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童哪吒与我们民族的英雄
Michael萌
……我想我还有不舍 多想时光停留在这一刻 到最后终于懂得 这条路只剩下我一个人走…… 伴着悠扬的片尾曲,我与所有人一样,恋恋不舍地走出电影院,期待继续活在那个美好而纯粹,且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当年的《大圣归来》一样,在为国漫争光的同时激活了我们对于过往英雄的汹涌怀念。同时他们又都默契地用同样舒缓的音乐提醒我们每一个观影的看客,看热闹是一回事,拿起武器又是另一回事。 就像歌里面唱的: 我们想如何长大 平凡又快乐 比说起来复杂 今后我与自己流浪 如何才体会成长 不过是将自由亲手埋葬 然而我觉得,这样的英雄情怀,《哪吒》其实并没有做到最满。 我是一个童话与神话传说的原教旨主义者,我被他们原生的精神内核所吸引,并乐于进入他们诞生之时那个想象的时代,和使他们真正永生的那个柴米油盐的,真实的时代。今天去看,无论哪一个时代都很遥远,无论哪一个时代也都很陌生而不可知。王朝变了又变,神话却似乎永远活着。所以我们对神话的继承和保留就变得尤为重要。对我来说,于一些改动就格外挑剔和敏感。 先说太乙真人。他是何形象并不重要,都无法剥夺他作为神仙的本质。蠢萌一些,使我们离神仙的距离近一点,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年轻人反传统的传统倒是一直得到了继承。 李靖与殷夫人也变了,却还是不关紧要的。我们终究是生来便厌恶严肃的家长制的约束的,我们只需把前人斗争得来的胜利果实拿来用就可以了,所以李靖变成一位慈父也没什么不好。如今,家长的权威日益成为一个被调侃的对象,并且几乎每一个家庭的父亲也都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改变和温柔的批判。成为一个心中充满对孩子无限关爱的大朋友的形象,是这个时代家庭关系里最重要的政治正确,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李靖从头到尾不对魔童动一根汗毛,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接受,因为毕竟时代已经变得温柔。 然而,敖丙从一个被抽筋而死的恶龙变身成为充满儒雅气质且眉清目秀的美男子,并与哪吒组成灵魔难分的CP却是我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改写。如同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难以吞咽,难以发声。倒不是因为我厌恶耽美与同人的亚文化潮流和趣味,而是在这样的故事里,英雄小哥哥哪吒并不是那个闹海的孩子了,所以终究没有触动我对于哪吒故事的原始沸点。 在我看来,中国神话英雄的精神内核是反抗强权,而不是斗大反派,更不是莫名其妙的灵魔CP。 哪吒的原著是这样的。哪吒是灵珠转世,投胎在直男严父李靖的家中。七岁时在海边玩耍,不小心打死了龙宫的泼皮夜叉,算是防卫过当为民除了一害。因为龙族一直仗着势力大而为害一方,所以此事使龙族勃然大怒。当龙王太子敖丙前来理论报仇时,又被哪吒所屠,且被抽了龙筋。海龙王为了报仇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李靖自是秉公,哪吒也是刚硬,自己割肉去骨将肉身还给了父母,就此死掉了。至于太乙真人再借莲花与藕使他复活,并最终成为大闹龙宫的斗士便是后话了。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旧使人热血沸腾,心惊肉跳。 哪吒的故事发生在商朝,那是一个纣王治下民不聊生的年代。龙王便是地方的强权,掌握着雨水这一核心资源,却同时又掌握着水患这一威力巨大的统治工具。在现代社会以前,百姓对于如此的强权自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即使天天敬拜玉帝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地头龙是实实在在的恶势力。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江湖侠客还是神话中的反抗者,无一不是为民除害的英雄。哪吒虽然胆大闯祸,但当惯了顺民的百姓期待的也恰恰就是这种敢于蹦跶的顽童。不怕天不怕地的精神和勇于牺牲的道义才是人们之所以世世代代铭记和信仰,并使其千年不朽的真正原因。哪吒如此,齐天大圣也是如此。而当哪吒身死升天,成为镇天统兵、天王太子和中坛元帅之后,却鲜有人再对他津津乐道了。甚至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哪吒还成为了代表天庭与猴子大战的天将,为小朋友们所厌恶。遗憾的是齐天大圣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大闹天宫的传说持续了五百年,而成为斗战胜佛之后,人们却连他在哪里都弄不明白了。 江湖是英雄的乐土,庙堂却是英雄的坟墓。 所以我们神话英雄的生命力来自于反抗强权和权威,而非自我固有的人格魅力。诚然,顽劣但真性情的哪吒和齐天大圣都有自己无穷的引力,但这样的引力却也会随着被封神而逐渐烟消云散。斗争才是他们的宿命,大圣如此,哪吒如此,金庸先生的侠客江湖也是如此。这与漫威的精神内核也是不同的。漫威英雄的核心目的是消灭大反派,且大反派是层出不穷的,即使消灭了统治阶级,消灭了战争,反派也都还有。因为这样的大反派从基督教诞生就一直存在,那便是撒旦。基督教精神内核之一便是信徒们终其一生都要为惩治和降服撒旦而斗争,因为那恶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人间,这样的恶往往信手拈来。曾经是异教徒,后来是战争,是苏联,是共产主义阵营,是“邪恶”的伊朗和朝鲜。好莱坞的电影从来没有放弃过塑造这样的反派和主线,每一部电影里都有魔头生来要与世界为敌,这魔头可以是好人变成的坏人,可以是外星来客,也可以是人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怪物。 结合以上的期待和认知,以及自我的情感惯性,当看到哪吒和敖丙最终达成和解,并一起升天之时,非但没有被感动,反而半天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这部神话的原始张力和价值。 我习惯为所有自己看不懂的事情找到一个理由,一个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的理由。带着这样的敬意再看,我便想,这故事和安排或许是想表达人本无绝对善恶的理性认知,或许同时还有某种对于强权的和解吧。敖丙本身也是强权的牺牲品,也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我们尝试与强权和解,并去理解每一个恶人背后善良的那一面,并尽量政治正确地不得罪每一个个体和群体。这是自由的空气,然而这背后往往也漂浮着软弱的味道。 哪吒也许并不想担大任,这个年代的导演和观众也许都不愿看到他担大任。他还是个孩子,做一个快乐任性的小魔头难道不好吗,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杀敖丙呢,还要抽他的龙筋。他又没有错,他那么好看。 可是大任真的是可以逃避的吗?我们都在做着同样的选择,我们把头埋在沙子里,期待躲过大风吹来卷起的尘暴。 毛泽东当年批判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天生的软弱性和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无力承担起民族独立解放的政治领导权。韦伯也曾批评过当年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他们沦为了庸俗的市侩主义,政治上鼠目寸光,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这样的批评,在如今中国所谓新中产和半小资产阶级开始迅速涌现的当下,依然振聋发聩。 日子过好之后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瓶瓶罐罐,开始喜欢小生活,喜欢绫罗绸缎,喜欢山水,喜欢俊俏的CP,而逐渐忘记,这个时代依然像每一个过往的时代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英雄。 成为英雄是英雄们的宿命,不管来自哪个遥远的年代,他们一旦出生便再也没有退路。每个时代的百姓都将需要英雄,期待着老百姓自己去改变些什么,去完成些什么是一直都不能指望的。在这个问题上,《大圣归来》显然更加切中了我们的痛点,我们需要大圣归来,不管他愿不愿意,那都是他的使命。而魔童哪吒,却显然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征途,也还没有真正认识他所将面对和所被寄托的陈塘关百姓。 我们一方面希望魔童快快长大,让那乾坤圈转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他永远也不要长大,因为长大后的世界将恶龙满天。且,做不了朋友。 希望有一天,三太子也可以唱着孙大圣的歌,带着天庭里其他伙伴一起,再归来。 ... 转身不算告别 分离却分不开 若是遇见从前的我 请带他回来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哪吒2真的好看么 (豆友n92Z3MB__8)
- 剧情交流|哪吒2 (施龙)
- 客观事实还不让说了是吧? (羲)
- 哪吒在海外没什么人看啊,文化出海有很长路要走。 (小小冰淇淋)
- 哪吒2真的那么不堪吗 (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