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影院
来自:木鱼(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逝去的电影院带走了许多的记忆,未来的电影院将会有更多的寄托。 对于电影的热爱从未减退过,今年已经是2009的牛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有人问: "看电影一定要在电影院吗?"我说:"电影院里看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电影院给我们这一代的其实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小时候父亲带一家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大一点后自己出差去其他城市,闲来无事时总喜欢去这个城市的老电影院看电影,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东方红剧院",门口总有一尊毛主席挥手的汉白玉雕像或者在门口有两块红旗似的雕塑上面写着一些标语,并形成一个小型的广场,这一般是当地政府建设的。部队院里的一般叫XX军分区或军区礼堂,建筑格局虽比地方政府的略显得简陋,但几十级台阶通向高大的门廊是必需的。各大国营企业也会有影院,但名称会是XX纺织厂工人文化宫。街道或区级机构的影院一般会叫XX卫东或胜利的群众文化宫。这类场所一般是这个区域内所有人的精神交流场所,它不仅放映影片,还是群众性集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部队文工团及群众调演的场所,也是传达上级精神的场所,同时也是热烈的迎来送往的场所。比如欢送(迎)一批批上山下乡知青、军代表及支农工人的会场。它同时也是当时的年轻人相亲及谈恋爱约会的场所。所以它威严、庄重又比较温馨、浪漫。许多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记忆中都会有它的身影。 大凡这样的建筑,外观都很敦实,窗门一概的高大,而且都是实木的,里面一般呈外高里低状。椅子常见的是大木条通椅,或小木条折叠椅。活动开始前及结束后"砰啪"作响的椅子声音,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音响之一。虽然有些电影和演出已经看过多次,但只要木头的撞击声响作一片时,就预示着会有新的经历、新的刺激来临。 墙上的回音设备一般就是把建筑水泥做成波浪状,形成不规则的回沟,专业的建筑术语大概叫拉毛。顶棚有石英板的,最常见的是大木梁纵横交错,最高处还是尖顶的。扩音设备更是简约,就是扩音喇叭使这个场所里每个角落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大功告成。这样的场所豁亮、明朗,音响高亢,它里面的那些人能不一个个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吗?你想期期艾艾暧昧一下都没有机会。你必须随着万山大叔的老寒腿感到自己的腿也在隐隐作痛;你必须看着叛徒甫志高应声 倒地而大呼过瘾,你就是电影里的角色,电影里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 这样的电影(当然还有一些演出活动)比现在提倡的思想政治工作奏效不知多少倍。过去的方式方法简易却事半功倍,现在动用一切心理学、社会学、谋略学手段去讲一个道理,一般布道人越讲越糊涂,听者更是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基本与原意大相径庭。难怪咱们的领导人从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看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端倪,电影《生死抉择》也成为了教育党员和群众的教材。有这样想法的同志是把这些电影放在了那样的场合下想象。而现在的影院已没有了那种上呼下应、左右勾连、全场交融的人文魅力了。有的只是后工业时代的舒适、精密,多少还应该有些做作。人们坐在现在的影院中观影,感叹着数码特技的乱真、音响效果的震撼,定力好的同志再外延些别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中已然被高科技污染得不行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乱真的搏杀场面使许多人感叹不已,赞叹之余必须不忘说上一句,"那子弹射入身体前,就像从我的耳边呼啸而过"。而我们看《英雄儿女》,王成端着爆破筒跳入敌阵时,观众绝不会考虑音响的逼真,是人物的英雄气概真切单纯地震撼着所有的人。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影院改造热潮,我们当然不应该只说过去的电影院美妙无比。电影的功能已更大程度上是娱乐了,既是娱乐就应该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即便是上升到意识形态,也不能显得老土,周围的一切都活泼得很,聒噪得很,电影也该是这样。况且电影院已不再需要有那么多的社会功能,单纯地就是观影。如果不用六个声道立体混音,如果不用杜比音响,如果还是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大场子,观众不能细分,好猫好狗者混为一谈,各方也觉得委屈。当然现在还要求多块银幕,这就满足了电影档期的多样性。现代影院还要求建在商业区或者是楼上是放映厅,间或咖啡厅,楼下是商场,你逛商场时捎带着看场电影,或看电影前捎带着买些日用品,分明是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喜人态势。 单就电影行业说,如果电影产品是上层建筑,影院建设就应该是基础设施,基础建设上不去,中国电影的发行业就承受不了如此重。 未来的影院,科幻作家还没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但宽带网络的普及,让人们坐在影院中点播电影,也就是指头一按的工夫。世界上任何一个新拍的影片,可以同步在全球的影院举行首映式,真可以环球同此凉热了。 那部多集的《电影院的故事》还能找到那些老影院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痛苦固然是自找的,幸福和快... (木鱼)
- 抚慰你我的伤口——解读《东邪西毒》 (木鱼)
- 天堂影院 (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