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Requiescat(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艾里克.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 1902-1994)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1902年艾里克森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他的父亲是丹麦人,母亲为德国犹太人,生父在他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 3 岁时,母亲嫁给一个德国犹太人、儿科医生西塞多·洪伯格。艾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伯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艾里克·洪伯格的名字。直到 1939 年他成为美国公民时,才改姓艾里克森。 18 岁高中毕业后,艾里克森在欧洲各地漂泊一年,曾尝试学习绘画,且曾两度进入艺术学校就读,结果均未毕业,自从去意大利佛罗伦斯旅行之后即决定放弃。 艾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确有艺术天赋。1927 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的一位老同学 P.波罗斯邀请他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工作,该校生源都是 S.弗洛伊德的患者与朋友的子女。开始时,他以艺术师身份受聘,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这时,S.弗洛伊德的女儿 A.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作为儿童精神分析者的培训,艾里克森接受了该提议,以每月支付 7 美元的培训费接受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她父亲的理论不同,有其独特的创见,这对艾里克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4 年,艾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献给 A.弗洛伊德,以表示对她的感激之情。1929 年,艾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塞尔森结婚。1933 年,为了逃避纳粹迫害,艾里克森举家适居丹麦哥本哈根,后又迁往美国波士顿。在那里,他以儿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同时还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当时,他曾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就被他放弃了。 1936-1939年,艾里克森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儿童。和 M.米德有了交往,并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情况。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艾里克森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他格理论中。 1939 年,他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建立联系,适居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并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从 1942 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但在 1950 年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即美国麦卡锡强迫公民进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职位。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艾里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罪名”被免职了。20 世纪 50 年代,他是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地区奥斯汀·里格斯中心的高级职员,在那儿他治疗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1960 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直到 1970 年退休,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 1939-1944 年,艾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内存广泛,包括精神分析(特别自我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的材料,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讨。在该书及后来一些著作中,他制定了一个有关儿童发展的新学说。 他在晚期关心 20 世纪人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其后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青少年异常行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与习性学、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也超出了美国国界。 1994年艾里克森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 艾里克森因其人格发展理论而闻名。他创造了“同一性危机”这一术语,他修改与扩充了 S.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论。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一致)为: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 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的阶段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作者:(美)埃里克森 ISBN书号:7533829956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新精神分析运动中属"自我心理学"分支,他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旗手。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越战失败、种族歧视、女权运动、青年造反等此起彼伏。埃里克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青年心理学的研究。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同一性(Identity)是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与专著。 在第三章中,他修订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渐成说,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心理社会发展说,把人生分成8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中心任务(具体矛盾)。 在第四章中,他列举美国青年同一性混乱的几种表现: 1.时间混乱, 2.同一性意识的混乱, 3.角色固着, 4.工作瘫痪, 5.性别混乱, 6.价值的混乱。 这一诊断有利于"对症下药"。但他未着重评析其社会政治根源。 目录: 序言 一、引论; 二、观察的基本原则; 三、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 四、生命史中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 五、理论上的插曲; 六、当代青少年问题; 七、妇女气质与内部空间; 八、种族和更广泛的同一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何找数据 (Requiescat)
- 论做人 (Requiescat)
- 最正面和负面的情感是什么? (Requiescat)
- 一定不是我——扎西拉姆·多多 (左小韩)
-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Requies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