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扎特传(Amadues)》中的配乐

树荫

来自:树荫 不羁的灵魂
2007-03-17 19:37:4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18 09:11:18

    接下来出现的是《后宫诱逃》第二幕第三场的著名咏叹调“我等待着任何拷打”。就是以正常的歌剧演出形式出现,极其华丽的花腔如同过山车上下翻飞,或者说象绚丽的焰火不断燃放,反正随你怎么形容都难以表达音乐的魅力,最好自己去听。演唱配以极其艳俗的舞台布景,招摇夸张的化装,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首充满悲剧意味的歌曲。这倒是很准确地还原了莫扎特那个时代欧洲宫廷里的审美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配乐是由马里纳爵士指挥田野里的圣马丁乐团演出的,演唱的是一帮名家,听觉享受上绝对没话说。那句著名的“音符太多了”也给导演安排到了这里,倒是蛮合适:) 接下来莫扎特结婚的一幕,配乐却是c小调伟大弥撒里的“慈悲经”,这段阴沉不安的音乐用意却非常明显的,显然是用来表达父亲对这段婚姻的不满。(插一句话:仅从音乐来讲,这段音乐真是充满了崇高的悲剧感,动人之极!)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18 23:21:36

    假面舞会上,老父第一次戴上了死神的面具,也种下了萨列里阴谋的影子。莫扎特接受“处罚”时演奏萨列里风格钢琴曲,表演上颇有意思,翻过两手演奏的段落可见演员的敬业——还真去练了这种姿势下弹琴的手法,佩服。最后那一屁放得:) 莫夫人向萨列里请求帮助的一段,配乐比较凌乱,我大概能辨认出长笛和竖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部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第五小协、费加罗婚礼终场重唱等几首(功力不够,惭愧啊:P),这里萨列里说出了我最欣赏的一句台词:“透过音乐的樊笼,我看见了绝对的美!”这也是莫扎特音乐得到过的最到位的评价之一。 在莫夫人色诱萨列里时,婚礼上出现过的“慈悲经”再现,悲剧意味一闻而知。 第十五钢琴协奏曲末乐章的出场,充分表明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内心的表达,而不是他生活的表达”这一论断,在他的生命处于低谷,受人侮辱、被人轻慢的时候,却出现了如此轻松欢快的音乐,十足是“欢乐天使”生性使然。而这段音乐的欢快,同时为后面《唐·璜》序曲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戏剧对比的气氛。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20 18:20:37

    再接再厉:) 《唐·璜》序曲的运用算是本片的一大创意,这首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暗的音乐”与父亲的威严(甚至是恐怖)发生了重合,将莫扎特父亲对他的压抑代入这首曲子,不能不说既有想象力也颇合情理。当父亲的形象在阴影中于上方显现时,十五号钢协的欢快旋律被阴森的《唐·璜》拦腰切断,强烈的戏剧效果带来十足的心理震撼。 这里要指出,继前面莫夫人求助的场景后,在莫扎特创作的场景里,《费加罗婚礼》的终场合唱旋律再次出现,显然这部重要的作品在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而终场重唱显然非常受导演喜爱:) 《费婚》里的芭蕾音乐因为有前面“无伴奏舞蹈”的反衬,显得分外动听:) 接下来,终场重唱正式登场,萨列里的旁白再次成为“乐曲解说”,帮助听者深深沉入《费加罗的婚礼》营造的音乐世界,这段重唱真是来自天堂的声音! 接下来萨列里的歌剧倒是颇有气势,听着感觉还不坏。想来真正的萨列里最大的不幸,就是与莫扎特生在了同一个时代:) 《唐·璜》随着父亲的去世终于正式登场,这是欢乐天命莫扎特心中最深沉的黑暗!在这一点上,无论导演的这一说法是否真实,至少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当舞台上蒙面的骑士长一步步向唐·乔凡尼逼近时,这音乐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恐怖的音乐又充满了如此动人的美!这该是怎样的天才才能写出的音乐啊!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22 21:22:55

    此时的莫扎特生命已经走向终结,电影里的配乐也尽是不安与阴沉,第二十五号交响曲的旋律再现,预示着最终的悲剧。随着萨列里扮装的蒙面人出现,《唐·璜》序曲伴着父亲的阴影再次向莫扎特压来,他提出了那个终结莫扎特生命的请求:写一部安魂曲。 “末日经”的旋律随之响起,在这辉煌的乐声中,萨列里迷醉地说出了他向上帝复仇的计划……对一个宗教信徒来说,这真是最狂妄大胆、肆无忌惮的计划了。 世俗剧院里,莫扎特被改成流行小调,以最粗俗的方式娱乐大众,莫扎特本人倒毫不介意。说实话,虽然这“不介意”是导演的意思,但我也认为,真正的莫扎特肯定不会介意。 在这个最粗俗的地方,提出了莫扎特最后的歌剧杰作《魔笛》的创意。至此,他的歌剧三大名作全部登场,并且全部用的合情合理、充满创意,可见此片配乐的杰出。 《唐·璜》序曲再次出场,扮演了莫扎特“命运终结者”的角色,将莫扎特沉浸其中的《魔笛》序曲生生打断,第二次创造出强烈的心理震撼效果。 莫父的画像再次出现时,伴以《安魂曲》中“威严的君王”一段,与《唐·璜》序曲形成了双重威严,这个旋律,即使在莫扎特放纵狂欢时、即使在他疯狂演奏《魔笛》序曲时,也始终回响于他的耳边,无法掩盖,并最终压倒了那些欢乐的旋律,统治一切……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23 19:10:25

    罗展凤我可不敢比,水平有限,只是感动于中,忍不住要说,各位见谅:)

  • 树荫

    树荫 不羁的灵魂 楼主 2007-03-23 19:16:07

    夜女王咏叹调的搞笑登场让观众轻松了一下,从岳母的喋喋不休中听出这段最优秀的花腔,真让人无法不佩服莫扎特的天才(以及导演的恶搞:) 但就在歌曲在舞台上演唱时,精疲力尽的莫扎特脸上已经露出生命终点的灰白,在自然之子帕帕盖诺欢乐的歌声中,他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钢片琴旁,而此时,台上正演出着他一生创作的最美好的旋律…… 帕帕盖诺与帕帕盖娜的二重唱是一曲欢快的爱情之歌,在这对爱侣的歌声中,孤独的马车载着临终的莫扎特离去。 最后的场景,当然是《安魂曲》,也只有《安魂曲》。 这段二人合作创作的场景曾经被李欧梵先生认为“毫不内行,生硬之至”,但分声部的解说和演绎倒是让我们这些真正的外行彻底清楚了“信经”中这段“从被诅咒者”音乐的结构,最后听到完成形态的乐曲时,相信有心的观众会和萨列里一样感到震撼!那一下一下的定音鼓仿佛在敲打着莫扎特风雨飘摇的生命…… 最后,最后的最后,未完成的《安魂曲》真正由莫扎特创作的最后部分——“落泪经”。哀伤的女高音如同一幅飘缈的轻纱,裹着这个不小心落入凡间的天使,去了他来的地方。

    题外话:当莫扎特的尸体滚落乱坟坑时,我只想到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当是天才被庸人所嫉,进而被庸人所害的主题。虽然根据史学界的看法,莫扎特的死并没有什么阴谋在里面,与萨列里更没什么关系,基本上是出于其本人的原因,但影片的这个主题并不因此而有错。尘世间庸人总是占多数、天才则总是占少数,真正有力量的,正是平庸的大众,而天才在与庸众的搏击中,总是最终落败的一方。 但在影片最后,当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的柔板以超脱的姿态响起时,我不禁又想,输掉一切的天才,毕竟留下了这样的声音,那么输掉的人赢得了什么,胜出的人又失掉了什么,谁又说得清楚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