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转:<银幕后的岁月---我的配音生涯>

Mina

来自:Mina(home sweet home) 组长
2007-03-09 11:34:1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38:33

    配音王子童子荣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5-20 9:00:48]

      童自荣文革中毕业干上海戏剧学院,他自己要求分配来我厂。他生得清秀,一脸聪明相,却并不聪明,但极其用功。他在上戏学的台词读法,并不适合电影配音的要求,按他习惯的读法有舞台腔不行,但台词含混也不行,这使他一时无所适从。于是下狠心,每天坚持练习电影台词的读法,终于改变了过去的习惯。这样大概坚持了两三年。文革后配的《未来世界》使他脱颖而出。随后他又配了法国片《佐罗》中的佐罗(阿兰·德隆主演)、《黑郁金香》中的黑郁金香、《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的王子、日本片《绝唱》中的少爷(三浦友和扮演)……这接二连三的热门影片中神奇、俊美的形象,使他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特别是一些少男少女观众简直把他当成了心目中的偶像。传达室的信件中他的观众来信最多,而且多是中小学生的笔迹。

      他的声音很漂亮,也很突出,因而戏路不广。有些观众甚至认为他只适合配佐罗一类角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他在香港片《少林寺》和《少林小子》中为李连杰扮演的人物配音,我觉得还是很贴切的,并没有一点佐罗味儿。

      他不但刚进厂时用功,一直都是非常用功的。常常是在大家闲聊的时候,他也在一旁念台词。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把台词背得特别熟,以便实录时再获取一些即兴的东西。可他不是这样,他总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一个字都不错。

      还有一点他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1989年我和曹雷为上海电视台译制《快乐家庭》,由他和王玮、杨晓配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小童不大有喜剧细胞,出戏较慢,杨晓出身于上海滑稽剧团,自然对喜剧台词敏感。在录音过程中,杨晓有时竟忍不住指手划脚地指点起童自荣来。开始我很着急,怕小童自尊心受不了,争吵起来弄得大家不愉快。因为八十年代末期童自荣早已是闻名全国的配音演员了,杨晓则是个刚进厂不久的晚辈。可没想到小童竟然不羞不恼,就像接受导演意见一样虚心听取、努力去做,真是个好样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演员很好的戏德,只要对戏有好处,不管意见来自什么人,都认真接受,能做到这样没有一点面子观点,真太不容易了。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39:34

    让观众忘记我们的存在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5-30 9:35:24]

      我们配音演员是为外国影片配音的,我们的语言应该和原片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甚至使观众感到就是外国演员自己在说中国话,忘记我们配音演员的存在,这是我们译制工作者所追求的最好的效果。

      因为我们为之配音的是外国演员已经塑造好了的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原片演员的表演去捕捉角色的感情变化,并且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原片演员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他(她)的角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文对白和原片演员的表演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不能简单地摹仿原片演员声调的高低和语言节奏的快慢,而要仔细的研究剧本,尽可能具体地去感受角色所生活的情境。如他所处的时代、他生活的家庭、他过去的遭遇以及他目前的处境等等,再结合原片演员的神态、动作、语调、气息抓住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配活,使配音和原片的表演丝丝入扣。

      五十年代末期,我曾配过一部德国片《他的真名实姓》。我的一位同学看片后写信说:“你的伊莲娜配得很精彩。我看着银幕上的外国演员觉得是伊莲娜在说话,我闭上眼睛,仍然是伊莲娜在说话。而不是苏秀在说话。”我认为这是她对我的工作很高的评价。

      每部影片中每个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文化素养和性格。例如英国片《苦海余生》中莉莉·罗森这个人物,她是个有教养的著名律师的妻子,举止斯文,语言含蓄而有分寸,这是人物的基本色彩。即使当她发怒拂袖而去时,也不会高声大叫而失却她这种社会名流的身份。但同时,她又是受希特勒统治当局残酷迫害的犹太人,她的丈夫已经被秘密警察逼迫得精神失常了,所以她不得不强忍着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去宽慰丈夫,这样,她精神上就承担着双倍的压力,这就是人物的基本心态。

      离开祖国流亡哈瓦那是他们一家摆脱法西斯恐怖统治的唯一出路,唯一们希望。所以当罗森担心船到了哈瓦那也可能不让他们上岸时,她再也没力量承担这样的压力了。她动情地喊道:“别这么说,卡尔,担惊受怕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现在结束了。……你得帮助我,不能光靠我一个人。”我感受到了她的无望与焦灼,否则她高声嚷,我也高声嚷,而内心一点也不理会她那痛苦的挣扎,又怎么能指望观众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西德片《古堡幽灵》是一部讽刺闹剧。讲的是多年前被砌在古堡的五个幽灵重新复活,帮助伯爵小姐摆脱困境的故事。情节荒诞,人物夸张,我配的女鬼卡特琳生前是绿林好汉们的情妇,死后仍然是个风流女鬼。她见了男人就忍不住想显示一下她作为女性的浑身解数,但她又是个好心的女鬼,一心想帮助伯爵小姐。原片演员塑造的卡特琳是个喜剧人物,她没有教养,说话粗声大嗓,甚至会在法庭上当着众人谈起她生前的风流韵事而毫无顾忌。她管每个男人都叫心肝,宝贝儿,她跟男人谈情说爱,就像普通人跟人打招呼问好一样随便。她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影片的喜剧因素,因此在我为她配音时也尽量去把握她说话粗俗、大大咧咧的性格,在配她跟卡拉卡亲王谈情说爱的场面时,并不着意去渲染她的情意,而只把她这些表达爱情的情话当作她对男人说话的一种习惯。这个人物只应叫观众觉得她可笑,而不应让观众觉得她丑恶。所以她的特点也不能强调得过火,过火了就叫人讨厌了。但也不能不足,不足就出不来喜剧效果。

      日本影片《华丽家族》中的家庭教师兼总管高须相子则是一个多面而复杂的人物。她出身贫贱,在美国留学,跟人同居,又被抛弃。进入万俵大介家以后,凭借她与万俵大介的暧昧关系,把持了万俵家的一切大权,成了万俵家实际上的女主人。她有文化教养,又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表面上也温文尔雅,但她为人轻佻、野心勃勃,为了帮助大介向上爬可以不择手段。她对那些地位比她高的贵夫人可以低三下四,忍屈受辱,对万俵的妻子儿女却飞扬跋扈,得意忘形。而当她和万俵的女婿美马私下幽会时,既然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底细,也就不用再装什么高贵、斯文,索性都亮出了流氓本相。

      扮演相子的日本著名演员京町子在很多场合都把台词念得拿腔拿调,说话常常语调上扬,以刻画相子的摆谱做作,我当然也亦步亦趋,紧随不舍。当我念相子那些台词的时候,我觉得有一句话念得特别有味儿,那就是我对万俵大介说:“你还是阪神银行的总经理呢!”时把“总经理”三个字往上挑一挑,就把她讨好大介,对大介撒娇的味道全表达出来了。在工作中我常常感到当某一句台词读得与原片特别贴切的时候,就要牢牢地抓住这句话,把它作为种子,作为核心,再向其它台词扩展,直到把所有的台词按照这个基调改变过来。在丁建华配龙子太郎的时候我也曾经把这种方法教给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配《华丽家族》那些天,为了使相子的话不跑调,我偶尔在生活中也用相子的语调说一两句话,致使不明底细的同事惊讶地瞪着我说:“这两天你说话怎么尽出怪调?”这也可以说是声音上的化妆吧。

      译制影片的配音是一门特别的艺术创作。让观众只记得影片中完整的艺术形象,忘记我们配音演员的存在,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喜悦。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41:34

    才华横溢的曹雷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5-20 9:02:35]

      曹雷是1962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她刚从上戏毕业就被上影厂借去拍过电影《金沙江畔》,但我还是喜欢她1964年拍摄的影片《年青一代》。她在影片中饰演林岚,一个不考大学而奔赴边疆的小姑娘。那是一个非常动人的形象。今天看来,你也许会觉得她未免太幼稚、太理想主义了。可当时的人就是那样,不但是青年,甚至包括我们这一代三、四十岁的人,也同样把书本上的话,报纸上的话当作行动的指南。记得上影厂有位导演送他刚中学毕业的女儿去新疆,火车启动了,他望着车厢中从未远离过父母的小女儿不由万分难舍,他一边跟着火车跑,一边哭着喊道:&quot;你要红在边疆,专在边疆。&quot;那时没有人强迫他,他是自愿的。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他的女儿是否还在新疆,或者早已回了上海。但确曾有过那样一个时代,那时大家的信仰确是真诚的。

      文革中曹雷曾借到我们厂来配过一部内参片《罗马之战》。讲的是公元前,罗马、拜占庭和哥特三方争夺罗马的故事。我配哥特王的长女,她配次女。哥特王死后,姐妹俩为了王位互相争斗。先是姐姐继承了王位,把妹妹流放在一个荒岛上,而后妹妹又把姐姐害死在浴室中。我们是不打不成交,从那以后就成为朋友了。

      曹雷后来得了乳腺癌,开刀后她觉得自己不再适合搞故事片了,因此打报告要求调来了我厂。她这一步棋走得真是高明,为自己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她文化水平高,戏路宽、能导能演,到了译制厂后如鱼得水。这些年她配得比较出色的影片有《爱德华大夫》、《国家利益》、《非凡的艾玛》,还有在上海电视台配的美国电视连续剧《鹰冠庄园》。

      我和胡庆汉离厂以后,曹雷也开始作译制导演了,我特别欣赏她译制导演的几部电视连续剧。一部是英国电视连续剧《是,大臣》,这部片子可能看到的人不多,是中央台委托我厂译制的,只在中央台播出过。这部片子是那样淋漓尽致地鞭笞了英国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习气,甚至把英国首相和女王也骂进去了。据说当时执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仅没有怪罪这个摄制组,反而表示支持并给摄制组提供了资料。我早已听说过这部片子,所以当曹雷邀请我去看他们译制好的完成片时,我一口气看完了六集,觉得真是骂得痛快。原片拍得好,配音也配得好,乔榛配的大臣,尚华配的官僚,杨晓配的新踏入政界的青年秘书都恰到好处。这是一部喜剧,但演员配音时没有故意去丑化人物,夸张而不做作,是一部配音的上品。

      另一部是苏联电视连续剧《战争与和平》,由苏联表演艺术家邦达尔丘克导演并扮演彼埃尔,乔榛配彼埃尔、丁建华配娜塔莎、杨成纯配安德列亲王,我也被邀请配娜塔莎的母亲--伯爵夫人。

      她的另一部佳作是《斯巴达克思》。在这部影片中乔榛配的罗马共和国统帅克拉苏将军(劳伦斯·奥立弗扮演)和富润生配的罗马元老院首席元老革拉古(查尔斯·劳顿扮演)都特别出色,给人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由于曹雷在译制片工作上的成就,她被收入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协会出版的1993年世界妇女名人录。这又是配音演员值得一提的一份骄傲。

      曹雷是个工作狂。她虽得过乳腺癌,开过刀,却总是把工作排得满满的。她常常是一边配音,还在间隙抓紧时间改剧本。有一次她打电话给我,说她病了,她手边有一部戏是部资料片,怕耽误了人家出片时间,希望我接手来搞译制导演,可她说那部影片中的一家人物她还要配。又说一家杂志约她写一篇稿子,我说“那你就快跟人家打个招呼,等病好了再写”。她却像做错了事似的嘟囔着说“我已经写完了”。我看,她这样活法,人家活了一辈子,她就等于活了两辈子。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49:52

    潘我源——“鸭子”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5-20 8:58:24]

      小潘出身于一位国民党元老的家庭。她母亲当年曾由国民党派遣留学苏联,和蒋经国是同学。后来好像是做到国民党的中央监察委员,反正官是够大的。可她却交了一帮有左倾思想的朋友,于上海解放前夕跟电影演员夏天一起去了解放区。因此也就和她的母亲失散了。

      解放后,她和夏天一起回到上海并结了婚,她分到了我们翻译片组作剪接工作,后来才调到演员组。

      她这位大小姐一点也没有名门闺秀派头,说话、行事大大咧咧,笑起来肆无忌惮、嘎嘎嘎的像只鸭子,所以大家才给她起了这个外号。当年崔嵬来我们厂为《天山上的红花》配对白。崔嵬是个大艺术家,我们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对他很客气。可小潘对谁都不见外,抽崔嵬的香烟,拍他的肩膀,还给崔嵬出主意,哪个角色应该让谁来配。弄得崔嵬也只能把她作为老熟人来对待了。

      以她的性格和她的音色,有些角色没人能配得过她。如《凡尔杜先生》中那个买彩票中了头奖的女佣人。

      “四人帮”倒台后,她跟她在台湾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她早已没有了父亲,她又是她母亲的独生女,她不能看着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母孤独无依,所以她去了台湾。

      她走后,我们一直感到我们的班子缺了一门。一直想找到一个像她那样气质和嗓音的演员,可至今也没有找到。

      前些时我写信给她,说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母亲身边。人生真是不可预料”。她回信说“我永不后悔我的所作所为。那些年我失去很多,也得到很多,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她说她非常怀念我们在一起工作的年月,特别羡慕我至今还在工作。她说她很想回来看看,可她母亲年纪太大了,她不敢随便离开。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50:44

    于鼎——“臭鱼”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5-20 8:54:00]

      为什么管于鼎叫“臭鱼”?这是因为他在《第四十一》中配政委,影片中我配的玛柳特卡有时跟他发火管他叫过臭鱼。玛柳特卡是个渔家姑娘,“臭鱼”是她骂人的口头语。而于鼎又正好姓于,跟鱼谐音,后来就不光我这样叫他,别人也这样叫他了。他配戏爱吃“螺狮”,(说错词)有时也为了骂他一句解气。他虽然爱吃“螺狮”,配戏却极有味,所以导演们还是要用他。如我在《冰海沉船》中请他配的二副,《虎口脱险》请他配的油漆匠。伍经纬请他配的印度片《大篷车》的男主角和《古堡幽灵》中的强盗等等。当年他还配过资料片《广岛之恋》的男主角。

      他是五十年代初从长影翻译片组调过来的。

      他对配戏好像不是那么专心,却乐于为组里做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比如说订剧本、领文具,都好像是他的份内事。他把每本剧本都订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有人喊他“于鼎,没浆糊了”。他绝不会说“你自己也可以去领嘛”,而总是说“过一会儿我去领,你没看见我现在没空吗”?我们组有好几个北方人,如富润生、我、赵慎之等,想吃炸酱面了只要跟他说一声,他就会在家把酱炸好带来.再买了面条到厨房煮,还给大家一碗碗盛好,真是服务周到。

      我1986年在上海电视台执导译制片《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时,曾请他去配男主角。那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原作改编的。是一部古典作品。狄更斯笔下的人物都很怪诞。我们配音不能光从外表去模仿,而应从人物处境和行为动机出发,这样配出来的戏才耐看。老于还是配得挺不错的。这是我们之间最重要的一次合作。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53:36

    刘广宁——我厂第三代女主角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5-4-21 8:59:12]

      刘广宁应该说是我们厂第三代的女主角了。她1960年考进厂。当时有几个女孩来考,我记得我们几个导演复听应试者的录音时,我听到刘广宁的声带就马上说“这个姑娘的声音好听,叫她来试试吧”。我那时正在搞越南片《同一条江》的译制,就让她在影片中配了个群众角色,觉得她人还聪明,找口型也不慢。后来好像又在胡庆汉导演的什么片子中配了点戏。胡庆汉也觉得她不错,就决定要她了。她那时高中毕业不久,进厂时年仅二十二岁。

      她声音甜美、清纯,非常适合配美丽、善良的少女。可她进厂不久就开始了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四清、文革。虽然在七十年代初她就已经成熟了,但那时很多影片没能公演,还是文革后,她配的《魂断蓝桥》、《冷酷的心》(配莫尼卡)、《叶塞尼亚》(配路易莎)等片上演了,她一下就赢得了观众的好感。接着的《生死恋》、《绝唱》、《白衣少女》更奠定了她配音明星的地位。文革后至八十年代上半期,她和丁建华、乔榛、童自荣成了我们厂的四颗明星,为我们厂在全国赢得了声誉。

      她比较知名的作品还有《苔丝姑娘》里的苔丝,《鸽子号》的女主角等等。她还几次和丁建华搭档配孩子,总是她配男孩,小丁配女孩。但因为她声音太有特色,也限制了她戏路的开拓。我觉得在她所配的诸多人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杰姬。那是个为了钱而去杀人的凶手,她装疯卖傻,神情阴郁,距离她平时擅长配的纯情少女一类人物甚远。这个人物的成功,才能证明她是个好演员。

      她早年出生于香港,如今已申请提前退休,去香港定居了。

  • Mina

    Mina (home sweet home) 组长 楼主 2007-03-09 11:54:36

    邱岳峰——我们配音演员的骄傲

    作者:[苏秀] 来源:[中国配音网] 发布日期:[2004-6-11 22:14:30]

      我想他恐怕是我们配音演员中最受观众欢迎爱戴的一位了。他生于1922年,1980年逝世,是个混血儿,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白俄。可他自幼被送回福建老家,没有在生母身边,所以并不会俄文。可他中文水平不错,解放前曾在天津等地演过话剧,上海解放后他是第一批进厂的配音演员。那批人中还有尚华、富润生、姚念贻、张同凝等人。

      邱岳峰音色并不漂亮,甚至可以说不大好听,但他人极聪明,又刻苦用功,对原片有极强的领悟能力并有着丰富的表演手段。他能配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人物。大家总觉得他特别擅长配各种卑微的小人物,例如《警察与小偷》中的小偷、《白夜》中的幻想者、《大独裁者》中的犹太理发师、《凡尔杜先生》中的凡尔杜,而且配卓别林的影片成了他的专利,好像没有人能比他更好地掌握卓别林那幽默而特别富有节奏感的台词了。除了配小人物,好像他又是配各种坏人的专家,如早期苏联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托派、法国片《悲惨世界》中的小店主、《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但是他也同样能把《简·爱》中那脾气古怪的英国绅士罗杰斯特那既富有教养又盛气凌人、表面粗暴地对待简·爱、内心又把她视为知己的复杂感情配得丝丝入扣。《第四十一》里那个白军中尉英俊潇洒、是个富有魅力的人物,邱岳峰的声音不好听,能配好这个角色全凭他的语言功夫,配出了人物的潇洒、神韵。在《猜一猜谁来赴晚宴》中他配那位为女儿婚姻操心的父亲(由好莱坞著名演员斯宾塞·屈赛扮演),那是一位美国上层社会成功的人士,他聪明、自信,思想开明,一向反对种族歧视,可当独生女真要嫁给一名黑人的时候他却疑虑重重,为此他生自己的气。他最后差不多有十分钟的大段独白既是斯宾塞·屈赛的杰作,也应该说是邱岳峰的杰作。

      他真可以说配什么像什么,他的精彩之作,还有《科伦上尉》,捷克木偶片《好兵帅克》,苏联片《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法国片《红与黑》中的市长……

      这一生中我多次和他配对手戏。除了《第四十一》他配白军中尉,我配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外,在《警察与小偷》中他配小偷,我配小偷妻子,在苏联片《漫长的路》中我配沙俄时代的女革命家,他配女革命家的情人,还有文革中配的内参片《化身博士》,他配医生(斯宾塞·屈赛扮演)我配酒吧女侍(英格丽·褒曼扮演),苏联片《红莓》中他配叶果尔(苏联著名演员瓦西里·舒克申扮演)我配柳芭(由弗道谢耶娃扮演),可惜这两部影片均未能公开上演,真让人遗憾。

      我们厂的对口型工作是个很辛苦的工作,而且要求对口型的人要阅读能力强,嘴皮子快,因为对口型是念的译本初稿对我们对口型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可你必须立即流畅地一字不差地读出来,因为翻译和导演不单要通过对口型检查字数长短是否符合原片,还要看中译文是否与原片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相符,而且这又是个默默无闻的工作。

      自1950年我厂建立对口型制度以来,我们的所有影片的对口型工作都是由邱岳峰、姚念贻、张同凝和我承担的。后来又加上了不肯和潘我源。我们对口型并不单纯地负责字数长短,也总是一起帮助翻译、导演修改台词,老邱的点子尤其多。年轻的法文翻译李成保曾经对我说:“我真佩服老邱。他说我翻错的地方,多半我就是错了。他说,会不会是这个意思,我仔细一查原文,果然他说得对。”我说:“他虽不懂法文,但他懂戏。他说你错了,因为戏顺不下去。他说会不会是这个意思,是通过台词上下文以及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等等因素推断出来的。”所以每个翻译、导演都愿意与他合作。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有了乔榛、杨成纯接班,我和毕克就不大参加对口型工作了。可老邱却一直搞这个工作直到他离开厂,离开人世。

      应该说,有了对口型的演员,才使翻译和导演能在考虑原片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来修改台词,对提高剧本质量是大有好处的。而且在修改剧本时,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往往就会产生一些精彩的句子,这时大家就会特别开心,甚至没听到午休的铃声,真可谓废寝忘食了。

      邱岳峰是自杀而死的。1980年3月那个星期一的早上,我一走进演员休息室就感到气氛不对,没有了往日的说笑声,大家的脸上也没有笑容。我忙问坐在我对面的伍经纬出了什么事了,他说你先坐下,我听他的话坐了下来,他说:“邱岳峰死了!”我一听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急切地问:“怎么死的?什么时候?这怎么可能?他星期六不还好好的么!”他告诉我老邱星期六下午和妻子吵了一架就吃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了。虽然很快就被家人发现送进了医院,我们厂领导也立刻赶赴医院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他的生命,但终因服药量过大,于星期天不幸去世。

      他到底为什么要死,这对我来说始终是个谜。他对妻子不错,那两年西瓜不好买,他买了西瓜大热天骑车送回家去。妻子对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妻子在生产组工作,工资有限,可节省下钱来就给他买人参,省吃俭用苦苦地撑持着那个家……大半辈子都过了为什么忽然要死?他死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0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