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老师太原演唱会随想
来自:淳于
(一) 8月27日,由山西省戏剧家协会、晋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上党梆子名家演唱会张爱珍专场,在山西太原工人文化宫举行。这是张老师继晋城举办的两场演唱会之后的第三场演唱会。演唱会时间也正正好在礼拜五的晚上,而且从北京到太原乘动车只要三个小时多一点。这样的天时地利,如果不回太原欣赏上党梆子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独自完成的戏曲演唱会,肯定是会落下遗憾的。于是,安排好手中的工作和家里的事情,背个小包就出发了。 太原工人文化宫,亦称南宫。二十多年前,张爱珍老师也是在这里,以一折新编的《杀妻》,征服了省城观众,获得了省内各界的如潮好评。二十年后的这一晚,依然是张爱珍老师,将以精彩的唱段梳理从艺近四十年来的演艺历程。这一晚的节目安排也颇为精彩,不仅有张老师经常演出的梆子戏《杀妻》、《秦香莲》、《两地家书》及二簧戏《打金枝》等剧中的唱段,还有绝响舞台百年的昆曲时调《踢球》中的四支曲子,以及近半个世纪一来未在舞台上演出的上党昆曲《长生殿-惊变》中的曲目,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上党梆子《李双双》中的精彩唱段等。这台演唱会带领听众,穿越百年,大致领略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透过历史,惊艳上党戏曲声腔之美。 这台演唱会中,包含了上党梆子中的三个重要声腔,分别是昆、梆、簧。而昆中不仅有上党梆子的正昆戏,还包含了昆曲时调。 上党昆曲,是这台演唱会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喜欢昆曲,也非常关注上党昆曲。看过上世纪80年代的上党昆曲的仿古录像,这份珍贵的资料较为完整地重现了解放前上党昆曲的舞台演出形式、演员穿戴、舞台切末等,但演员演唱较弱,尤以旦角更甚,由此可以管窥上党昆曲之一斑。昆曲中所特有的意境美,在1980年代的仿古录像中已经很淡了。 昆曲时调,是清代戏曲花雅之争的产物。时称雅部的昆曲为了在广大的普通群众中争取更大的观众,从当时流行的为广大普通百姓喜欢的时称花部的梆子腔(亦称乱弹,主要指山陕梆子等梆子剧种)吸收养分,将花部中的唱腔、剧目移植到昆曲中来,用曲笛伴奏,但演唱曲调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梆子腔、各地民歌、小调的成分,为有别与正昆戏,人称昆曲时调(现在为有别于天津的曲艺天津时调,特称之为昆曲时调)。比较流行的昆曲时调有《借靴》、《请医》、《出塞》、《踢球》、《芦林》等。昆曲时调《踢球》据说来源于山陕梆子,上昆、北昆等昆剧团中都有此剧目,久已不演。上党昆曲时调《踢球》何时、何种方式进入上党地区就有待查考了。 张老师所演唱的这两段昆曲,是经过吴宝明老师重新编配的曲子,但是其基本的曲调、旋律还是和1980年底仿古录像中的相一致。《长生殿-惊变》中的两支“泣颜回”是昆曲中的名曲,几百年来无论是桌台清曲和氍毹戏曲都传唱不衰。上党昆曲不仅秉承了昆曲的委婉悠扬,同时还具有了上党地区声腔所特有的高亢明亮的特点。吴老师重新编配的这两支曲子,在传统的上党昆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演唱会的特色,华美、恢弘。与其它地域中流行的昆曲,诸如北昆、苏昆等相比,高亢、明亮、婉转,克服了上党昆曲老腔中的一些缺点,增加了上党昆曲的意境美。 另外,昆曲时调《踢球》中的四支曲子,我没有听过任何版本的演唱,但透过这四支曲子,可以感受到活泼、欢快的气息,少了传统昆曲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东西,整个曲子一气呵成,欢快明亮,使人耳目一新。 张老师的演唱,声音纯净、亮丽,高亢处响遏行云、低回时声若寒泉,果然爱珍腔魅力无穷。张老师演唱的《踢球》,将一个活泼可爱的翠多娇(翠美娘)刻画的淋漓尽致。四支曲子一气呵成,情绪层层递进,最后的一连串的地名如连珠炮似的清晰地唱出,将每一个字清清楚楚地送入台下听众的耳内,十分美听,反映出了张老师的非凡的唱功。这几支曲子中加了省小女子合唱团的伴唱,个人以为,过多的伴唱削弱了唱段的感染力,稍显繁冗。若在“抬鞋大街去观”这一部分中,加入适当的伴唱与演唱者唱和互动,是非常合适的。但通篇加入过多的伴唱,感觉不太合适。况且,这几支曲子表现的是一个女孩子的天真烂漫,需要轻灵明快的风格。这仅代表个人拙见,请大家批评。 另外的《长生殿-惊变》中的两支“泣颜回”风格有别,其中前一支“泣颜回”(携手向花间),表现的是杨妃与明皇相携御园赏秋的情景。在昆曲的舞台演出中,是生旦联唱的曲子。这里经过吴老师的改编,张老师独自演绎这段曲子。张老师用嘹亮婉转的嗓音将这支曲子非常优雅地展现出来,通过认真聆听这支曲子,你可以看到大唐皇宫御花园中的斓斑秋景,静谧幽清的环境,娴雅淡定的心境,突出了这支曲子的意境。与传统上党昆曲相比,更加委婉清丽,增强了曲子所表现的意境。与其它区域的昆曲相较要亮丽、高亢。 第二支“泣颜回”,表现的是杨妃与御园宴席钱为明皇演唱李太白所作清平调三章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词的情景。在传统昆曲演出中,在这支曲子之前有一支大官生的“石榴花”过渡,使杨妃的感情能够自然过渡,由娴雅到欢快。在演唱会中,没有了中间的过渡,直接由“鸳鸯蘸眼”到“花繁秾艳”。张老师的演唱,采用了停顿、跳跃的手法,很快地完成了情绪的转化,演唱欢快、流畅,使人听了心旷神怡,比较地表现了杨妃在秋园小宴中微酒后的欢愉的心境。 在戏曲、歌曲的演唱中,最重要的是讲究唱人物、唱情绪、唱意境。这一点在个人演唱会中,要非常贴切地唱出这三个层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个人演唱会中的唱段是孤独的,前后唱段基本上无关联,由一个曲子营造的气场中很快地转入另一个曲子营造的气场中是很困难的。不像实际戏曲演出中前后场次关联、承接那样容易。但这样更能表现一个艺术家的功力。 无疑,张爱珍老师是具备这样的功力的。 (二) 当晚的演唱会,真的非常精彩,我一直沉浸在张老师如天籁般声音所营造的气氛中,随着唱段中的主角,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愤哀婉,时而娴雅悠扬,时而荡气回肠。每到精彩处,就与周围的观众们一起热烈鼓掌,喊一声高高的好,真是过瘾极了。晚上回家后,躺在书房的小床上,也久久不能合眼,脑海中仍然是张老师优美的唱腔,似乎还在房间中萦绕… 当晚还有几段唱也很精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除过几段平常经常能听到的,如《秦香莲》、《走出大山》等,另外的几支,如《李双双》中的“小菊儿”与《女杀四门》中的“双锁山前”,都是第一次听,但是优美唱段的巨大魅力还是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我。 《李双双》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专区剧团新排的一个移植剧目,是高玉林老师的代表性唱段之一。整支曲子清新流畅,如叙家常一般,娓娓道来。闭上眼睛慢慢欣赏这支曲子,在您脑海中能看到一个农村的女干部,在莹莹的煤油灯下,手拿着丈夫待补的衣服,深情地望着熟睡中的女儿,回忆往事的情景,同时又对女儿充满了希望,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像自己一样克己奉公,为设绘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张老师演唱的这支曲子,朴实无华、落落大方,没有为了挣“好”而卖弄自己独特而亮丽的嗓音。朴实无华,但听了以后又回味无穷。这一支曲子中的起承转合非常自然,几乎看不出斧凿痕迹。从深情的“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到简洁明快的叙事部分,再到最后的结尾,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熨帖,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我在现场,这支曲子是听得最舒服的几段唱之一,熨熨帖帖,非常流畅、自然,但又能在这段唱中听出来发自心底的真情。记得去年国庆节的时候到高平去玩,到张老师的排练场,正好遇到张老师在练习这段唱,多么的一段唱啊,但是你知道张老师在排练中是怎么去磨这段唱吗?张老师一个字一个字,一小节一小节的去抠,吴老师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去把关,任何一点疏忽都要求重新来过,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我们现在听这段曲子的时候感觉平淡、朴实,但是这曲子的背后,有多少张爱珍老师、吴宝明老师的辛劳与汗水啊! 《女杀四门》中的“双锁山前领人马”也是非常好听的一支曲子。《杀四门》亦名《女杀四门》,蒲剧、京剧等都有该剧目演出。说北宋初年,双锁山女将刘金定,因其夫高俊保随赵匡胤兵伐南唐,被困寿州,前往相救,力杀四门,后赵匡胤封刘金定为顺国夫人的故事。这一支曲子,吴老师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前后增加了传统而富有上党特色的锣鼓曲牌,使整个曲子大气磅礴,激昂豪迈,再配合张老师从容大气、英武激越,还有一点欢快活泼、小俏皮的演唱,从唱段最前部分的沙场点兵,到最后的戎马出征,相互呼应,极为动听。还有合唱团的巧妙恰当的唱和以及锣鼓唢呐所营造出的人喊马嘶、群情激越的场面,都大大丰富了曲子的内涵与表现力。许多青年戏迷从剧场出来,都说这段唱段是听着最过瘾的。这一段唱,张老师处理的游刃有余,这样英武激越的唱腔风格,似乎不是张老师的“爱珍腔”所适合表现的东西,但是张爱珍老师毕竟是一位唱腔发展全面的艺术家,非常完美地把刘金定这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传统的东西多美啊,但是回头去看看解放后的60多年里,我们传统的东西丢了多少,目前在我们手里的还有多少?有人说上党戏是大线条、很粗,在舞台上表现力不足,许多传统的东西都是这样的毛病。但这不等于传统的大线条不美啊,关键是在于你怎么去挖掘传统,如何利用传统的大线条来丰富自己,并在大线条的基础上,摒弃门户剧种之见,广收博采,把大线条变得层次丰富,表现力强,同时还要富有鲜明的上党特色。 当晚还有一支曲子听得也最过瘾,这就是《杀妻》。《杀妻》是张老师的代表作,提到张爱珍,没有人不知道《杀妻》中大义、贤惠的王玉莲,而提到《杀妻》,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张爱珍。当晚的《杀妻》是我听到过的最动听,最富有深情的。从“报国仇”到“窗前梅树”再到最后的“待来生”,感情层层递进,台下的观众听得也是如痴如醉,等张老师唱完,台下爆发了如雷的掌声与叫好声。张老师用缠绵委婉的唱腔将王玉莲复杂、丰富的内心矛盾层层演化表现得非常细腻、传神。《杀妻》风行上党二十多年,爱珍腔魅力可见一斑。 当晚的其它唱段也非常精彩,如《塞北有个佘赛花》中的“站高坡”、二簧《打金枝》中的“在宫院”、《走出大山》的“想有娘时”等,这些唱段也代表了张老师艺术成就。 在这么一台演唱会中,由张老师一人演绎不同声腔的风格迥异的十段优美动听的唱段,并且都唱得神完气足、精神饱满,不得不佩服张老师非凡的功力。有戏迷认为张爱珍老师善于唱腔来塑造戏曲人物,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说法。张爱珍应该是上党梨园中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之一,我想这个评论也不为过吧。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原山西省文化厅厅长曲润海老在观看了张爱珍老师的上党梆子演唱会后,赋诗一首:曰 看张爱珍演唱晚会感赋 山西戏曲四大梆,各领风骚闹晋阳。 上党盛誉今谁属?嘹亮婉转爱珍腔。 曲润海 2010年8月28日 (三) 在欣赏了张爱珍老师精彩的演唱会之后,于第二天上午在金辇大酒店听了一小截的张老师声腔艺术专家研讨会。聆听了省内外专家们的发言,并结合当下我们上党梆子的现状,有几点个人的想法,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摆几个点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展开讨论。另外由于个人认识所限,谬误应该是层出不穷,还希望大家多多的批评,促我进步。 1、传统与改革 由这台上党梆子的演唱会可以看出,张爱珍老师通过多年努力所形成的“爱珍腔”,不是凭空拍脑袋拍出来的,不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也不是生硬的生搬硬套、拿来主义。张爱珍的“爱珍腔”是在广泛地继承前人所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去糟粕、存精华,针对上党梆子声腔中所存在的缺点,根据自身条件,借鉴其它剧种声腔艺术特点,吸收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独特风格的东西,丰富了自身的表演演唱技巧,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爱珍腔,创立了自身鲜明风格的流派艺术。 张老师的“爱珍腔”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张爱珍的改革偏离了上党梆子的声腔本源。但我要说的是张爱珍老师的唱腔艺术仍然是在上党梆子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原来的上党梆子旦角声腔,简约而平直,高亢有余而委婉不足,大大局限了上党梆子旦角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而张爱珍的声腔艺术正是针对我们上党梆子老腔简约平直的表现能力有限的缺陷,广泛吸收,利用自身的条件,增加了委婉柔和的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上党梆子胜强中旦角的舞台表现力。随着设绘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的上党梆子不能永远停留在“圪吵吵”戏的年代。 张老师的声腔创新与改革,是成功的。相较之下,上党梆子的生角、净角则没有太大的发展,尤其是小生行当,不进则退。当年段二淼先生擅演小生,其高足弟子王东则也是小生名家,唱腔优美。目前的情况是什么呢?舞台上几乎没有了以小生为主的剧目,几代表演艺术家所积累的宝贵遗产,也可能真正成为了遗产,没有能够传承下来。净行也是如此。如此下去,我们的上党梆子是不是要发展到舞台上只剩下生、旦两行的局面?若当下的上党梆子名家能像张爱珍一样,继承上党梆子丰厚的传统,广泛吸收兄弟艺术剧种的精华,化为己用,丰富本行当的艺术表现力,形成自身的流派。同时,也丰富了上党梆子的艺术表现力、综合实力。那么在舞台上形成良珠美玉交相辉映的状态,那我们的上党梆子真的能够走在全国戏曲界的前头,真正走出大山,走出三晋! 艺术的生命,在于继承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在传承的序列中,每一个阶段都能出一大批成就巨大的大师,能代表一个剧种一个行当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发展成就,那么从这一系列的大师便可以看出一个剧种的发展脉络,有序传承,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流传久远,而不是早早进入博物馆,成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演唱会的形式,一人到底是否合适? 在专家研讨会中,有专家以为演唱会可以安排张老师弟子或其它名家参加演出,这样可以使主角多休息。 戏曲的演唱与美声歌曲演唱不同,受中国古代汉语的五音发声的影响,传统戏曲演唱发声不科学,导致演员在戏曲演唱中嗓子非常吃力。因此,在戏曲演唱会中,由一位演员一唱到底的情况非常罕见。 但是张爱珍之所以能在演唱会中一人一唱到底,是因为张爱珍演唱发声科学。整个演唱会中可以看出,张老师的声音音色醇美,越靠后,音色不干反而越美。这就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深厚的艺术功力。 故个人认为,只要演唱会的节目安排合理、科学,可以安排一位艺术家自始自终一唱到底,这更有利于表现艺术家的歌唱水平。 3、戏曲的表演形式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因此,可以借鉴目前发展的技术来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艺术的表现能力。但有一个前提,借鉴的技术不能喧宾夺主! 我一直认为,戏曲的演出表演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演出场所、演出条件有不同的演出版本。在农村演出,与大城市剧场演出中所使用的版本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上党梆子搞演唱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张爱珍老师的几场演唱会的演出来看,可见这种演出形式是比较成功的。她可以多方面地体现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水平,不同剧目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不同的戏曲人物情感,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且声情并茂地高水平完成演唱。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则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盛宴。 其实,其它剧种、其它艺术形式早已经在突破自己,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如京剧、梆子双下锅的戏曲演出形式;京剧、豫剧的戏曲音乐剧;昆曲也在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昆曲王子张军的钢琴昆曲、爵士昆曲以及目前在上海朱家角搞的实景昆曲演出;芭蕾版的昆曲牡丹亭等等。早在几年前,上党梆子新编剧《塞北有个佘赛花》究其本原,就应该是一出比较精彩的上党梆子音乐剧。 我是一个普通的戏迷,我相信广大戏迷也和我一样,是希望上党梆子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但尝试的基础是,我们的艺术的根是上党梆子的,是在丰厚的传承基础上的,传承是有扬弃的传承且进行合理的创新,并不是一味的往舞台上添加能吸引观众眼球、满足台下观众猎奇猎艳的要求,而是这些技术都要为舞台上塑造戏曲人物,释放人物感情,营造舞台意境所服务。不能像东北乱炖,什么东西都放进去,好的坏的,最后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 4、培养黑头发的上党梆子观众 培养年轻的上党梆子观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关系到戏曲生命的事情。一个剧种,若有一批鉴赏水平较高的戏迷,则能对剧种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若上党梆子的戏迷能对上党梆子的表演提出中肯合理的意见与建议,能与上党戏曲表演者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对于上党梆子的健康发展是多么有益、多么重要啊! 其它剧种在培养戏曲观众方面,京剧、昆曲以及评剧等做的比较好,有不少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上党地区晋城、长治两市都成立了各自的上党戏曲戏迷协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戏迷通过戏迷组织,与专业演出团体进行一些形式生动、互动性强的活动,来增加年轻戏曲爱好者的上党戏曲常识,提高年轻戏曲爱好者的艺术欣赏水平,扩大年轻戏曲爱好者的范围。 我相信,上党戏曲的无穷魅力肯定会吸引当代的有艺术欣赏水平的年轻人,只不过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年轻人展现上党戏曲的无穷魅力
-
宣和道人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0-10-06 20:35:49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上党梆子声腔介绍 (淳于)
- 写在戏王诞辰百三十周年之际 (淳于)
- 上党落子《申纪兰》进京! (淳于)
- “角儿”赵清海 (淳于)
- 纪念戏王 再创上党梆子辉煌 (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