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歌是时代的印记
——听毛不易的《消愁》飙泪以后
洛阳茂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洒家从来不是音乐评论人,对流行音乐更是一窍不通。不过,最近却因为一位流行歌手的一首歌,一度飙泪,突然想写点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
还是从前天(7月27日)晚上说起吧:和16岁的儿子去万达影城看电影《银河补习班》,票买早了半小时。百无聊赖间,儿子赖在一个公用电话亭模样的设备前不走,原来是一款迷你型的KTV小房间。儿子喜欢音乐和唱歌。这是我早知道的,看他那样,就用某宝刷了15分钟的演唱时间。
一番操作下来,终于可以带着耳机听儿子唱歌了,从不过这首歌显然儿子不太熟,他打开了原声,轻柔中略带沧桑的歌声一下子就把我HOLD住了,于是我也就知道了这个名字——毛不易,那张苍白木讷的脸上,那副黑镜框几乎就占了一半的位置——看得出,这是一个很内敛甚至害羞的男人。
一杯敬朝阳
一杯敬月光
唤醒我的向往
温柔了寒窗……
——这句歌词就已经把我震了!
于是可以不回头地逆风飞翔
不怕心头有雨
眼底有霜
——这时候,我已经开始有代入感了。
一杯敬故乡
一杯敬远方
守着我的善良
催着我成长
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
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已经开始飙泪……
所谓流行歌曲,在我看来,无非是不同时代的诗歌而已: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那汇编的无非是周代各个诸侯国民间小调和祭祀、朝会歌曲。而《楚辞》,是用楚国方言汇编的歌词总集。到后来的《汉乐府》,以及更后来的唐诗宋词,莫不如此。
有人说,唐诗宋词是汉语文学“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或许吧,如今连中国的三岁小孩依旧可以整首地背诵“窗前明月光”或者“锄禾日当午”,但毕竟,那已经是农耕时代的孑遗,离我们这个骚动的时代渐行渐远。
我们时代的诗歌和旋律是什么呢?
已经快被人遗忘的新加坡歌手许美静,虽然被确诊为轻度精神分裂和抑郁症,但不可否认地是,凭一首“城里的月光”,就已经汇入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因为它承载的,是三亿农民工进城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当代中国工业文明进程的缩影,然而对每一个其中的个体而言,冷暖自知,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请守护它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把那么多家庭和个体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这一首歌里,成就了这首歌的不朽。
不经意间,8090后这一代人也吗,已经有人悄悄步入中年,再称他们“年轻人”已经有些不大合适,这一代人的奋斗和迷惘,正像那首歌里一样——
一杯敬明天
一杯敬过往
支撑我的身体
厚重了肩膀
虽然从不相信所谓山高水长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和老去,这无奈而迷惘时代,让多少流浪的灵魂无处皈依?
于是,这首歌在触动每一个个体心弦的同时,也成就了它的不朽——它也是这个时代的印记和缩影。
以此短文,遥向毛不易同学拱手致敬!
洛阳茂才于201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