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枕黄记》
来自:康同学(我是……闹太套~)
我们一直在寻找钥匙,也许我们该花点时间先看看锁在哪里. ――戈达尔影片《声音》 最先听说的是林白的名字,各类先锋读书杂志上经常会出现这两个字,附带着简介和作品介绍,并经常与作家残雪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某一期的《新潮》杂志上曾记录过一次地下话剧演出,后记是当事者在看完演出后的各种反应,其中有一个女作家奔上台去大哭大叫,用激烈的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种种复杂感念,那人便是林白.而后在学校图书馆的一期学报上看到过一篇针对她的论文.现在那篇文章的名字和作者都已经忘记,可是记忆里确实是非常的精彩,以致于在那个下午始终有一种异常痛快兴奋的感觉不能忘记.于是留存在印象里的那篇论文成就了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有锐角,淋漓,不委婉. 林白的两部作品都是先后在《花城》杂志上看到的.先是看到的中篇《说吧,房间》,其中有一个写的很有梦幻色彩的女主角,在城市肮脏的角落里过着灵魂流离的生活.透过我的眼睛看去,黑色和红色是整篇小说的色调,透彻和尽至是其文字描写的显著特征.至于情节,则是大众所难以参透的血淋淋梦幻与残酷现实的结合.因为未曾经历甚至想象过那种灰亮且暗藏杀机的落迫时日,所以在看的同时除了感受到文字所带来的阅读畅快感之外,引发的对更暗一些的地下生活的悲悯和关注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实是小说构造的基石,因为我的平淡经历,时间长了,也就把这篇只带来过阅读快感的小说抛到了脑后.而对林白,也还是保留着一贯的看法,直到看了《枕黄记》. 还是在《花城》杂志上,《枕黄记》被归到了"实验文本"的系列之中,大概编辑真的不能将其归类,又不能恶俗的加以"游记"的名号,于是干脆叫做实验,了以显示它的不以类聚. 枕黄,就是沿着黄河边游走边采访沿河人们的生活形态和地貌故史,而后做系统的铺陈和记录.本来这样的题材是最容易写成平淡无趣的白开水,可是林白却是很有一手,至少在我看来,《枕黄记》让我实实在在的过了一把瘾,阅读的同时脑子里不断的闪现出一场场的画面,生动的看到黄河岸遍的庄稼,古城,农民及其鲜活的日子. 林白特有的女性色彩浸染其中,为文章本身带来在别的游记中不可多得的小情趣和平和.并不是所有的游记都要写的宏伟壮大,一些浅浅道来的小事情才最显功底. 记忆犹新的是描写东明县的一种叫做"搅瓜"的蔬菜.――"它知道人们吃瓜要吃瓜丝,而切瓜丝又是非常不易,于是它的内里就长成了瓜丝.不愧是庄子故里的瓜,浑身上下充满了智慧."看到这里时我就不自禁的笑出声来,不只是因为看到了文字,而是想到了那只瓜是怎样躺在盘子里无辜的被搅拌又被无数人油嘴滑舌的夸赞之后吃掉的无奈心情.一只瓜的心情,想起来就有种生动的愉快.还有对宗教和迷信的描述,对民俗和个人的的逐个细写. 这不是高高在上宣扬旅游景点和小资自助游的作品,而是一种江湖式的民间游历.女侠畅游南北,四海结兄弟,而后记叙成文.不为言志,也没有空话;对看到的各样生活现状,既充满了好奇的兴趣,又从不摆出一种城市文学青年下乡的做作悲悯嘴脸.这个女侠做的只是背着行囊参与其中,同苦同乐,于是,她写出的就是这样的《枕黄记》. 透过《枕黄记》,得以窥见到文学创作的某个重要契点――能够打动人的,永远不是没有根基的编撰,也不是靠夸大花哨的无病呻吟,而是塌实的站在地面上,用最敏感的心感受用最透彻的眼睛观望而后用最丰富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喜欢林白的都多大年纪? (萝卜和大棒)
- 亲爱的菜市 (罂粟)
- 在豆瓣阅读上遇见林白的作品 (荣小螈赠阅)
- 这个组,俺包了 (阴极射线管)
- 林白很王小波 他们都很存在主义!? (阴极射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