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一篇文章 以袁博举例专门讲声乐“海归”,唱中文歌的问题
来自:别按头看剧人
7月19日,备受瞩目的音乐综艺类节目《声入人心》第二季开播。这档曾以“高颜值、唱美声”引发关注与讨论的节目,第二季更是突出选手“高颜值、高学历”的特点,意大利帕格尼尼音乐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等海外学历频频“亮闪”观众的双眼。
其中,毕业于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满分博士、26岁选手袁广泉成为焦点:“柴院”毕业、满分博士、唱功了得、形象俱佳,条件如此优秀在国内找工作时却屡屡碰壁。评委和观众疑惑不解之时,袁广泉在节目中坦言,自己中文歌唱得不好,国内应聘面试一般会要求演唱两至三首曲目,有外文歌也有中文歌。高难度的外文歌同时要匹配同等难度的中文歌,这时候他的中文歌就达不到那么高的标准了。而加分的“海归”博士头衔,在一次面试中也被考官直接否决:“博士又怎么样?我们这基本都是博士。”
海外名校、博士学历竟成了求职负担?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抛开节目制造效果与个人特殊情况不言,这件事不由让人思考目前声乐圈里依然红火的留学现象:声乐留学到底有何作用,是作为“敲门砖”,还是会成为“绊脚石”?声乐留学应该怎么“留”?中国学生留学后要不要唱好中文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多位有过国外学习经历的声乐教学者、学习者进行了交流。
出国读研是声乐留学主流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有条件跨出国门的留学生近年以几何速度递增。记者通过调查得知,我国弦乐和钢琴专业低龄化留学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这些乐器须低龄学习的特性所决定。与之相对,声乐低龄留学者普遍较少。目前,声乐留学的主体是大学本科毕业到国外读研,出国读博的声乐学习者的比例也在慢慢增加。欧美国家的留学难度较大,不少人的目光开始转向日韩等亚洲国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男中音歌唱家马金泉表示,年纪太小,孩子的声音还很稚嫩,若没有人把控声音的走向,风险会增大。如果条件允许,本科阶段在国外得到训练,曲目量和知识构造会更严谨一些。如果是为了获取博士学位,最晚也要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增加语言、作品和知识的储备,以提高最终博士学历的含金量。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蓬勃在欧美,是实打实的舶来品。为了追求作品语言和风格的原汁原味,国内具备一定条件的美声学习者多会选择出国留学。排除为“镀金”、评职称、找工作的功利因素出国读学位的少数人,大部分选择留学的声乐学习者都希望能学到“真经”。
马金泉在学生询问出国意见时,常会抛给他们“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出国,是为了“见天地”,见识当地正统的唱法与地道的作品演绎。“见天地”是为了“成自己”,将国外学到的好方法融会贯通,让其在自己身上展现协调的一面:语言熟练掌握、作品准确呈现、风格任意转换。从有形到无形,在舞台上演绎的不是方法,而是用好方法后把作品唱好。
谈到出国后的学习,有经验的师生都只有两个字:勤奋。这样才能保证在留学期间,不浪费时间,不浪费金钱。勤奋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心态。旅欧女中音歌唱家侯震一表示,留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较强的抗压力和挫折耐受力。她说,出国考学的竞争压力大,尤其是公立音乐学院入学考试,几乎等同于一场国际比赛,世界各地的考生都来竞争仅有几个入学录取名额。亚洲人由于外形、语言和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在竞争中并不占优势。而且陌生的语言、学习和生活环境,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和支持,加上学习和考试压力等,对年轻人心智是巨大考验。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留学生吕埭成就亲眼见过身边一些资质不错的学生,因为年纪小管不住自己,贪玩耽误了学习,“在国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管自己。”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留学经历,吕埭成总结:“什么阶段留学并不十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想学的心!”
学成回国是首选
留学获得学位后到哪里去?目前来看,回国是多数人的选择。马金泉表示,学声乐的中国学生要在欧洲工作十分艰难。即便是欧美国家的人,要在当地凭借歌唱“扎根”也不容易。学成归来,如何就业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何让国外学成的歌唱方法更好地适应我们的语言和国情,如何使美声唱法的规整元音与中文演唱发音相结合,是每一个“海归”歌唱者需要深度思考和摸索的。
在国外待得越久,回来需要适应的时间越长,很多东西需要“补课”。尤其是人际“圈子”,需要重建、适应。但无论圈子如何,国内还是国外,最终还是演唱实力说了算。
青年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表示,出国归来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曲目。在国外唱的曲目国内不见得都唱,在中国唱的曲目在国外不见得都学。只唱外国歌或只唱中国歌都不行,必须相辅相成。因此,学音乐自学能力很重要,无论是否出国、读什么学校、跟什么样的老师学,都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艺术方向和艺术要求。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认为,年轻人从一位默默无闻的歌者,成长为一位各个舞台都敢于用你的人才,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论回国与否都须经历,最主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专业练到最好,这样才能有机会得到工作邀约。“回国并不是留学之后的一个退路,其实我认为,留学的孩子们毕业后如果能够在国外闯出一片天下的话,尽量还是先留在国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运用到舞台实践中。等到自己的技术、语言、表演和对各个时期作品风格的理解能力都真正提高后再回来。这样的人才是大家都想要的,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石倚洁说。
对于如何适应舞台,几位受访者都认为关键在于歌者最终选择的舞台是什么。如果是正规的院团与歌剧院,国外学会的东西加上中文作品的加持,很少会出现“不适应”,演唱原文歌剧仍是“海归”的优势;如果想选择院校,对中文作品的修炼要更深,毕竟要面对学生学习中文作品的需求;如果上电视或登上其他大众媒体平台,适应大众审美与需求,可能要改的东西就更多了。
学好中文歌是“敲门砖”
袁广泉在《声入人心》舞台上坦言中文歌唱不好,引起一片哗然。有不少观众表示无法理解:“能说好中文唱好歌,为什么不会唱中文歌?”实际上,中文歌的演唱在发音与吐字上有着与外文歌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和刻苦训练,唱好中文歌即便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也不简单。两者直接的不同就是咬字,国外语言的元音大多是“a”“e”“i”“o”“u”五个元音,而中文元音有六个,组合元音二十个,此外还有大量辅音。
马金泉说:“中国人学外语,要克服其与汉语发音习惯的不同,学好并不容易。反过来说,学好了外文歌要唱好中文歌,也不容易。因为在国外学习的都是外国作品,外国老师是不会教你唱中文歌的。”袁广泉16岁出国,一路受到的声乐与语言训练都以外语为主,“在俄罗斯上学,会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如何唱俄语、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歌曲,但是没有老师教过我中文怎么唱,中文歌曲的发音和咬字确实是个难点。”然而,面对国内观众、学生,不会唱中文歌势必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短板,这也是为什么袁广泉在俄罗斯留学表现不俗,引来很多当地的院团向他抛出橄榄枝,回国后却在院团、院校遭拒的原因。
近年来演唱了大量中外作品的青年女高音甘露露说,无论什么作品,“量体裁衣”是最重要的。就如同让西装更好地适合亚洲人的身材,美声歌者演唱中国作品有时需要按照中文和中国歌唱家的特点进行“裁剪”。无论什么作品,好听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方法而让观者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中文的咬字非常讲究,有声母韵母,咬字一定要归韵。现在很多学生演唱中文歌的问题,就是不归韵,为了追求方法,嘴里“呜呜呜”一大片唱不清楚歌词,这需要用作品加强训练来解决。目前在美国攻读声乐表演与声乐教学法双硕士学位的张姗姗表示,在演唱中文作品时可以先进行朗读,找到关键词以及如何断句,每个词中尽量拉长一个词的元音,不要过快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辅音上,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演唱每一句歌词。
沈洋认为,无论中文歌还是外文歌,区别就在于语言和音乐风格,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必要的训练,深层次的还是要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实现在世界是‘大同’的,不应该分东和西、中和外。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也是中国的舞台。作为当代歌唱家,应该增强自己各方面的实力,能够把中国的艺术带到世界,和世界的联系就会更紧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整理楼】心越君兮今天掐架了吗?(更新至12.5 (江湖有个骗子)
- 刘泉君&郑棋元(内有大胆发言 (zzx)
- 刘泉君应该是要复读了,加油啊 (富兰克林薄荷糖)
- 【汇总帖】2019声入人心第二季各种成员相关 节目相关整理(我... (喵了个兔叽)
- 均朔的文字功底 除了译配还有原创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