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鬼谷下山。
来自:沉默的风景(随喜。)
大名鼎鼎的景德镇因陶瓷而闻名。景德(1004—1007)为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距今整整千年了。距景德镇市以北8公里有一座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诗中“浮梁”就指这座古城。 浮梁城西至今仍矗立一座正六边形的七层砖塔,高40.47米,史称西塔,建于宋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宝塔。塔用青砖砌成,因用石灰、糯米浆、红土和浆堆砌,近千年的风雨侵蚀,灰浆中的红土不断溢出,渐渐把塔身浸染成红色。所以西塔又称红塔。红塔的佛名叫做“大圣宝塔”,雄伟壮观。 有关红塔的传说很多,最为吸引人的是元朝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开始时朱元璋并无优势,落败时顺昌江逃至浮梁,情况危急时路过红塔,急中生智,朱元璋匍匐前行,在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上。陈友谅的追兵在城内搜查,满城鸡犬不宁,也没有搜到朱元璋。朱元璋的聪明救了自己。追兵先是顾忌佛家圣地,又见门口的蛛网密布,没有进人的迹象,故放弃了搜索。 躲过致命一劫的朱元璋从塔中走出时,当地的百姓还送给他碱水糍粑做干粮,朱元璋感恩不尽。至今碱水粑还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救过皇帝命的食品理应有这个待遇。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闲暇时还命人专程去浮梁寻找碱水粑,分给子孙品尝。他告诉子孙们,说浮梁的红塔救了他一命,才有今天。可惜当时慌慌张张,也未看清塔名,只是记得塔通体红色,很是奇特。 这件事情在明朝宫廷一直传颂。到了朱元璋九世孙万历皇帝朱翊均登基后,还专门从国库拨专款重修了红塔。这在明朝也是特例了。按照国家规制,政府不会出钱修建寺塔,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缘、香客信徒捐助而建。 后来,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史料说陈友谅有60万人马,但估计没有这么多人。60万军队在今天都是极为庞大的部队。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五日,陈友谅的汉军与朱元璋的明军遭遇正面交战,陈友谅在一叶小舟上穿行于各船之间指挥战斗,不幸的是一支锋利的箭准确地射穿了他的眼睛,让他立刻毙命。那改变历史的一箭非常神奇,即准又狠。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主将被杀,噩耗迅速传遍战斗中的汉军,汉军士气大减,明军乘胜追击,次日清晨,战斗结束。 这次决战是明王朝关键一战,有点儿像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此战一胜,余下的就势如破竹了。 实际上,至正二十年(1360)景德镇就被朱元璋统治了,这和长征后的陕北解放区一样,早就是共产党的天下了。在朱元璋的心中,连年战争的残酷带给他的印象深刻,这种印象反映在其他方面,让后人找到很多证据,元青花人物大罐——鬼谷下山即是一例。 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战争纷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翊就是其中之一。王翊是军事奇才,号“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燕齐交战的时候,孙子被黄柏杨所擒,齐国派使节苏代前去求鬼谷下山救孙膑。鬼谷子答应了,乘坐两虎车下山救徒。这个故事是两个智者的交锋,显然朱元璋极为欣赏。 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实属不易。一个要过饭的小叫花子最终成为一国之君,中国的历史上只此一人。一个人凭借武力是拿不下江山的,智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对中国历史上的谋士极为敬重。也许他当年进驻景德镇时,头一次看见这白地蓝花的瓷器就大为感兴趣,忙里偷闲地品头论足。青花瓷器元代创烧,到朱元璋看见时已非常成熟,有至正十一年(1351)那对龙瓶为证。 朱元璋对那些花花草草的题材不感兴趣,对翎毛走兽、花鸟鱼虫也不待见,一个军事家显然不能儿女情长。他有统治者的襟怀,为国家社稷着想,尤其礼贤下士。“鬼谷下山”、“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都在暗示一个即将兴起的王朝所侧重的精神。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画在瓷器上,教育人民,警示自身,显示了一个统治者的过人之处。 施耐庵、罗贯中也都是元朝人,重要的创作时期均在元末。《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流行也是由口头转向书籍。元末明初流行军事题材小说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有关。对战争的礼赞,是胜者的不自觉行为。 朱元璋是否下令烧造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我们尚无从知晓;知道的是2005年7月12日,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1568.8万英镑在伦敦佳士得成交,折合人民币约2.3亿。这个纪录在全世界所有中国艺术品中一甲一名。这个不可思议的价格使每个第一次听说此事的人都瞠目结舌。700年来,有多少“英雄豪杰”都烟消云散,仅少数能坚持到今天。 一个落地即成碎片的大罐,以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瞬间成为英雄,让世人仰视。传奇皇帝朱元璋在700年后以此又续写了一段传奇,则令人感慨。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学|陈英 | 工作的女人:意大利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与工作 (沉默的风景)
- 文学|阿城︱张爱玲,适得其志,逝得其所。 (沉默的风景)
- 金马电影大师课 | 李沧东:何谓电影感 (沉默的风景)
- 马世芳 | 重返《8又二分之一》的时代 (沉默的风景)
- 马慧元 | 音乐:看与听 (沉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