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10日爱丁堡艺穗节,肢体剧《叄一》来啦!
来自:渡边未麻

《叄一》是一个原创的肢体剧目,由在英国留学的艺术生团体完成。“这个作品像是为所有迷茫的人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的精神特点,有很多渴望,又不知如何自处,充满不确定性。这其实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必经过程。” 导演如是说。
制作《叁一》时,我们决意摒弃传统的时空观念,将老子的二元世界观交织在人物的故事中。“有”与“无”,“阴”与“阳”,都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混合的统一体。我们试图在三个性格迥异的女性角色之间建立一种平行关系,并将之呈现在舞台上。“叁”,代表着三个时空,三种对待命运的态度;“一”代表一个结果,一个统一体;“叁一”,意味着归到一元,即——“道”。

道,是一种意识概念,充满着能量与信息。老子曾在《道德经》写到,人地为一、天地为一、宇宙浑然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众生皆由道而生,依道而存,终将遁入虚空。
我们尝试将“一”变成极简主义的线条概念,在肢体语言中加入随机性的元素,似云雾在风中轻轻地生长扩散,不断延伸,由线条形成空间,即生即幻灭。缓慢、反复、极致,连观看都变成一种修行。

引用了《般若经》中为显诸法之空性所设的意象——“镜中像”,“梦”、“影”、“虚空”等来重组舞台时空,使之飘忽不定。在这样的设定下,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人物的身上,即脱离了实体的束缚,而仅仅建立在是存在本身。音乐上也同样尽力贴近这些元素,将这种东方哲学的思想揉杂在传统的民族乐器里,一并融入自然世界的元素,“风”、“雨”、“雷”、“电”,其中都蕴含着各自饱满的情绪。

《眼睛、鼻子、嘴巴,跳出人脸形成了独立的元素,当它们被打破重组则有了山的意向。更多的留白,遵循“满招损”的禅理,给画面余下更多呼吸的空间,赋予了视觉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由“无”到“有”,再到“极致”,最后回归平静,不断地轮回。意识的轮回,是苦的根源。在这种反复中,由三个人物的命运出发,思考什么是自由的本质和精神的出口。

缘起
《叄一》这个故事的背景故事最初来自于几年前我曾经看过的摄影Sadegh Sour的纪实作品,他用摄像机记录了一群监狱女性的生活,并用“等待死亡”四字来形容她们的精神状态。
《叄一》抽取了当初的摄影作品里三位女性各自的故事,并且融入了我自身经历的一些元素。她们都像是一部分的我,她们各自完整,她们源于我,也可以发展成为任何人。K,代表纯洁的信仰;S,代表与父母之间的争斗;M,代表炽热且忧伤的爱情,她们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入监狱中等待审判。在某一程度上,她们反映着我对类似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的认可,无论自身力量如何,也无法在命运的长河中起身反抗。由此,发出提问,那么自我精神的出口在哪里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削弱了剧情本身,更加渲染三位人物的情感色彩,注重表达她们各自的挣扎与面对命运的控诉。在此基础上,我自身也在寻找出口。佛经有语,“末那识”,意有思量之义,思量为自我,末那识的存在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何谓脱苦,如何走出无尽的轮回,我令她们替我在虚无的空间下进行思考。
演出团队

(1)导演、编剧、M的扮演者——刘旖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演出制作专业,后赴英国East 15 Acting School就读Theatre Directing(戏剧导演)硕士专业,将于2019年下半年在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Dance攻读二硕Creative Practice专业,就肢体戏剧领域进行深造。作为导演,她敢于创新,尝试结合现代装置艺术、古典绘画和摄影摄像、禅学等多个领域,将它们归整形成新的元素,用肢体进行表达。她说,“语言是无力的,真正需要表达的在开口前已悉数抵达。”

(2)制作人、S的扮演者——万杨阳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演出制作专业。现就读于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Creative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专业。在本科学习期间,她参与了许多师生作品的后台管理工作,曾在保利剧院和七幕人生实习。在伦敦留学期间,曾随社团《画皮》剧组前往爱丁堡艺穗节参加演出工作。

(3)K的扮演者——张扬凡
本科复旦大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读。十余年舞者,音乐剧爱好者。参演剧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教育部与文化部等)舞蹈比赛最高奖项,并受邀至各地演出。曾担任校园音乐剧《Chicago》《Into the Woods》副导演与舞蹈指导,参与舞剧与音乐剧的后台与制作工作。曾任复旦附小长期舞蹈教师。近期奖项包括第五届全国大艺展舞蹈类一等奖等,参演剧目包括《望道》、《流沙坠简》等。
(4)舞美设计——王晨薇
本科毕业于电影电视戏剧舞美设计,后就读于数字媒体艺术硕士专业。现于伦敦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就读Set Scenography硕士专业。她致力于发展肢体、空间、音乐和表演等之间的戏剧关系,并尝试于在舞美中体现这种联合艺术。
(5)声音设计——贾若曦
声音设计师、音响工程师、作曲。目前在伦敦金史密斯学校进行实践类声音艺术博士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不同的交互式计算机技术在戏剧声音中的应用。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音响导演(音乐录音方向),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进行2年声音技术的进修。她最近的设计作品包括20:40 (Omnibus Theatre), Sad About the Cows(Tristan Bates Theatre), Non-Player Character (Yale Cabaret), This Sweet Affliction (Yale Cabaret), A Funeral (Ely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6)灯光设计——孙思颖
现就读于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Film&Screen硕士专业。2019年,她曾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微缩胶卷竞赛和同步字幕放映机负责人,并参加了徐峥的电影《宠爱》。2017年,获中国传媒梦学院微缩胶卷大赛最佳导演二等奖,第八届学院奖实验片三等奖。
(7)剧照和宣传片拍摄——高心语
导演,摄影师,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民族志与纪录片专业纪实电影方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广告学专业。曾任民大记者团团长,首都高校传媒联盟常务委员。
(8)舞台监督——田鑫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音乐剧制作硕士在读。青年戏剧制作人,曾就职于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后加入七幕人生制作部。期间参与并独立制作了多部歌剧、音乐剧及小剧场话剧。主要作品有:参与制作国家大剧院出品威尔第歌剧《西蒙‧波格涅拉》、原创歌剧《骆驼祥子》,七幕人生出品中文版音乐剧《Q大道》、《音乐之声》、《灰姑娘》、《我,堂吉诃德》、《近乎正常》,独立制作话剧《思奔》、《鲜鱼口》及原创音乐剧《狂奔的拖鞋》等多部作品。
(9)概念海报设计——何嘉琪
(10)特别鸣谢:刘坤、张丛、陈慧、胡婷、秦楠、王斌樵、屠靖南、薛韵善、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生会、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4. 演出信息
爱丁堡艺穗节演出时间:
6th -10th August | 6.40pm-7.20pm
演出地点:
Lime Studio, Greenside @ Nicolson Square, Edinburgh, EH8 9BX
爱丁堡场演出购票链接:
https://tickets.edfringe.com/whats-on/3-1
5. 伦敦场演出反馈
李丰芮(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很有禅意的作品,整个舞美风格上都能体现出东方的诗意。三位女性角色在台上挣扎、抽离又被现实拉回,不断地自我拉扯,肢体语言极富张力,很受感染。
赵思鹤(Royal college of Art): 像是做了一场大梦,梦里山的概念被简化成线型材料的勾勒与处理,堆叠在舞台中央。三名舞者头戴斗笠以帐遮面,身影闪烁,虚实交叠。然大梦初醒,方如一丈红绸翩然落地。
徐硕(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有很多的共鸣。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东方美学与东方哲学“道”文化的缘故,我从这部戏剧当中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元素。整个戏剧用肢体语言表达着导演的想法,比如东方禅文化的意境,还有类似于极简的哲学思想,比如虚无,繁与简,黑与白等。从这部戏剧当中我还看到导演吸取了很多日本道文化的素材,还有黑泽明导演电影《梦》的影子。戏里很多星辰日月等元素很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整个戏剧把观众带入到一个梦境,但是又与现实很贴近,让人难以分别。
Molly Bancroft: I found it extremely interesting to see this picture of a different culture. I got a different angle as a foreigner. The facial appreciation is very enjoyable. In terms of sound and music, I found it clarify a new resonance. It is beautiful and plangent. I think the atmosphere is very dedicated.
Shelly Bancroft(Film producer and sculpture artist): It is difficult to ascertain the narrative in 3.10, so requires suspension of dramatic expectation. This is a compelling, seemingly quintessentially Chinese theatrical poem. The understated performances of the three women have an emotionally involving, iconic lyricism, more like a dance than a play, with emphasis on stylised, formal movement and interestingly stark minimal costume and props, which combine beautifully with an evocative and original music score drawing on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abstract elements. The inclusion of night sounds from nature adds to the haunting, transporting nature of the piece.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好意思来借组招聘戏文专业兼职 (芝马麻格)
- 有没有国戏研究生学长学姐 (英仙坠落)
- 原创电影剧本《功夫莫咔特》(寻求改编小说合作) (胡耀荣)
- 2024买家采购,爆款微短剧(剧本)创作营——剧本督造局'编剧... (追忆似水年华)
- 有可以不用艺考的戏文专业大学吗? (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