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参与:解读《波多里诺》的钥匙
来自:malingcat(好奇心害惨怪阿姨)
对于中国人而言,《波多里诺》不是本好读的书,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色列失落的十个部族、“和子句”之争引发的宗教大分裂及后世对三位一体的争执、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第三次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与博洛尼亚和巴黎的大学、特别是圣杯传说与祭司王约翰……这些在西方是妇孺皆知的知识,移到中国来却需要一定的介绍和解释。 不幸的是,译文的这个译本一共只有52个注释,绝大多数是有关语言的,少量关于地名和人名,而且全都非常简短。至少,腓特烈•巴巴罗萨(Frederick Barbarossa)需要个注释吧,而重要的祭司王约翰(Prester John)也该解释一下吧。 记得在《玫瑰之名》出版后,西方出现了数种解读著作,对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和理论概念进行说明,以方便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不是本小组也该提倡一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开个头,欢迎补充: 祭司王约翰:12世纪历史中的著名“人物”,第一次被提及大概是1145年奥托大主教撰写的《编年史》。到1165年,欧洲曾广泛流传着一封书信,据说是祭司王约翰的亲笔,写给“各位基督徒国王,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曼努埃尔皇帝和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公元1177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更是从威尼斯致函这位约翰王。(呵呵,这不是我从艾柯的小说里摘的,后面可以见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之“祭司王约翰”辞条。) 小说结尾处,波多里诺继续他的追寻之旅——中世纪文学的最核心主题,故事也在此刹住。可是从真实历史的角度看,好戏还在后面。西方对祭司王约翰的狂热一直持续到16世纪,出于对他的国度所在何方的不同理解(有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说亚洲的印度或中国),宗教狂热者和冒险家四处出击。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曾派遣一个和平使团从欧洲来蒙古,试图联系这位著名的基督君主。从《马可•波罗游记》到《曼德维尔游记》,皆有他的影子。而浩浩荡荡的地理大发现更是与此脱不开关系,不仅航海家亨利和迪亚斯寻找这个约翰,达伽马甚至随身携带着送交祭司王约翰的推荐信。 关于祭司王约翰的传说与关于圣杯的传说有时分离有时融合。在一个融合版本里,据说圣杯被送到了那个国度——西藏的香巴拉。远兜远绕,寻找独角兽的旅程可能终止于中国龙。 人们创造文本,同时也被文本所创造。传说可能不实,但是多米诺骨牌一路倒下去,打倒的是真实的历史。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一个看懂埃柯符号学的方法 (au-delà)
- 有没有 Eco 的传记? (不三不能吃海鲜)
- 玫瑰就是玫瑰 (malingcat)
- 来新书了 (传染性幻象)
- 推荐Eco的第一本 (Sunlight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