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Requiescat(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逻辑的概念及简介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E9%80%BB%E8%BE%91 逻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逻辑,源自古典希腊语 λόγος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日语则译为“论理学”。它经常被称为是对论证评价准则的研究,尽管逻辑的精确定义在哲学家之间是有争议的事情。但这个主题还是有所依据的,逻辑学家的任务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谬误的推论,从而允许人们区别出好论证和坏论证。 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最近的计算机科学中研究。作为一门形式科学,通过对推论的形式系统和自然语言论证二者的研究,逻辑研究和分类语句和论证的结构。因此逻辑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 目录 [隐藏] 1 本质 1.1 非形式、形式和符号逻辑 1.2 对立的逻辑概念 1.3 同其他科学的关系 1.4 演绎和归纳推理 2 发展历史 3 逻辑架构 4 参考资料 [编辑] 本质 由于它在哲学中的基础性角色,逻辑的本质是个激烈争论的目标: 用所有敌对观点都可接受的术语清晰描绘逻辑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尽管有这些争论,逻辑的研究已经非常连贯并有着技术根基。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介绍关于形式的基本概念,接着通过概述思想流派,对逻辑史给出简要的总览,和它同其他科学的一些关系,来刻画逻辑的特征,最后披露一些逻辑的根本概念。 [编辑] 非形式、形式和符号逻辑 关键的形式的概念是逻辑本质的讨论的中心,而“形式逻辑”中的“形式”经常是以含糊的方式使用的,这使阐述变得很复杂。我们首先开始于给出在本文余下部分将追随的定义: 非形式逻辑是对自然语言论证的研究。谬论的研究是非形式逻辑的特别重要的分支。 一个推论拥有纯形式内容,如果它可以被表达为完全抽象的规则的一个特定应用,即不关于任何特定事物或性质的规则。我们在后面会见到很多逻辑的定义中,逻辑推论和的带有纯形式内容的推论是同一个东西。这不表示非形式逻辑的概念是空洞的,因为你可能希望研究逻辑,而不用进行任何特殊的形式分析。 形式逻辑是对带有纯形式内容的推论的研究,这里的这种内容是明确的。 符号逻辑是对捕获逻辑推论的形式特征的符号抽象的研究。 歧义来自"形式逻辑"经常用来表示我们定义的符号逻辑的意义,而非形式逻辑意味着不涉及符号抽象的任何逻辑研究;这种意义的'形式'类似于来自“形式语言”或“形式理论”的公认用法。 在上述分析中,形式逻辑是旧的、超过了两千年;而符号逻辑是相当新的,并在数学对逻辑问题的有洞察力的应用中出现。从非形式逻辑到形式逻辑到符号逻辑的道路可以被看作是增加理论复杂性的过程: 理解符号逻辑必然需求主观化已经在逻辑的符号分析中流行的特定约定。一般的说,逻辑由形式语言组成的形式系统来捕获,它描述公式的集合和推导规则的集合。公式通常意图表示我们感兴趣的断言(claim),而推导规则表示推论;这种系统通常有着预期释义。 在这种形式系统中,推导的规则和潜在的公理接着指定了定理的集合,它们是使用推导规则可推导出的公式。逻辑形式系统的最基本性质是可靠性,它是释义之下的性质,所有推导的规则都是有效的推论。一个可靠的形式系统的定理就是真理。可靠的系统要满足的最小条件是一致性,这意味着没有定理相互矛盾。完备性也是重要的,它意味着所有真的事物都是可证明的。但是在逻辑语言达到特定程度的表达力的时候(比如说二阶逻辑),完备性在原理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在形式逻辑系统的情况下,定理经常可解释为表达逻辑真理(重言式),这种系统因此被称为捕获了至少一部分逻辑真理和推论。 形式逻辑包含了广泛种类的逻辑系统。我们以后要讨论的各种逻辑系统都可以捕获于这个框架中,比如项逻辑、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形式系统是数理逻辑的所有分支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逻辑符号表描述了符号逻辑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记号。 [编辑] 对立的逻辑概念 逻辑引发自对论证的正确性的关心。逻辑作为对论证的研究的概念是历史的基础性的,并且是不同逻辑传统的创立者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墨子和足目·乔达摩所设想的逻辑。现代的逻辑学家经常希望确保逻辑只研究适当的一般形式的推论所引发的那些论证;所以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称逻辑为“但是它不能在总体上覆盖好的推理。那是理性理论的任务。它处理有效性可以追溯到该推论中涉及的语言上、精神上或其他表示形式特征的推论”(Hofweber 2004)。 相反的伊曼努尔·康德引入了关于逻辑是什么的另一观念。他主张逻辑应当被设想为判断的科学,这个想法被接纳在弗雷格的逻辑和哲学著作中,其中判断(德语: Urteil)为思维(德语: Gedanke)所取代。在这种观念下,有效的逻辑推论遵循判断或思维的结构特征。 逻辑的第三种观点引发自逻辑比推理更基础的观念,所以逻辑一般是事态(德语: Sachverhalt)的科学。Barry Smith 认定Franz Brentano为这个观念的来源,他声称这个观念在Adolf Reinach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善的发展(Smith 1989)。这种逻辑的观点看起来在根本上区别于第一个: 在这种观念下逻辑同论证没有实质上的关系,而谬论和悖论的研究看来不再是这个学科的要点。 有时你会遇到关于逻辑是什么的第四种观点: 它是依据预定规则的纯形式的符号操作。这种观念被批评的理由是,不是所有形式系统的操作通常都被看成是逻辑。这种观念通常忽略了对什么使某些形式系统成为逻辑系统的解释。 [编辑] 同其他科学的关系 逻辑有关于理性和概念的结构,所以同心理学有一定程度的交叠。逻辑通常被理解为以规定的方式描述推理,就是说,它描述推理应当如何发生,而心理学是描述性的,所以这种交叠不很显著。但是,弗雷格强硬地坚持反心理主义: 逻辑应当以独立于特定人推理习惯的方式来理解。 [编辑] 演绎和归纳推理 最初,逻辑只由演绎推理构成,它关心从给定的前提普遍地得出什么。但是,注意到归纳推理有时被包含在逻辑研究中是重要的,它是从观察导出可靠泛化的研究。对应地,我们必须区分演绎有效性和归纳有效性。推论是演绎有效的,当且仅当没有所有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可能情况。演绎有效性的概念可依据被良好理解的语义概念对形式逻辑系统精确说明。在另一方面,归纳有效性要求我们定义某一观察集合的可信泛化。提供这种定义的任务能以各种方式完成,一些比其他的有更少的形式;一些定义使用概率数学模型。我们对逻辑的大部分讨论都只处理演绎逻辑。 [编辑] 发展历史 主条目:逻辑史 虽然许多文化都采用推理的复杂系统,作为推理方法明确分析的逻辑学最初却只在三个地方得到持续发展:前6世纪的印度,前5世纪的中国和前4世纪与前1世纪间的希腊。 现代逻辑的形式复杂处理明显流传自希腊传统,但是有人提出布尔逻辑的先驱可能知道印度逻辑(Ganeri 2001)。希腊传统自身来自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传播,伊斯兰哲学家和中世纪逻辑学家对它的评论。欧洲以外的传统没有存活到现代时期:在中国,对逻辑的学术研究传统在韩非的法家哲学后被秦朝压制,在伊斯兰世界,阿修阿里学派的崛起压制逻辑的原始工作。 但是在印度,经院学派正理派的创新持续到18世纪早期。它没有存活到殖民地时期。在20世纪,西方哲学家如Stanislaw Schayer和Klaus Glashoff探究了印度传统逻辑学的某些方面。 中世纪时期,在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显示与信仰大量兼容之后,他的逻辑被给予更大强调。在中世纪的后期,逻辑成为哲学家的一个主要焦点,他们想要从事哲学论证的重要逻辑分析。 [编辑] 逻辑架构 经典逻辑 三段论(传统逻辑,词项逻辑) 布尔逻辑 命题逻辑 一阶逻辑(谓词逻辑)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 模型论 布尔代数 证明论 自然演绎 相继式演算 Curry-Howard同构 递归论 λ演算 组合子逻辑 公理化集合论 二阶逻辑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直觉逻辑(构造性逻辑) Heyting代数 中间逻辑 直觉类型论 多值逻辑 多值代数 模糊逻辑 概率逻辑 亚结构逻辑(子结构逻辑) 线性逻辑 相干逻辑 非单调逻辑 缺省逻辑 自动认识逻辑 可废止逻辑 模态逻辑 真势模态逻辑 认识逻辑 道义逻辑 时间逻辑(时态逻辑) 动态逻辑 可证明性逻辑 可解释性逻辑 哲学逻辑 次协调逻辑(弗协调逻辑) 自由逻辑 辩证法(辩证逻辑) 非形式逻辑 逻辑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溯因推理(设因推理,假设推理) 可废止推理 逻辑史 工具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 思维规律研究(英国)乔治·布尔(1815-1864) 概念文字(德国)弗雷格(1848-1925) 数学原理(英国)罗素(1872-1970) 逻辑学应用 数学基础 量子逻辑 分析哲学 计算机逻辑 人工智能 法律逻辑学 [编辑] 参考资料 G. Birkhoff and J. von Neumann, 1936. 'The Logic of Quantum Mechanics'. Annals of Mathematics, 37:823-843. D. Finkelstein, 1969. 'Matter, Space and Logic'. In R. S. Cohen and M. W. Wartofsky, (eds.), Proceedings of the Boston Colloquium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13. ISBN 90-277-0377-9. D. M. Gabbay and F. Guenthner (eds.) 2001-2005.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nd ed.). 13 volumes. Dordrecht, Kluwer. D. Hilbert and W. Ackermann, 1928. Grundzüge der theoretischen Logik (Principles of Theoretical Logic). Springer-Verlag, ISBN 0-8218-2024-9. W. Hodges, 2001. Logic. An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logic. Penguin Books. T. Hofweber, 2004. Logic and Ontology.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 I. G. Hughes (editor), 1993. A Philosophical Companion to First-Order Logic. Hackett. W. Kneale and M. Kneale, 1962/1988.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4773-7. G. Priest, 2004. Dialetheism.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 Putnam, 1969. Is Logic Empirical?.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V. B. Smith, 1989. 'Logic and the Sachverhalt', The Monist, 72(1):52-69. 取自"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E9%80%BB%E8%BE%91" 2006-09-03 21:43:50 龙在田 (上海) 逻辑的其它解释 引自: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逻辑 是英语Logic的音译。原指思维、思考、理性、说谈等意思。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该词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意,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种: 第一,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例如,人们常说的“客观的逻辑”、“事物的逻辑”、“生活的逻辑”等。 第二,指某种观点或主张。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你有你的逻辑,我有我的逻辑”,就是指各自的观点或主张。(补注:或者思维方式) 第三,指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性。例如,人们议论某人的讲话“逻辑性太差”,某篇文章写的“逻辑性很强”,等等,就是指说话、写文章要合乎正确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第四,指研究思维的科学——“逻辑学”。它是学习和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问,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进行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 引言 回顾关于真理这一课题的思想史,并关注那些早就研究时至今日仍是该课题前沿问题的思想家们是一个接近如真理这样复杂哲学问题的有效途经。本引言即采用该方法,聚焦于真理问题中的几个重要主题。 真理与意义的主体通常认为密切相关,只有有意义的事物才能有真和假。这一关联在古代就确立了,而现代在语义学、特别是形式语义学中成为准则。另一长期令人感兴趣的关联是真理与逻辑有效性的关系。“因为逻辑最基础的概念是有效性,而它可通过真与假来定义。”(涅尔夫妇,16)。尽管意义与有效性并非本文的主题,但鉴于它们与真理的关联,附带探讨一下有利于明确真理的性质。 在古代残篇Dissoi Logoi中,作者显然试图证明一致地谈论真与假是不可能的。他所提出的使读者困惑的谜题之一引用了以下情形,“我是入会者”这样一种语词形式,A说可能是真的,但B说可能就是假的了。如果一个人观察到谓词真或假并不应用于语词表达式或语句,而是语句所表达或陈述的命题的话,远离这样的困惑显得十分容易(涅尔夫妇,16)。这个例子阐明了两个令当代人感兴趣的主题。其一,从抽象命题到具体语句的变化。其二,特殊种类的符号的性质,如例子中的代词“我”,它通常被称为指示的或索引的。 2006-08-28 15:29:44 GuoYu/certified (苏州) 对于真理的哲学探讨 真理是哲学家面对人生的意义、存在问题的时候无法绕过的概念。许多哲学家都自诩代表真理,然而彼此之间可能毫无共同之处,甚至针锋相对。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自称自己的观点是真理。探求真理可能是人类的本性之一,然而有意识地区别真理与谬误,始自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别:“真理被认为是永恒的、不变的”,这也是对真理最通俗的描述。第一次对真理进行哲学思考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世几乎所有真理理论都可以追溯到他。《形而上学》中记述了他的名言:“是什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说是什么,这是假的;是什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则说不是什么,这是真的。” [编辑] 主要的真理理论 真值承担者问题,即关于究竟并且在何种程度上语句、陈述、命题、判断或信念能被称为真的问题,以及关于真值承担者究竟对于个人还是整个共同体或社会为真的问题,包含于下面介绍的理论所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之中。 所有主要的实质理论或强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者一种人类经验,该理论认为关于真理有重要内容值得谈论。这些理论提出的观点被哲学家普遍认为能在某些方面应用于由人类交互作用中观察到的事件组成的广泛集合,或者为与人类经验中的真理观念相关的议题提供重要而可靠的解释(因此称为强理论)。[1]近来出现了所谓紧缩理论或最小理论,它们基于以下观念,术语“真”应用于陈述并没有断定关于陈述的任何重要的东西,例如陈述的本性。“真”不过是个标签、谈话工具用以表达赞同、强调主张或构成某种概括。[2][3] [编辑] 实质(强)理论 [编辑] 融贯论 一般而言融贯论认为,真理是整个信念或命题系统内各部分的一致。尽管如此,通常融贯意味着某些超出简单逻辑一致性的东西。例如,概念基本集合的完全性和广泛性是判断融贯系统效用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4]融贯论贯彻的原则是以下观念,真理根本上是整个命题系统的性质,个别命题只因与整体相融贯而衍生地被赋予真理的性质。在通常被视为融贯论的各类观点中,理论家们在究竟融贯论带来许多可能为真的思想体系还是只有一个绝对体系是真的问题上并不一致。 一些融贯论的变体被认为描述了逻辑和数学形式系统的内在本质特征。[5] 而进行形式推理的人乐于思索并列的、在公理方面独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统,例如各种可供选择的几何学。大体上,融贯论被批评为在将它应用于真理的其他领域时缺少适当的理由,特别是涉及大部分关于自然世界、经验予料的断定以及关于心理和社会实际事件的断定,尤其当融贯论没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论辅助的情况时。[6] 融贯论可分为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思想。[7] 在一些逻辑实证主义支持者,最著名的有纽拉特和亨佩尔中,融贯论获得复兴。 [编辑] 符合论 符合论主张,真信念和真陈述在于与真实事态相符合。[8] 这种理论本质上试图在思想或陈述与事物或客体间建立关系(真理关系),该关系理论上可以独立于涉及该关系的人,并独立于其他真理关系而存在。这是一个传统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古希腊哲学家。[9]这类理论认为陈述的真或假原则上完全取决于它如何关联于客观实在,它是否准确地描述(换言之,符合于)实在。 康德以下述态度评论真理符合论: 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按照这一纯粹的语词定义,那么,我的知识,为了是真的,必须与客体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认识客体的方法,比较客体与我的知识。那么,我的知识便为它自己所证实,对于真理来说这远远不够。因为正如客体外在于我一样,知识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断我对客体的知识是否与我对客体的知识相一致。这样一个解释的循环被古典作家称为Diallelos。而且逻辑学家被怀疑论者批评犯这种谬误,怀疑论者评论道这种对真理的说明就像一个上法庭的人为支持他的陈述而诉诸无人认识的证人,但该证人却通过陈述召唤他为证人的人是可敬的来为他自己的可信度辩护。(康德,45) 按照康德的说法,符合论的真理定义是纯粹的语词定义,这里运用了亚里士多德名义定义和真实定义间的区分,前者引入新的术语,而后者显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质,术语已经被先行定义了。从康德对历史的记述来看,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从古典时代起已处于争论之中,怀疑论者批评逻辑学家采用循环推理的形式,虽然逻辑学家实际所认为的符合论涉及的范围被未被适当评估。 符合论传统上基于以下假设才能成立,即客观的真理关系是存在的,站到真理关系一边来只是人类的任务。[10] 然而实际上,近来更多的理论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对附加因素加以分析,这一理想不可能达到。例如,在特定语言内对符合论的分析被迫承认,在理论工作的开端,正被探讨的特定语言是个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过精心论述不同语言间翻译的理论,才能逐渐构造语言中立的真值谓词。强有力的理论局限限制了这一工作的完成。评论家们和下面所介绍的一些理论的支持者们普遍宣称符合论忽略了真理关系中人的作用。 [编辑] 构造论 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构造论将我们的知识视之为“被构造的”,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外在的超越的实在(纯粹的符合论会抱有此观点)。真理观念更应被看作随习俗、人类的感受和社会经验而定。构造论者相信对人类体质和生物学事实的表述,包括对种族和性别的表述,是由社会构造的。维柯、黑格尔、Garns和马克思是这一雄心勃勃地扩展社会决定论的先驱。 [编辑] 共识论 共识论认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体一致同意的东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体可能就此达到一致同意的东西。共识论的标签以不同的名称被贴在许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学观点上。某些实用主义理论的变体被包括在共识论中,虽然实用主义理论范围十分广泛而应有它自己的分类。共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对真理概念的说明,哈贝马斯是它的当代倡导者。哲学家雷谢尔则是当代强有力的批评者。 [编辑] 实用主义理论 一般而言,在实用主义思想中意义并不仅仅在语词中表达,还在行为中表达。没有任何陈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须首先定义它的术语,然后详述不同作者赋予每个术语的不同意义。这一做法使实用主义对意义和真理的理解产生分歧,关于这一做法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古典实用主义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在他们共同的哲学的出色观点上有一致意见。最关键的分歧来自于唯理论和实在论在实用主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尔士将真理定义如下:“真理是抽象陈述与理想极限的一致,无尽的探究将带着科学信念趋于真理,抽象陈述通过承认它的不准确和片面性而拥有与理想极限的一致,这种承认是真理的本质要素。”[11] 这一陈述强调了皮尔士的观点,即有限的探究所获结论是不完全的、有偏见的,但探究活动会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别处他表述为可误论并指向未来,这两者构成了恰当的真理概念的本质内容。尽管皮尔士使用一致这样的词语描述符号间关系的一个方面,他同样颇为直率地说仅仅基于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不过是个名义定义,他认为名义定义次于真实定义。 詹姆斯版本的实用主义理论,尽管复杂,但通常经由他自己的陈述概括为:“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12] 通过这句话,詹姆斯意味着真理是一种性质,其价值由在实际实践中运用概念所得的效用来确认(因而,称为实用主义)。杜威对真理的定义比皮尔士广,但狭于詹姆斯,他认为为了澄清、证明、改进并且/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而将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体公开检验,如果这样做,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13] [编辑] 最小(紧缩)理论 将真这个概念或术语归之于语句或命题的实在性质,这个议题被许多哲学家所拒斥。这些哲学家对真值谓词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价表达),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该回答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真理的哲学探讨中显著流行起来。按这一观点,断定命题“‘2+2=4’是真的”逻辑上等价于断定命题“2+2=4”,而且短语“是真的”在这一语境和在其他语境中一样完全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被普遍表述为: 真理的紧缩理论,因为他们旨在缩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 消除引号论,关注于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号。 真理最小理论。[14][15] 无论使用何种术语,紧缩理论被认为共同相信真值谓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而非一种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质的名称。[15] 除了强调谓词“是真的”的形式特征外,某些紧缩论者指出概念使我们能以简略的方式表达事物,否则将需要无限长的语句。例如,一个人无法表达相信迈克尔所言正确,通过断定如下无尽的语句: 迈克尔说,“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说,“玫瑰是红的”,且玫瑰是红的;或者他说…… 但它能被简洁地表达,通过说: 无论迈克尔说什么都是真的。 一旦我们识别出真值谓词的形式特征和功用,紧缩论者主张,我们所说的一切就是关于“真”我们能说的全部。该观点的主要理论关注点是消除悖论,悖论发生时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兴趣的性质。(参见语义悖论) [编辑] 履行论 履行论被归功于斯特劳森,该观点认为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种言语行为,发出同意雪是白的这一断定的信号(与点头表达赞同十分相似)。某些陈述履行超出言语交流以外行为的思想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古怪。试考虑,例如,当新娘在婚礼的适当时候说“我愿意”,她在履行接受身边的男人为合法丈夫的行为。她并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为合法丈夫。以同样方式,斯特劳森认为:“说一个陈述为真,并不是就该陈述作一个陈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赞成该陈述的行为。当一个人说‘正在下雨,这是真的’,他断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陈述‘……,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赞成陈述‘正在下雨’。”[16] [编辑] 冗余论及相关理论 按照真理的冗余论,断定一陈述为真完全等价于断定该陈述本身。例如,断定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等价于断定语句“雪是白的”。冗余论者从下述前提中推断出他们的观点,即真理是个冗余的概念,换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谈话语境中方便使用的语词,并不指向任何实在。该理论通常归功于兰姆赛。他认为使用语词“事实”和“真理”不过是断定一命题的迂回方式,将这些语词视为隔离于判断之外的单独问题来处理不过是语言混乱。[17][18] 冗余论的一个变体是消除引号论,它运用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说“P”是真的,就是说P。而紧缩论的另一个版本是真理的代语句论,由格罗芙、坎普、贝尔纳普首先提出,更详细地阐明了兰姆赛的主张。他们认为当语句“这是真的”作为对“正在下雨”的响应时,它就成为一代语句(参见替代形式),亦即一复述其他表达式内容的表达式。在语句“我的狗饿了,所以我喂它”中,“它”与“我的狗”意义相同,同样地,“这是真的”被认为与“正在下雨”意义相同——如果你说后者,而我说前者的话。这些变体并不必然遵循兰姆赛而断言,真不是性质,相反它们会主张,比如,断定“P”可能涉及实质真理,既便如此理论家们会尽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余或代语句与语句“这是真的”相关。 紧缩原则并不适用于与常见语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适用于许多其他一般被判断为真或假的事物。试考虑,语句“雪是白的”与人名Snow White间的类比,在某种意义上两者都能是true。对最小论者来说,说“‘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与说“雪是白的”等价,但说“Snow White是忠诚的”(“Snow White is true”)与说“Snow White”并不等价。 [编辑] 其他关于真值谓词的理论 [编辑] 克里普克真理理论 克里普克主张事实上自然语言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而不引起矛盾。下面显示了他是如何构造的: 从一个自然语言语句的子集开始着手,它不含有任何表达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谷仓是大的”包含于该子集中,但“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语句如“这句话是假的”同样如此。 仅对该子集中的语句定义真。 其次,扩展对真的定义以包含新的语句,它们断定原初子集中语句的真或假。于是,“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进来,但不包括“这句话是假的”和“‘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然后,对断定第二个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语句定义真。设想这一过程无限次重复,那么对于“谷仓是大的”定义真,而后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定义真,再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注意对于语句“这句话是假的”,“真”从未得到定义,因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断定最初或所有后继集合中的任何语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术语中,这称为“无根”。即便定义真的过程无限进行,这些语句也决不能指派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论意味着某些语句既非真也非假。这与二值原则相抵触,该原则认为所有语句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由于这一原则是推出说谎者悖论的关键前提,因此该悖论被解决了。 [编辑] 真理语义学理论 真理的语义理论主张,对于给定语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义应该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实例作为后承: “P”是真的,当且仅当P 当“P”是语句的指称(语句的名字)时,P正是语句本身。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塔斯基发展了对于形式语言(比如形式逻辑)的理论。这里,他以如下方式约束该理论:语言不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换言之,表达式“是真的”只能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后一种被谈论的语言他称之为对象语言(继而,对象语言可能包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的真值谓词)。这种约束的原因在于,包含对自身真值谓词的语言会包含悖论。因此,塔斯基认为语义学理论不能被应用于任何自然语言,如英语,因为它们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戴维森将该理论作为他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基础,并以融合主义的形式将其与彻底解释相联系。 注意到这些悖论甚至存在于最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之中,要归功于罗素在他年轻时期的工作,特别是由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罗素和怀特海试图在《数学原理》中通过将陈述分为不同类型层次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类型论中陈述不能指称自身,只能指称层次较低的陈述。这继而导致新的困难,如关于类型的准确性质,关于概念上可能的类型体系结构,时至今日它们仍有待解决。 [编辑] 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何找数据 (Requiescat)
- 论做人 (Requiescat)
- 最正面和负面的情感是什么? (Requiescat)
- 一定不是我——扎西拉姆·多多 (左小韩)
-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Requies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