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之曲的讨论
来自:木頭記
在戏之曲下载昆曲,看到大家讨论的热烈,于是也参加了~~一讨论就有说不尽的话题了,真是真理越辩越糊涂~ Janus: 楼主回答得好,很是语带机锋。不知道台湾昆曲演出现场是何种情况,不过上海昆团周末兰心舞台演出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的(三、四年前的事,希望现在已经很好)。只有那名家在大剧院以及张军等在逸夫的专场,票房才比较火爆。6楼那样的昆虫可能在年轻人中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大多数年轻人对昆曲多是敬而远之,偶而亲近一下。一些资深的曲友,无论老少,又都以清工自傲,对剧工甚有些不敬。我觉得戏曲演员么,既无谓获利,希望得到观众的承认总是应当应分的吧。看过一些演员们对台湾演出的随感,好像都是正面的,想来他们在宝岛真的感受到了热情与承认。有时听到“最好的昆曲演员在大陆,最好的昆曲观众在台湾”这样的话(蔡正仁老师即首可过),心里真有些不是味。我觉得大陆的观众不能说是不好,但也许如果能可爱些,会更好。 孔爱萍现在应该是省昆的当家花旦了吧?她的戏看得很少,总有个印象觉得还不够抓人。不过前几日在网络上看到她在风筝误里演的詹爱娟,五旦走彩旦路线,把咱给乐的,那真是相当地有趣。她把一个可笑的女性演得有几分可爱,但过后不由人又为她产生些悲哀。看来这个演员还很有潜力呢!这出戏也是省昆在台湾演出的录影(1999年),从鹞误一直演到前亲,不知楼主有没有? sa1127: 去年六月中旬,上昆青年演員來台連演五天,幾乎是場場爆滿(台北城市舞台的座位數只比國家劇院少一點而已),觀眾裡老中青三代都有,我就覺得有些納悶:這些青年演員的魅力真大~,然後那些來看戲的學生們都不用準備期末考嗎? 我覺得台灣觀眾好像對演員都蠻尊重的,即使台上的表現不好,也是鼓勵多於責備。像去年崑丑匯演的「十五貫」,不知道是事前的排練不夠,還是臨場太過緊張,好幾位演員忘詞,但我也沒聽到噓聲~。我不知道大陸的觀眾是怎樣的?所以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這樣說!? 我對孔愛萍的印象是唱優於演,第一次看她的全本「牡丹亭」,就被她的嗓音給迷住了,簡直就是天籟~~(DVD的收音效果不夠好) 妳想看她的「風箏誤」啊?好,下次來發這個!我聽到她說:「你的拙作……我的佳篇…」時的語調和神情,笑到腰快直不起來~~~ 隐市: 我來回答一下大家的疑問好了。我也沒經歷過那段時間,但從老師的口中得知一些。 早年台灣並沒有專業的崑曲演員,只有少數曲友,尤其是徐炎之老師在大專院校傳承昆曲。 或是京劇演員偶爾演出,如台灣著名青衣徐露也演過幾次牡丹亭。 一直到兩岸開放後,到美國的華文漪來台演出幾次,讓台灣見識到一流崑旦的實力, 不多久第一次邀請大陸戲曲團體就是上崑。上崑精湛的演出獲得台灣戲曲觀眾的熱烈支持, 尤其是各大專院校的學者,一方面震攝於崑曲精妙的表演藝術,一方面又視為戲劇活化石, 可以與傳奇劇本相參照,因此大力在校園中推廣,舉辦研習營,也陸續邀請各劇團來台演出,與名角來台教學, 辦了好幾屆的崑劇研習班,除了開放曲友外,更推及專業演員,也因此台灣的京劇演員大多會一些崑劇。 甚至申請經費到大陸錄影,文建會便出了好幾套的崑曲選輯, 原本在台灣僅有少數愛好者的崑曲,也因此培養了一批年輕的觀眾。 反觀當時的大陸崑劇卻面臨極度的危機,台灣觀眾的喜愛,對他們反而是種自信心的重建, 因此才會有「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台灣的說法」。 甚至台灣可以開始主導崑劇的製作,如兩千年五大崑劇院匯演等,以致於青春版牡丹亭或全本長生殿。 崑劇在台灣的觀眾是非常集中的,主要是北部,尤其是台北市。並不如大家想得如此盛行 ddcp: 我来罗嗦2句! 首先我同意将昆曲列为国剧,而不是京剧,也不喜欢总是“京昆”这样的称呼,从历史也好,从文化也好,从现实也好,从将来也好,称为“昆京”更好!尽管我本人也很喜欢京剧! 或许是首都在北京吧,每年都有各部委和中央官员在北京举办京剧晚会,从官方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和普及,而昆曲在京演出少之又少,我指的是昆曲正宗——南昆,而不是北昆,窃以为南昆是阳春百雪,北昆是下里巴人,北昆实际上是为了让北方人欣赏昆曲而将南昆的吴语普通话之。个人不喜欢北昆,有其形而无其神了。 虽然我出生生长在中国的北方,与雪相伴,可是心底里却憧憬者江南的水乡,幽幽的昆韵,那是魂迁梦倚的向往。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昆曲实在少之又少,象我这样的学生同年龄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工业化对人的压抑,使得人们只去追求功利化的东西,而对灵魂深处的东西渐渐远离。 市场并不是最好的裁判,是物化的选择,京剧占有大量的市场,还有越剧也是,他们的收入在同业中也是最高的,而昆曲演员就不行了,看了白牡丹中的沈丰英的访谈,她们苏昆为了维持日常开支不等不让她们去做一些诸如剪彩之类的演出,而她们在周庄的演出也是无收入的,收入更不能和京、越演员相比了! 再说剧团,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省昆和苏昆,浙昆也有许多好角,比如张志红老师,唐蕴兰老师,都是真正的艺术家了,可话说回来了,她们的名气并不如上昆的演员大,或许是因为十里洋场的缘故,正如旧上海时,所有演员只有在上海红,才能在中国红吧!不过上海的物欲横流对戏曲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比如上海的某某昆曲演员才20几岁就称为“昆曲王子”,某某某越剧演员才30岁出头就称为“越剧王子”!市场炒做的太厉害,他们真的比起来和“巾生魁首”不知要差多少百倍!看看沈姐姐的态度“我期望能在40岁的时候当上主角演上大戏就好了!”——态度决定一切! 实在是不喜欢上海艺术界的“方便面”习气,看看上海京剧院就知道了,说到底在上海京剧界就靠一个尚长荣老先生撑台面,其它在艺术上大都以名利为主,从京剧到越剧到昆曲都是如此!实在是不敢恭维!昆曲叫得上名的都是从江浙调过去的,本埠出过哪些?年轻一代昆曲演员用汪世瑜先生的话说“滑得很,油得很!” 还有一点,最不喜欢的就是昆曲去和所谓的日本和南朝鲜三国合作,怎么也想不通,难道为了市场就不要灵魂了吗?! 最后,祝愿昆曲能取得长足发展,不只是挂个人类口头艺术文化遗产的空名头! 希望中国出现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年青一代昆虫,为振兴昆曲做萤火之功! 俺: ~~为啥昆曲总在台湾演,他们怎么对台湾这么感兴趣啊?!真令人费解! 是台湾人选择了昆曲~或者说是台北人选择了昆曲,所以昆曲选择了台湾啊。饭要送给饥者,戏要唱给知者。王芳不是在访谈里说过么,九十年代的时候,台上的昆曲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你想,在这种情形下,演员还有心情演戏么? 而且,如果不是那么频繁的在台湾上演,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多的演出录相么?如果两岸早一点开放,传字辈的影像资料都不会只有现在这么一点。 正如隐市先生说的,昆曲在台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学者在大专院校推广,其实台湾昆曲观众的绝对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而大陆只是在昆曲申遗以后才开展这项工作,譬如江苏省昆,经过在南京高校几年的推广,现在每个周末的演出售票都要提前订了。 而以前,譬如上昆,一直以来是把通俗化作为推广昆曲的手段,结果是层出不穷的新编戏,浪费了演员的生命,失去了原有的观众,也没有赢得新的观众。 两者相比,很明显看出来,哪一种方式有效。其实我们能从台湾学到很多东西。 昆曲既然是阳春白雪,就必须培养观众,教观众怎么欣赏,不是想办法把它变成下里巴人,把西洋古典音乐配上水词,改编成通俗歌星演唱会,谁也不会这么做,可是大陆上的新编昆曲就是这样的行为,这一点,大陆的文化官员和有的昆剧团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而大陆的相关学者,比之台湾的洪惟助等教授,做的工作也很不够。 ~~昆曲叫得上名的都是从江浙调过去的,本埠出过哪些? 这话说得没有根据啊?上昆的演员都是自己培养的啊?上昆的实力还是有目共睹的,昆三就不清楚了,只是希望能走对路吧。 我最讨厌的戏还不是新编戏,是篡改后的折子戏,比如上昆的《风云会 访普》浙昆的《写本》,我看了一小半就感觉不对了,唱词那个水啊~~明明有传统的版本,非要篡改,改还改得烂,一看就知道是三流小编剧改的,真是可气又可笑。 很有意思的是,上海的很多曲友非常之不喜欢汪世瑜先生和石小梅老师的表演~~有的人更是把省昆贬的一文不值。 台湾的曲友对几大昆团的演员怎么看? 我记得王安祁教授还是很赞赏省昆的风格的,甚至在她的文章里犯个了错误,把石小梅老师的《白罗衫 看状诘父》当作传统戏了。其实《诘父》是张弘先生新写的,唱词也有点水,但是由此可见石小梅夫妇的改编是成功的。 隐市: 不是很贊成ddcp的說法,崑曲原本就是地域性發展,北崑也有其獨特的風格。 藝術不應是一元化的審美,一元化往往帶來的就是僵硬死亡。 叢兆桓先生曾提到早年北崑老輩藝人所保留的弋腔戲,在文革時與大家都強調南崑風格的觀念下而失傳了! 上崑整體的實力還是最強的,不管是老一輩藝術家還是青年演員都是行當齊全。 這使得他們的對兒戲忒多,在台灣也最受歡迎。其次是浙崑與江蘇崑,再來是北崑與蘇崑。 蘇崑的崛起其實是這幾年的事。 誠然學者的推動,在台灣起了極大的推廣作用。但有時學者會過度強調學術性而忽略了劇場性。 以台灣來說蘇崑曾經演過琵琶記,竟只演到蔡伯喈娶牛丞相之女。花了大量的時間運用崑曲重現古代婚禮實況。 大陸則是紛紛用崑劇恢復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其中只有永嘉崑的張協狀元堪稱成功,北崑的宦門子弟與江蘇崑的小孫屠, 都只有文化意義,而無劇場意義。而張協狀元改編幅度是相當大的。 上崑嘗試過許多新編戲,普遍來說成果大多不盡理想。但或許也因為嘗試做得多,上崑藝術家的戲感極強, 即使是傳統折子在眉眼間與戲劇節奏就是能演出不同的味道。大家比較一下各版的玉簪記就可以知道了。 我覺得岳美緹說的很好:演老折子因為有老師的教導,心理比較有底;但人到中年應該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應該要嘗試創作一個新人物。 這是一個成熟演員應有的想法,或許成果並不理想,但在創造的過程,其實對自身的表演藝術也是種總結,對老戲的發揮應該有更深的助益 俺: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恢复传统折子戏为重吧,上昆算是会戏最多了,昆大昆二在一起也不过演出过200多折,昆三就更少了,至少这200折不要再失传了啊. 确实,上昆的优点就是行当齐全,而且是每个行当都有不止一位优秀的演员.其他昆团都不及~ 省昆现在的演出,每年演来演去不过几十折,我去年去南京四次,每次都演<牡丹亭>!<牡丹亭>当然好,但是总演它也很单调啊.现在传下来的戏,我不一定都喜欢,但是传的越多,我选择的范围越大,比如说我很想看看<南柯记 瑶台>,老一辈的艺人很多都会,但是这几年没有看到演出记录. ~~即使是傳統折子在眉眼間與戲劇節奏就是能演出不同的味道。大家比較一下各版的玉簪記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点很对,有些演员传统是传统,但是演的戏不好看,比如看过继字辈的录象,是<跪池>,这么有趣的戏,活活把我看睡着了! 但是周传瑛先生的录象,眉眼之间,顾盼生辉,风流才子可爱样.这个应该和演出实践也有关系吧,周传瑛,张继青,昆大班当年每年演出的数量是很多很多的,具备场上的表演经验才能提高把握剧场效果的能力. 不过几大昆团各有各的风格,也蛮好格~ 希望各大昆团能多去台湾吧,一来每次去都会恢复一批传统戏,二来也有录象资料保存了~ 看来台湾最近很重视苏昆,接连排了两出大戏,不知道下面有什么计划呢~希望台湾也能资助昆团恢复传统折子,多多录象吧,至少这一带演员的风采,不会再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了. 浙昆的戏我看的少,但是可以看出它在台湾的认知度仅次于上昆,想知道原因啊? 世字辈老师的表演很好,但是看浙昆年轻一些演员的一些戏,总感到不够精致,或者韵味不足,不知道为什么? 隐市先生看过浙昆和苏昆的<折柳阳关>吧,明显的表演不同~~很奇怪,不是一个师傅教的?~~但是苏昆的表演显然更细腻. 台湾有发行王芳的<折柳阳关>么? 我太喜欢了,我看过的只有一个片段而已,<凤冠情事>在大陆又买不到~ twins: 呵呵,挺热闹,代表个人也来说说: 以前对北昆并不甚了解,也是受了昆曲非南昆而为正宗这种舆论的影响。不过自己听下来,北昆也确实蛮 强的。一出琵琶记彻底让我折服了。而且年轻一代里,王振义魏春荣的生旦也越发出彩了。基本上几大昆 团:省昆,苏昆,上昆,北昆(个人喜好排序)各有千秋(其它昆团也极具特色);昆曲本为国剧(明代中 后,清初康乾),源于苏州,腔本中原音韵,所以至今的格局成矣。感觉纯以地方评价已有偏见之嫌(吴语 为昆腔的语言更是大谬)个人感觉各昆团的实力和继承的力度有关,和地域关系并不大。要说有关系,在于 传承中出现了问题,非于发音唱腔出现的问题(我很认同“我最讨厌的戏还不是新编戏,是篡改后的折子戏 ”)上昆就是一例,上昆传承的很多折子戏真的非常经典,可惜很多新剧,改变剧已经令人啼笑皆非了。 “南昆是阳春百雪,北昆是下里巴人”之说本人强烈不认同。 我提出的疑问其实在我心里已有一个解:京剧在台湾也被称为国粹么?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京剧形成于道 光光绪的时期,这时昆曲已趋于没落。这主要是社会动荡造成的,也和满人蒙古北人等上层官僚的欣赏习 惯有关系。感觉昆曲在清朝的没落是必然的,能够有强大的惯性维持至清末已是奇迹。而京剧兴起的原因 正好和昆曲相反,社会的动荡和满清官僚的提倡造成京剧的繁荣。京剧为大多数北方(北京一带)老百姓 所接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和后来越剧,粤剧,豫剧,川剧(这几个戏都形成于民国时期)被老百姓 接受是相似的。但是京剧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在京城形成,又符合满族官僚的审美习惯,而且易为和已为老 百姓接受,所以大肆流行。但是此时没有国粹这种说法。民国肇始而战乱频仍,社会仍然动荡。满人早已 是昨日黄花,但是欣赏的阶层并没有失去。于是京剧仍然由惯性驱驰而行,欣赏的阶层也已大致固定了。 京剧之被称为国粹,似在这一时期,而且是隔代的产品。而且当时成熟而又影响最大的剧种就是京剧了。 49以后,不管京剧也好,昆剧也好命运类似,但京剧的惯性更大所以好些。但其它的剧种发展很快的。京 剧面临的挑战也开始严峻。80年代以来,形势又是一变。各种剧种都在发展,而且由于支持的地方和力量 不同,各有各的发展。实际上,如果任何一个剧种的戏迷称其所好为国剧,必然会招至其它戏迷的强烈反 对的。每个剧种都只影响一片区域。若论国粹和国剧,这个要看谁提倡什么了。京剧现在称为国粹和国剧 ,是由历史和机缘决定的。若论综合昆曲当然更有资格。 “希望各大昆团能多去台湾吧,一来每次去都会恢复一批传统戏,二来也有录象资料保存了”~我也感觉是 这样的。台湾对昆曲技术层面的保存远优于大陆,这个是不同社会对艺术的理解造成的。对于昆曲的传承 ,主要是对古典折子戏的传承(可惜现存的越来越少),舞台艺术除了言传生教来传承,只能靠录像和录 音来让更多人来传承,如果都录了像,我想昆曲即使不能再度复兴(昆曲的曲家几乎快绝了,所以本人以 为复兴的几率已经不大了,呵呵,很伤感)但是也绝对永久不会消亡! 记得有个曲友说过:昆曲对于某些(类)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只有是接触过和未接 触过的问题。(当然也不分大陆还是台湾咯)诚是矣!! 隐市: 其實崑劇的新編戲與修編戲成功的比例雖然不高,但也是有一些的,如白羅衫中的看狀詰父,浙崑的西樓記、北崑的千里送京娘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近上崑的龍鳳衫也不錯。 yuzijin 看的王安祈老師的文章是劇評,因此在考證上並沒有說得很清楚。我曾經聽過其演講,也提到了白羅衫這齣崑劇,他知道這齣戲是改過的了。她認為省崑的修編,將原本散亂的情感梳理出一條主線,更將負面人物的真摯情感點染出來。 近兩三百年來崑劇的演出形態其實是一直在變化的,如明代的演出與清代的演出就有很大的不同。崑劇折子型態的表演形式應該是清代前期慢慢定型。到了崑劇衰微,老藝人們其實也做過很多嘗試,傳字輩對所謂串本戲的發展更有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很多學者都以恢復古風為職志,但要復古到什麼時候呢? 會不會有一天要拿崑劇來演元雜劇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和洪惟助《昆曲辞典》纸质书or电子版 (明峨)
- 有懂昆曲曲牌的朋友吗 (凝绿生)
- 来八卦一下全国中青年闺门旦 (神奇女侠)
- [悼]张继青逝世 (伊宜以忆)
- 求,蓝光青春版牡丹亭灿烂极致蓝光版资源 (林泉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