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陆扬教授讲座:西方唐史研究概观
王敖(北大教授们的爷爷)
西方唐史研究概观 ——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之十 2010年5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人大史学”讲堂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的年青学者陆扬教授,演讲题目是 “西方唐史研究概观”。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刘后滨教授主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历史系陈怀宇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罗永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国学院孟宪实教授、沈卫荣教授等应邀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哲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的40余名师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陆扬游学欧美多年专攻唐史研究,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富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次讲演他着眼于梳理60余年来西方唐史研究的历程,从学术史的脉络理解西方唐史学界的问题意识产生以及研究旨趣形成的过程,希望从学理上对促进国内外学界对话提供参考。不同国内学术回顾惯用的“描述性”方式,陆扬采取了“评述性”综述的做法,不仅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唐史研究做了细致分析,而且还加入对其间东亚唐史研究影响西方学界的分析,这一点也是以往西方唐史学界梳理其学术脉络时容易忽视的一点。 陆扬认为,西方唐史研究真正的开始起于1950年代,此后60余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50-1970年代的奠基时期、1970-1990年代的成熟时期、1990年以后的多元时期。他认为1990年以后的唐史研究对传统课题较为冷落,而一些新的领域,如宗教史、艺术史、文学史的研究却取得很大成绩。总体而言,此时期的西方唐史研究处于式微的阶段,因而陆扬将演讲的重心落在了分析1990年代以前的两个阶段上。 1950年代西方唐史研究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英国学界,其中以两部跨时代影响力的著作的相继问世为代表。一部是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1955年出版的《安禄山叛乱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另一部是1963年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又译作杜希德)出版的《唐代财政管理》(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二书之前,西方尚未出现全面性的唐史研究作品。这两部书的作者都尝试对唐代的历史问题进行整体性把握,即把唐史放入中国历史的整体中考察,这种做法超越了专题性的唐史研究,并促成了西方唐史研究风格的形成。 陆扬强调,1950-1970年代期间西方唐史研究不仅重视东亚(以日本、中国为代表)学界相关领域的既有贡献,而且深受东亚同仁的影响。比如,蒲立本对安禄山反叛前夕唐代政治和制度变化的分析,其中能够看出他深受中国学者陈寅恪“关中本位政策”以及种族与唐代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论述的启发。再如,在崔瑞德所研究的唐代财政管理中,他对东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的论述作了详尽的征引。在陆扬看来,对日本学者研究的利用是崔瑞德的研究能够超越此前西方学界中国中古经济社会史的大家——白乐日(Étienne Balazs)的关键之一。此外,崔瑞德也是英美学界最早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唐代社会经济的学者,这一点与他早年接受过仁井田陞等日本学者的敦煌文献的训练密不可分。 除了蒲立本和崔瑞德以外,这个时期西方唐史研究还产生了另外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谢弗(Edward Schafer)为代表的文化史研究,这一取向的研究代表了西方学界探究东方神奇瑰丽文化那一脉传统的惯有旨趣。另一项研究是以王赓武和彼得森(Charles Peterson)为代表的对唐五代藩镇的考察。这一脉的研究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东亚学者对西方研究者的深刻影响,比如,作为探讨唐后期河北三镇统治结构第一人的彼得森,他的研究就深受日本唐史大家日野开三郎(Hino Kenzaburō)关于唐代藩镇论述的影响,倾向于从军人职业化的角度去考察河北藩镇割据的根源。很可惜的是,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在日后西方学界没有得到继承发扬,这两位研究者之后鲜有人继续做深入探讨。 进入1970年代后,欧美唐史研究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此时由芮沃寿(Arthur Wright)和崔瑞德等学者培养出的大批研究者成为唐史学界的中坚力量。此时期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正是1973年由芮沃寿和崔瑞德为首的研究团体的集体成果——《唐代概观》(Perspectives on T’ang)。陆扬认为,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本书依然是代表了西方唐史研究最好的学术论文集,其中的论文涉及内容相当前沿,比如崔瑞德的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的组合-以敦煌文献中的新证据为中心”(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ng Ruling Class:New Evidence from Tunhuang) ,根据贞观《氏族志》等材料提出唐代社会精英分为全国性郡望和地方郡望兩个层次的观点,对日后唐宋社会阶层流动的研究有着影响。十年之后,在这本论文集基础上形成的作者群完成了另一部宏篇巨作——《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隋唐卷,这部著作迄今为止仍然被誉为是西方学界理解唐代历史最权威的参考书。 除了延续前一阶段的研究议题之外,进入成熟期的唐史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意识。比如,七、八十年代唐宋社会史研究在北美开始勃兴,以地域为中心的中古门阀家族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这方面研究的两大主题,与此相关的科举制研究也受到学界的关注。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美的唐史研究逐渐关注礼仪和思想等文化领域,在礼仪研究上最值得称道的是魏侯玮(Howard Wechsler)1985年出版的《玉帛之奠:唐王朝正统化过程中的仪礼和象征》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这是西方第一步全面探讨唐代祭祀礼仪的专著。和前一阶段西方唐史研究受东亚学者影响的情况类似,这部作品的思想同样受日本学者尾形勇(Ogata Isamu)和金子修一(Kaneko Shuichi)研究的影响,而在分析的方法上又借用了伊斯顿(David Easton)、埃齐奥尼(Amitai Etzioni) 和特纳(Victor Turner) 等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唐史研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概念来研究中古社会的趋向日益明显,但是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也很明显,即用研究现代社会提炼出来的诸如权力等概念去理解中古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成熟期的西方唐史学界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这个阶段唐史研究的力量逐渐衰弱,相反宋史研究成为西方中国史研究的一支新锐力量,这一局面从反面也促成了西方的唐史研究在199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群龙无首的、更为多元复杂的新时代。(伍婷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宁稼雨:《太平广记会校》本的价值和意义 (王敖)
- The Nonhuman Turn (王敖)
- AFFECT THEORY ROUNDTABLE QUESTIONS (王敖)
- 转: 陆扬教授讲座:西方唐史研究概观 (王敖)
- 陈引驰:“柳河东诗”何以成了“六和通史” (王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