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经典阅读到底有什么用?
昼暖
分析进路的研究者往往认为经典阅读并无太大必要。他们认为,一些经典的哲学问题是亘古不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哲学研究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带有积累性、进步性的特点。时时更新的教材和最新研究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否定了其中的错误,梳理了既有的成果。因此我们无需花太大力气去研读经典文献,只要读点教材,看下各类研究导读,了解下某一领域的基本文献脉络和当前进展后就可以直接去研究问题本身了。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哈特、德沃金都处理了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论证方案。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已经存在哪些论证方案,使也仅此而已。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直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论证。如果仅仅关心前人说了什么,那只是在做思想史工作,而非哲学工作。因此在分析进路的研究者看来,与经典阅读相比,概念分析、论证构造的训练更为关键。
总结一下就是:
1、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大致确定的问题;
2、存在判断问题是否被推进、解决了的标准。(很多分析进路的支持者在讲自己的方法论标准时也无非说些“讲论证”“讲逻辑”之类的正确的废话。)
据此,哲学可以且应该成为一个进步性学科。既然是进步性学科,哲学史自然没太大价值了,至少没什么哲学价值。(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导言。)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是否都面临着普遍永恒的问题,这一点很可疑,有一大堆翻译层面、解读层面的陷阱。即便承认问题单拿出来看差不多,它们在不同文化体系里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是很不一样了,比如现代有一套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方法论,这套标准对中国古人来说是莫名其妙的——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强硬的对错判断消除这种相对主义,比如我们因为自然科学发展或因为身处较晚的历史阶段而获得了某种优越视角?
即便我们承认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性,承认不可能获得一个阿基米德点,承认人永远是自己文化的产物,那这种认识又有什么哲学意义呢?历史性研究对于我们当下的哲学思考有什么作用呢?大概就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异邦人,也因此更准确地理解自己身处其中的思想体系,抵抗各种无意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着眼于语境敏感性的批评很容易沦为空洞的元批评。不如多思考具体问题,基于语境问题的批评也要针对具体研究展开。很多时候那类元批评只是一个回避思考、逃避批判的借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人共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Maggie.)
- 抽象与具体 (成迦)
-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Camus)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
- 中国古代潜规则的整体结构 (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