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话剧】鸟人:只有在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的话剧算是成功的吗?
来自:雨鸣
原文写在豆瓣剧评: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10395076/
2019年8月10日前排中间位置,谢幕的时候全是疑问,没有字幕的京腔津腔戏腔成为制约理解的主要问题。剧的最后下雨了,所有人都像鸟儿被淋再也发不出声音一样落幕,所有人都因为自己的坚持被紧紧束缚。这一点不明显却也不隐晦,但是有太重的时代印记,以至于我努力的在想9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的。是外国专家涌入是西方文化涌入是国民不适应新思想吗?
我在考虑另一个问题,话剧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跳出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或共鸣,那么作品还是成功的吗?我不知道莎翁写《哈姆雷特》的语境,也不知道普契尼编《图兰朵》的时代,也不清楚韦伯谱《歌剧魅影》的背景,但却都会感动。如果一个作品需要通过解读来剖析那么作品的表达是不是存在与现在观众的脱节?
对于一个80后来说,这部剧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我通过论文和解读去强行理解,但我仍会去在表达了自己的直观感受之后去看看专家的解读,可是专家的解读对于观众来说不一样相当于囚禁思想的鸟笼吗?通过解读来理解戏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看剧呢?除了文艺作品或者说戏剧的基础规则表达方式等可以了解普及,每个剧个性化的表达难道不是要个人去感受吗?2019年,作为小白观众只能给这样一个分数,这或许是语言的距离,或许是时代理念的距离,更或许是2019年与1993年中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