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和电影比较的几条笔记
他念他(胞中略转乃起耳。)
1 对于观众,电影是在给定的一去不返的时间轴上顺次排列的一系列平面图像。对于电影导演,可操作的是镜头的剪辑,即镜头在时间上的安排。电影,以时间为材料。 2 这干预时间的镜头显然具有侵犯性。然而面对这冷冰冰不怀好意的机器,演员要像一切静物一样,暴露自己形象的各个角度,暴露耳后的痣和锁骨处的伤疤。 因为电影作品的纹理并非由演员的情绪起伏所勾勒出来,而是由导演的镜头切换,所以演员不需要舞台表演所追求的情绪的流淌不已,行为动作的到位流畅,甚至体验派所要求的将灵魂抛出。电影演员只用片断地模拟情绪和动作,他们被撕碎在场景之间。 电影中,演员沦为静物(在这个意义上,消灭人物的法国新小说是电影逻辑的小说)。他的完整性是静物的完整性。 3 演员沦为静物的典范之作是蔡明亮的《不散》。影片中出现了一些人,但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人物角色,因为这些人物的性格或者具体的爱恨都模糊得近于不存在,他们更多的是与周围的环境事物,如电影院里有着齐腰高绿漆的墙面、暗红色的座椅、从红唇间吐出的瓜子皮、雨淋湿的摩托车的光滑表面等等,一起构成电影的色调、纹理,导演的情绪在这之中得以体现。 《不散》是一幅静物写生。 4 戏剧的中心是人,是演员。演出开始时,作品的创作者,即导演,物化演员的人,被完全隐去。人在舞台上顿时活过来,搅乱周围的空气,台上台下所有人被卷入一个共时的情景。因为是共时的,所以对于观众和演员而言,时间都是无法感知的。 一切背离这点的戏剧都是造作的。 电影的观众则与电影中的情景保持距离,因此时间的持续得以浮现。同时,距离感形成,则使得直接与观众对话的人成了导演,而不需要像戏剧那样必经现场表演这一中间环节。DVD机前的观众甚至可以快进、后退,随意折腾,所有场景和演员的表演都只不过是光碟上的一圈的刻痕罢了。静物化地处理人,这则是电影技术本身的逻辑要求。电影是非人的。 一切背离这点的电影都是造作的。 5 戏剧上,造作的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法,但是他造作得合适;电影上,造作的有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空间实验,但是他实验得成功。 才华,是对有限性的认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9月27日广州辣爆Afro Party,有一起的吗? (MANDY)
- 八部话剧在线围读 1217 (同学话剧社)
- 北京跳舞搭子 (南)
- 来 (巴黎夜雨)
- 舞蹈课程低价转让 (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