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补习班》浅谈应试教育方法
来自:大别山的老红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一、简评
暑期档,孩子们放假在家,中高考放榜没多久,也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游学班疯狂吸金的时候,看完了《银河补习班》,网上一句话简评“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烂片”,我认为这是一部“告诉大家不要在乎分数但是又特别在乎电影评分的电影”,支付宝的淘票票竟然给了9.2分,我看完觉得只能给7分,扣分主要是编剧编的漏洞百出。
二、经典语录
电影剧情方面的不多说了,下面讲正能量的。
电影中有很多触及应试教育弊端的,有些语录我觉得非常经典:
1、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他。
体会:爱和信任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跟孩子关系不好,他不把你当朋友,教育肯定是搞不好的。
2、“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
“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体会:这句话我他妈的感同身受,从小因为学习较为优秀,被父母、老师夸赞“有冲击清华北大的能力”,后来成绩下降,父母对我态度不好,通过挖苦讽刺来激励,后来我考上了top10的某高校,专业也不错,结果是我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因为好像家长的见识给你定的目标只能到这儿了,好学校、好专业,然后呢?好工作,再然后呢?在找工作的时候焦虑迷茫,进入社会后对社会重新认识,更渡过一段焦虑迷茫期。ps:大学更见过好多迷茫的沉迷游戏被退学的高分考生,非常可惜。
3、“我现在该看书吗?”“你是成年人,你可以自己决定”
体会:爱和信任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让孩子自己决定,这是对他的充分信任。很多家长对孩子并不信任,觉得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来才是对的。问这些家长一句,您当初在班上学习就很牛逼吗?您现在应付您自己的领域是专家吗?那为什么非要去自以为是的指导你的孩子呢?要知道你孩子3岁就开始玩ipad,你可能13岁才看到电视呢。
不是说家长不能指导孩子,而是很多家长指导过程不科学,以打击讽刺为手段,实则是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这个优越性在别的地方很难实现。
4、“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
体会:我曾经在某省重点高中待过,压抑的气氛让人窒息,学校也有一个天天黑脸的教导主任,我也记得高考当天学校还他妈的组织我们去上晚自习,忘记是考完的晚上还是第一天考试的晚上,教学楼外面一阵狂呼,我还以为是谁在打架或者有什么大事呢,到窗户一看,很多人在往楼下扔卷子,漫天飞舞的书和卷子,真他妈壮观!最高兴的是拾破烂的了,在下面忙个不停。我没怎么扔,因为我知道考得不好还准备回去复读呢。
求知欲,这个是一个人的本能,但是我们的很多公立学校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去看看公立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二年级就知道了,要孩子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出现不同答案时给予批评、压制,这就是扼杀。再大一点的孩子,基本上就是服从和记忆,求知欲、独立思考能力基本丧失。
4、人生有很多特别好玩的职业,长大后你一定要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最有意思的工作去做。
体会:360行,行行出状元,现在是3600行都不止了,比如旅游体验师、宠物美发、陪购,更不用说更常见的健身教练、外卖小哥、网络营销等等,这些工作在我们小学(90年代)时都是不存在的。男怕选错行,选错不要紧,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干的是我们喜欢的工作,相信我们能够干好、干得开心。
5、人生哪件事情,会像选择题一样,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让你来选。
体会:高考之前,觉得考试是最大的事、最难的事,工作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比考试复杂得多,例如公司里面人际关系的处理、找老婆、搞定丈母娘老丈人、投资、养孩子、处理家庭关系等等,这些都比考试复杂,不像选择题那样让你去选。有时候需要你读书,有时候需要高人指点,更多的时候需要你去体悟,悟懂生活。
现在看考试,其实目标很单一,并且自己努力就可以有结果;而进入社会后的事情很多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还需要方法、他人的配合甚至是运气。
6、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体会:这个是在探索生命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什么呢?现在的我经常会丧失目标,在几个目标中间徘徊,不知道该朝哪边努力,无畏的消耗了很多能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目前也只能这样了,走的大方向自己是明白的。
7、作文就是要“真”,写自己想说的话。
体会:以前很不喜欢写作文,每次语文作文憋得自己很难受。直到高一时,碰到了语文老师杨老师(叫啥名字忘记了,老头两个儿子一个北大、一个人大,毕业后都进了央视)。他让我们每周写一次周记,题材不限、主题不限、字数不限,每篇他都亲自修改点评,遇到好的就让学生上台念(为了保护学生隐私,如果学生不愿意念,可以在作文下面标注“本篇不宣读”),有了这样的鼓励,我们什么都敢写了,比如寝室里打架、球场上踢球、暗恋的女生等等。也不怕写了,作文水平也提高很快,我现在还记得同学们写过的好文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鼾哥》、《大家选我当班长》等等。
为什么作文难,除了读书少、体会少,很多时候作文题目脱离生活“假、大、空”,非要少儿学着成人拿腔拿调,他们能写出个啥,只能写的不伦不类。另外,有的学生写了真情实感,得到的可能是家长和老师的耻笑、挖苦,那他就不愿意再说真话、写真情实感了,因为他觉得不安全。
三、我的见解和思考
1、电影里我觉得违背教育规律的地方
1.1 “你是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仅次于我”,“只要你一直想,就可以做到世界上任何事。”
我的理解: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可以用这样的鸡汤鼓励他。但是大人应该知道,所有努力都有结果这个绝不可能,很多事情努力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另外对于聪明的孩子,经常夸奖聪明会适得其反,因为他现在学这个容易不代表后面学什么都容易,如果他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形成优越感,在后面学习稍有不顺时会受挫,怀疑自己是个笨蛋。其实,学习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并不是智力(这里的智力指传统的逻辑能力、认知能力)起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学习心态(毅力)和学习方法。
1.2一年的时间能让一个垫底的“学渣”成为重点学校前10的“学霸”吗?
我的理解:绝对不可能。
“学渣”不仅渣在信心,还有基础、学习方法等,学习倒数,大多数已经跟不上当前的教学节奏,因为前面知识与后续知识的关联性,就算态度180°转弯,想好好学习,想要一下听懂老师的课,也没那么容易。
1.3做题就是反复蒸馒头?扔掉练习册,不做题,能进入前10吗?
我的理解:这个更扯淡
对待应试教育,普通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题、题海战,但不是让你做重复的题目。适当的习题是检验自己知识有没有掌握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记忆,对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有效方法。
学渣放弃练习册,这个是对的,因为知识以课本为主,必须先搞懂课本再看练习册,反复研读课本(课本上也有习题),可以让你从班上倒数进入班上中上等,但是仅看课本不做题,在重点高中进入年级前10,这绝不可能。
2、邓超的这种生活中教孩子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吗?家长需要哪些素质
我的理解:邓超的这种在生活中教孩子的方法有可取之处,因为知识学来就是要用的,学中干、干中学,实践出真知,都是类似的意思,在生活中运用、思考,这可以加深我们的思考,激发我们学习兴趣。
但对付考试可操作性不强,为什么?
因为生活中知识是零散的,课本是系统的。
通过这种教育,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都是零散的知识。不成系统、前后不关联,也有遗漏,一年内对待考试,肯定不行的。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非常好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需要多年运用,一年两年起不到作用。
家长如果要学习邓超这种育儿方法,首先应该自己牢固掌握中小学的数理化相关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大家很多人都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吧,小卡尔威特这种教育为什么能成功?因为老卡尔威特本身就是3个博士学位,他到野外拿起一块石头、一颗草能讲上半个小时的知识,其实相当于请了一个牛逼的博士在对儿子进行一对一辅导了。我们只能说“哇!好绿的草”。所以,想折腾孩子,先折腾自己吧。
3、学渣逆袭需要多久呢?
个人觉得,从班上倒数到重点中学班上前10,至少需要2到4年时间。
欢迎讨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本剧最大的BUG (💤震💤)
- 教导主任的脸谱化其实是代表教育体系 (过期湿人)
- 和朋友吐槽半天 (Jayne没差)
- 以后再也不想相信豆瓣的评分了,总是错过一部部好片子 (哈一只优秀的猪)
- 这部电影有没有抄袭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嫌疑? (whrdl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