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俄罗斯》:一个国度的文化解读

dragonsoldier

来自:dragonsoldier
2019-09-06 20:36:4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19-09-20 20:29:43

    斯堪的纳斯拉夫”一词是由“斯堪的纳维亚”(Скандинавия)和“斯拉夫”(Слав)两词的词根拼合而成的,意指俄罗斯文化主要是北欧和南欧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利哈乔夫认为,在俄罗斯的古代历史中,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意义远大于东西之间,因为它自东方的获得“非常之少”,因此,较之于“欧亚”的定义,“斯堪的纳斯拉夫”的定义对于俄罗斯来说要贴切得多。所谓来自南方的影响,主要是指拜占庭和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在宗教信仰和文字起源等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例证就是东正教信仰和基里尔字母的传入;而所谓来自北方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和军事体制等方面,最为突出的例证就是瓦兰人的应召入俄以及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利哈乔夫写道:“人们通常将俄罗斯文化定性为一种介乎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一种过渡文化,但是,只有从西方看罗斯,才能看出这一毗邻状态。事实上,亚洲游牧民族对定居的罗斯之影响是微不足道 的。拜占庭文化赋予罗斯以基督教的精神特性,而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则赋予罗斯以武士侍卫体制。”(第35页)这一文一武两种极不相同的文化潮流,纵贯辽阔的东欧平原,共同融合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利哈乔夫坚定地重申,在俄罗斯文化起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南方和北方,而不是东方和西方;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亚洲和欧洲”(第36页)。

    接下来,利哈乔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俄罗斯的“非东方性”的论证上了,他一一说明俄罗斯并不具有那些被强加在它身上的所谓的“东方特征”:(1)国家传统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俄罗斯没有民主传统,没有正常的国家政权传统,利哈乔夫认为“这又是一个偏见”。俄罗斯实际上是拥有其民主和法制传统的,“王公会议”(снемы)等议会形式早就存在,而第一部俄罗斯法典于1497年拟定,比其他民族的同类法典要早得多。(2)绝对君主制问题。利哈乔夫提醒大家,俄罗斯的绝对君主制是与彼得一世的改革同时从西方传入的,也就是说,反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正是主张全盘西化、欧化的彼得,空前地削弱了贵族杜马和主教的权力,建立了绝对君主体制。(3)“第三罗马”理论问题。利哈乔夫注意到,“莫斯科系第三罗马”这一具 有“侵略”意味的“莫斯科帝国主义”理论,居然是由当时还不从属于莫斯科的普斯科夫城中一个不大的修道院中的长老费洛菲提出的。作为这一学说之“作者”的费洛菲伊,或许最少意识到这一概念的“宏大”。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成千上万后代理论家,如果戈理、康·列昂季耶夫、达尼列夫斯基、弗·索洛维耶夫、萨马林、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别尔嘉耶夫、谢·布尔加科夫、费奥多罗夫和弗罗连斯基等人,不断添加、堆砌的结果。这些理论家们之所以不提“第二君士坦丁堡”,是因为君士坦丁堡已在1453年落入异教徒之手,且拜占庭 的东正教又在佛罗伦萨与天主教合并了,俄罗斯的历代理论家越过君士坦丁堡而自视为奥古斯丁的直接继承人,不过是想论证其身份的合法和文化的正统而已。农奴制问题。直到1861年才废除的俄国农奴制,其不合理、不公正和不人道,向来是一个常被人谈论的话题,也一直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诉诸的主要对象。然而,即便是对俄罗斯历史上这个最主要、最醒目的消极特征之一,利哈乔夫也作出了此类开脱性的解释:整个俄罗斯的北半部就从未实行过农奴制。它在中部地区的实行也很晚,每年让农奴可“自由流动”的“尤里节”(Юрьевден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奴制的残酷性;波罗的海国家和喀尔巴阡国家中的农奴制,其出现远比俄罗斯早,而波兰、罗马尼亚和美国等国农奴制的废除,又远在俄罗斯之后。(5)关于“俄国脱离欧洲说”。利哈乔夫认为,“俄国与欧洲相脱离”这一“神话”的创造者,恰恰就是彼得一世本人,是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外交策略而有意制造出这一理论的。其实,在彼得之前的700年间,俄罗斯并不是与欧洲相脱离的。早在鞑靼人入侵之前,俄罗斯与南、北欧国家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诺夫哥罗德就曾是汉萨同盟[5]的成员,著名的“瓦兰人至希腊人之路”(путьизВарягвГреки),在9~11世纪也一直是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国家之间的主要商路。(6)关于文化的落后性。对于诸如“俄罗斯人没有文化”之类的说法,利哈乔夫非常不以为然。他指出,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俄罗斯文化,毫无疑问是“中等偏上”(вышесреднего)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利哈乔夫不厌其烦地列举出各个文化领域中俄罗斯天才大师们的姓氏。对于那种称俄罗斯为“文盲国家”的说法,利哈乔夫也针锋相对地指出:考古发现的俄罗斯桦皮文献和古代文件上,就有大量的签名;历代对识字者的统计,都把为数甚多的分裂教徒排斥在外;到了19世纪,俄罗斯的国家藏书量就已居世界第三。最后,利哈乔夫心平气和地写道:“我们的历史不比其他民族的更差,也不比他们的更好。”(第49页)在《思考俄罗斯》一书的其他文章中,利哈乔夫不止一次地重复了上述这些论点。在《关于俄罗斯的诸多新旧神话》一文中,他几乎是逐条重申了他为俄罗斯作出的这些辩护;在《古都诺夫哥罗德是彼得堡的先驱》一文中,他写道:“无论就其国家起源还是就其文化实质而言,俄罗斯都是斯堪的纳拜占庭,而非欧亚。”(第539页)在《论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文中,他再次重申:“对于俄罗斯而言,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北方和南方的问题,而非西方和东方的问题。”(第623页)“事实上,俄罗斯无论如何都不是欧亚。如果从西方看俄罗斯,那么当然,俄罗斯是处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纯粹地理学的观点,我甚至要说,这只是一个‘地图学的’观点。因为,将西方和东方区分开来的,是文化上的差异,而不是地图上标示的假定界线。就宗教和文化文明而言,俄罗斯都毫无疑问是欧洲。而且,在其文化中,西方的彼得堡和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并无很大的差异。就其文化而言,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差异,并不比西方国家相互之间的差异更大,如英国和法国的差异,或荷兰和瑞士的差异。在欧洲也存在着多种文化。将俄罗斯与西方连为一体的一个重要中介,当然就是知识界,虽说这不是唯一的中介。对于俄罗斯而言,‘东方和西方’的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要小于‘南方和北方’的问题。对于这一点,似乎还无人予以特别的关注,可事实却正是这样的。”(第627页)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论证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这是利哈乔夫一个独到的见解、睿智的发现,

    其次,利哈乔夫在论证俄罗斯文化西方属性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欧洲教养”(европейск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属性,这首先就是具有欧洲教养的思想独立性。”(第618页)“知识分子属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教养性。对于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属性来说,其教养始终是纯西方类型的。”因此,俄罗斯文化便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西方色彩。

    其次,是他对俄罗斯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无条件推崇。一般而言,俄罗斯思想史上的西方派是比较轻视俄罗斯古代的文化遗产的,而研究俄罗斯古代文化出身的利哈乔夫,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西方派大相径庭。他不仅认为俄罗斯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认识和审美价值,甚至还认为它丝毫不亚于同时期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化,丝毫不亚于俄罗斯民族之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可以说,这样一种毫无保留的推崇态度,不仅是传统的西方派人士所不具备的,甚至是大多数斯拉夫派人士也不曾道出的。

    基于这两点,我们倾向于将利哈乔夫视为一个“独特的西方派”:较之于历史上激烈交锋的那两个派别及其思想家,利哈乔夫似乎有着更清醒的看法,更中立的立场。他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情况下谈论融入欧洲,同时却又认为俄罗斯从来就未与欧洲分裂过。他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派,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民族派。我们感觉到,在利哈乔夫关于俄罗斯的认识中,似乎同时包含着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两种情感。在《思考俄罗斯》一书开篇处的《作者的话》中,他曾说:“我怀着为我亲爱的、挚爱的俄罗斯而生的痛苦而写作”(第8页)。这种“怀着痛苦的”、“痛心的”的态度,这种爱国之情,对祖国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对民族之根的深切眷念,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斯拉夫派情感;与此同时,他又主张“对宏大历史中的俄罗斯进行一种正常的观察”(第8页)。这所谓的“正常观察”,则充满了西方派所具有的那种理性立场、科学精神和对神秘主义的拒绝。利哈乔夫是一个更关注俄罗斯古代历史的西方派,是一个更关注俄罗斯北方的西方派。我们感觉到,在关于俄罗斯历史取向上的认同东方、回归西方和“欧亚主义”(即“第三条路”)之外,利哈乔夫还试图给出他独辟蹊径的“第四条道路”

    在欧洲国家中,俄罗斯是少数几个没有被席卷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所涤荡的国家。利哈乔夫像大多数俄罗斯思想家一样,认为这是一个遗憾,但是,较之于大学在俄罗斯的很晚出现、哲学和科学在俄罗斯的较迟普及等俄罗斯文化史上的“憾事”,利哈乔夫似乎并不太在意文艺复兴在俄罗斯的缺席,他甚至认为这对保持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不无裨益的,因为,在欧洲,文艺复兴是对禁欲的中世纪的反拨,而接踵而至的古典主义时期,则又是对文艺复兴的反拨,可是在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文艺复兴之角色的俄罗斯巴洛克时期,却构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过渡,因此,近代俄罗斯文化与古代罗斯文化不仅没有被割裂开来,反倒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都被彼得改革的“革命性”假象所蒙蔽了。

    在这里,我们不难注意到,利哈乔夫在弥合俄罗斯文化的“东西裂缝”时,是在努力地强调俄罗斯文化的欧洲属性,而在弥合其“古今裂缝”时,却似乎在努力地强调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的差异。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思路,其实有着一个统一的初衷,或曰一致的目的,这就是:褒扬俄罗斯的文化,推崇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观,捍卫俄罗斯文化的自在价值和世界意义。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19-10-25 23:08:59

    前苏联电影中的白桦林让人印象深刻。 在莫斯科要邂逅一片白桦林,根本无需寻找。 市集中随处可见巧手的工匠在现场雕刻白桦木,用白桦树酿制的伏特加、、口味清淡的白桦汁格外畅销。 沿途的白桦林和欧式的木屋民居群,还保留着俄罗斯的童话风光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19-11-02 23:06:54

    、 远望克里姆林宫,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洋葱头的屋顶, 这些屋顶之前只是白色, 后来经过不断修葺, 才成为现在五彩斑斓的模样, 很像童话里的宫殿, 是吗? 其实童话都源于生活, 古时欧洲的建筑大都如此, 因此, 才有了 童话大师们笔下漂亮的宫殿。 生看视频 生答 播放视频 6、 观赏完莫斯科, 我们再来游览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它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 科学和文化中心, 是著名的海港、 铁路枢纽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由于圣彼得堡靠近北极, 所以在盛夏季节日照时间很长, 将近 20 小时, 那时的夜晚和白天一样明亮, 因此, 被人们称为“白夜”。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19-11-21 21:40:34

    斯堪的纳斯拉夫”一词是由“斯堪的纳维亚”(Скандинавия)和“斯拉夫”(Слав)两词的词根拼合而成的,意指俄罗斯文化主要是北欧和南欧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利哈乔夫认为,在俄罗斯的古代历史中,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意义远大于东西之间,因为它自东方的获得“非常之少”,因此,较之于“欧亚”的定义,“斯堪的纳斯拉夫”的定义对于俄罗斯来说要贴切得多。所谓来自南方的影响,主要是指拜占庭和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在宗教信仰和文字起源等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例证就是东正教信仰和基里尔字母的传入;而所谓来自北方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和军事体制等方面,最为突出的例证就是瓦兰人的应召入俄以及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利哈乔夫写道:“人们通常将俄罗斯文化定性为一种介乎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一种过渡文化,但是,只有从西方看罗斯,才能看出这一毗邻状态。事实上,亚洲游牧民族对定居的罗斯之影响是微不足道 的。拜占庭文化赋予罗斯以基督教的精神特性,而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则赋予罗斯以武士侍卫体制。”(第35页)这一文一武两种极不相同的文化潮流,纵贯辽阔的东欧平原,共同融合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利哈乔夫坚定地重申,在俄罗斯文化起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南方和北方,而不是东方和西方;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亚洲和欧洲”(第36页)。

    接下来,利哈乔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俄罗斯的“非东方性”的论证上了,他一一说明俄罗斯并不具有那些被强加在它身上的所谓的“东方特征”:(1)国家传统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俄罗斯没有民主传统,没有正常的国家政权传统,利哈乔夫认为“这又是一个偏见”。俄罗斯实际上是拥有其民主和法制传统的,“王公会议”(снемы)等议会形式早就存在,而第一部俄罗斯法典于1497年拟定,比其他民族的同类法典要早得多。(2)绝对君主制问题。利哈乔夫提醒大家,俄罗斯的绝对君主制是与彼得一世的改革同时从西方传入的,也就是说,反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正是主张全盘西化、欧化的彼得,空前地削弱了贵族杜马和主教的权力,建立了绝对君主体制。(3)“第三罗马”理论问题。利哈乔夫注意到,“莫斯科系第三罗马”这一具 有“侵略”意味的“莫斯科帝国主义”理论,居然是由当时还不从属于莫斯科的普斯科夫城中一个不大的修道院中的长老费洛菲提出的。作为这一学说之“作者”的费洛菲伊,或许最少意识到这一概念的“宏大”。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成千上万后代理论家,如果戈理、康·列昂季耶夫、达尼列夫斯基、弗·索洛维耶夫、萨马林、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别尔嘉耶夫、谢·布尔加科夫、费奥多罗夫和弗罗连斯基等人,不断添加、堆砌的结果。这些理论家们之所以不提“第二君士坦丁堡”,是因为君士坦丁堡已在1453年落入异教徒之手,且拜占庭 的东正教又在佛罗伦萨与天主教合并了,俄罗斯的历代理论家越过君士坦丁堡而自视为奥古斯丁的直接继承人,不过是想论证其身份的合法和文化的正统而已。农奴制问题。直到1861年才废除的俄国农奴制,其不合理、不公正和不人道,向来是一个常被人谈论的话题,也一直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诉诸的主要对象。然而,即便是对俄罗斯历史上这个最主要、最醒目的消极特征之一,利哈乔夫也作出了此类开脱性的解释:整个俄罗斯的北半部就从未实行过农奴制。它在中部地区的实行也很晚,每年让农奴可“自由流动”的“尤里节”(Юрьевден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奴制的残酷性;波罗的海国家和喀尔巴阡国家中的农奴制,其出现远比俄罗斯早,而波兰、罗马尼亚和美国等国农奴制的废除,又远在俄罗斯之后。(5)关于“俄国脱离欧洲说”。利哈乔夫认为,“俄国与欧洲相脱离”这一“神话”的创造者,恰恰就是彼得一世本人,是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外交策略而有意制造出这一理论的。其实,在彼得之前的700年间,俄罗斯并不是与欧洲相脱离的。早在鞑靼人入侵之前,俄罗斯与南、北欧国家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诺夫哥罗德就曾是汉萨同盟[5]的成员,著名的“瓦兰人至希腊人之路”(путьизВарягвГреки),在9~11世纪也一直是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国家之间的主要商路。(6)关于文化的落后性。对于诸如“俄罗斯人没有文化”之类的说法,利哈乔夫非常不以为然。他指出,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俄罗斯文化,毫无疑问是“中等偏上”(вышесреднего)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利哈乔夫不厌其烦地列举出各个文化领域中俄罗斯天才大师们的姓氏。对于那种称俄罗斯为“文盲国家”的说法,利哈乔夫也针锋相对地指出:考古发现的俄罗斯桦皮文献和古代文件上,就有大量的签名;历代对识字者的统计,都把为数甚多的分裂教徒排斥在外;到了19世纪,俄罗斯的国家藏书量就已居世界第三。最后,利哈乔夫心平气和地写道:“我们的历史不比其他民族的更差,也不比他们的更好。”(第49页)在《思考俄罗斯》一书的其他文章中,利哈乔夫不止一次地重复了上述这些论点。在《关于俄罗斯的诸多新旧神话》一文中,他几乎是逐条重申了他为俄罗斯作出的这些辩护;在《古都诺夫哥罗德是彼得堡的先驱》一文中,他写道:“无论就其国家起源还是就其文化实质而言,俄罗斯都是斯堪的纳拜占庭,而非欧亚。”(第539页)在《论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文中,他再次重申:“对于俄罗斯而言,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北方和南方的问题,而非西方和东方的问题。”(第623页)“事实上,俄罗斯无论如何都不是欧亚。如果从西方看俄罗斯,那么当然,俄罗斯是处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纯粹地理学的观点,我甚至要说,这只是一个‘地图学的’观点。因为,将西方和东方区分开来的,是文化上的差异,而不是地图上标示的假定界线。就宗教和文化文明而言,俄罗斯都毫无疑问是欧洲。而且,在其文化中,西方的彼得堡和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并无很大的差异。就其文化而言,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差异,并不比西方国家相互之间的差异更大,如英国和法国的差异,或荷兰和瑞士的差异。在欧洲也存在着多种文化。将俄罗斯与西方连为一体的一个重要中介,当然就是知识界,虽说这不是唯一的中介。对于俄罗斯而言,‘东方和西方’的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要小于‘南方和北方’的问题。对于这一点,似乎还无人予以特别的关注,可事实却正是这样的。”(第627页)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论证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这是利哈乔夫一个独到的见解、睿智的发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7051591_1.html/ ] 其次,利哈乔夫在论证俄罗斯文化西方属性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欧洲教养”(европейск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属性,这首先就是具有欧洲教养的思想独立性。”(第618页)“知识分子属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教养性。对于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属性来说,其教养始终是纯西方类型的。”因此,俄罗斯文化便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西方色彩。

    其次,是他对俄罗斯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无条件推崇。一般而言,俄罗斯思想史上的西方派是比较轻视俄罗斯古代的文化遗产的,而研究俄罗斯古代文化出身的利哈乔夫,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传统西方派大相径庭。他不仅认为俄罗斯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认识和审美价值,甚至还认为它丝毫不亚于同时期欧洲其他民族的文化,丝毫不亚于俄罗斯民族之后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可以说,这样一种毫无保留的推崇态度,不仅是传统的西方派人士所不具备的,甚至是大多数斯拉夫派人士也不曾道出的。

    基于这两点,我们倾向于将利哈乔夫视为一个“独特的西方派”:较之于历史上激烈交锋的那两个派别及其思想家,利哈乔夫似乎有着更清醒的看法,更中立的立场。他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情况下谈论融入欧洲,同时却又认为俄罗斯从来就未与欧洲分裂过。他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派,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民族派。我们感觉到,在利哈乔夫关于俄罗斯的认识中,似乎同时包含着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两种情感。在《思考俄罗斯》一书开篇处的《作者的话》中,他曾说:“我怀着为我亲爱的、挚爱的俄罗斯而生的痛苦而写作”(第8页)。这种“怀着痛苦的”、“痛心的”的态度,这种爱国之情,对祖国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对民族之根的深切眷念,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斯拉夫派情感;与此同时,他又主张“对宏大历史中的俄罗斯进行一种正常的观察”(第8页)。这所谓的“正常观察”,则充满了西方派所具有的那种理性立场、科学精神和对神秘主义的拒绝。利哈乔夫是一个更关注俄罗斯古代历史的西方派,是一个更关注俄罗斯北方的西方派。我们感觉到,在关于俄罗斯历史取向上的认同东方、回归西方和“欧亚主义”(即“第三条路”)之外,利哈乔夫还试图给出他独辟蹊径的“第四条道路”

    在欧洲国家中,俄罗斯是少数几个没有被席卷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所涤荡的国家。利哈乔夫像大多数俄罗斯思想家一样,认为这是一个遗憾,但是,较之于大学在俄罗斯的很晚出现、哲学和科学在俄罗斯的较迟普及等俄罗斯文化史上的“憾事”,利哈乔夫似乎并不太在意文艺复兴在俄罗斯的缺席,他甚至认为这对保持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不无裨益的,因为,在欧洲,文艺复兴是对禁欲的中世纪的反拨,而接踵而至的古典主义时期,则又是对文艺复兴的反拨,可是在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文艺复兴之角色的俄罗斯巴洛克时期,却构成了一个相对平和的过渡,因此,近代俄罗斯文化与古代罗斯文化不仅没有被割裂开来,反倒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都被彼得改革的“革命性”假象所蒙蔽了。

    在这里,我们不难注意到,利哈乔夫在弥合俄罗斯文化的“东西裂缝”时,是在努力地强调俄罗斯文化的欧洲属性,而在弥合其“古今裂缝”时,却似乎在努力地强调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的差异。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思路,其实有着一个统一的初衷,或曰一致的目的,这就是:褒扬俄罗斯的文化,推崇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观,捍卫俄罗斯文化的自在价值和世界意义。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20-02-20 19:50:16

    听说你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人,你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结缘的呢?

    这要从我的家庭以及我的成长环境说起,我的家庭在美国是很特殊的,我的犹太血统来自我的爸爸,我的外公是俄罗斯人,而且我的妈妈曾经和林语堂的女儿相交甚好,妈妈把林语堂翻译的老子的书带给我看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21-02-17 23:49:24

    西方国家这个词在新中国汉语语汇里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非地理概念,和东方世界相对。西方国家是指发展到资本主义垂死阶段的帝国主义(这个词进入new century后,很少在政治历史课本之外看到)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美国、西欧和日本。俄罗斯很自然不属于西方国家的范畴,只能说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在具体一点就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发展中欧洲国家。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21-02-17 23:49:29

    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这么说“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俄罗斯的国界到哪儿欧洲就在那里止步,所以说西伯利亚和远东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欧洲。西伯利亚得空气中也充满了俄罗斯风味得欧式风情,古老、自然、文艺而又富人情味

  • dragonsoldier

    dragonsoldier 楼主 2022-03-22 09:08:16

    十月革命以前,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俄罗斯 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仨兄弟其实本是一家人,他们都发源自东斯拉夫...恰恰是苏联采取得不是民族融合,而是刻意引导的民族分裂,列宁格勒大学工农专科学校的“北方小组” ——受命为北方小民族创制文字,这是在引导民族融合吗?这是在引导民族分裂,引导已经融合得民族的民族 意识的复苏, 如果不是苏联 得民族政策,俄国根本 不可能 碎 片化得如此突然和彻底。基辅罗斯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共同的祖先啊,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都说得,俄罗斯 和乌克兰是500年前是一家,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联结起东斯拉夫三大民族的文化,而共同的文化艺术又促进了这三个民族的统一进程。“千百年来他们不仅一路同行,而且齐步前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04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