矛盾吗? (anaphora)
- 求助区|大家怎么处理穿旧了or穿不下的衣服 (Pit Viper)
- 我的极简宿舍物品记录 希望大家可以提点建议 (半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