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四十而惑的香港电影
音武门(http://weibo.com/yinwumen)
谈四十而惑的香港电影<上>: 大概是在56年前,有一位电影导演从上海去到台湾,拍摄了宝岛战后第一部影片《阿里山风云》,由导演参与作曲的那首颇似民歌的“高山青”至今令人难忘.在1957年,这位导演继续往南,赴“东方之珠”后拍摄了如《保镖》、《独臂刀》、《断肠剑》等等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侠义电影,这位几代香港电影人一再推崇的导演就是张彻. 张彻电影是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最佳代表,最近低价购得的一批邵氏电影当中就有他的作品.显然张彻电影已不为现在的影迷所吸引,比如我,就更喜欢同时期的李翰祥、楚原、陶秦导演的几部片子.用几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香港六十年代的经典电影,使得我对香港电影40多年来的发展有了完整的了解,以下文字算是作一次总结. 《江山美人》 导演:李翰祥 首映时间:1959/06 《不了情》 导演:陶秦 首映时间:1961/10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导演:李翰祥 首映时间:1962/03 《蓝与黑》 导演:陶秦 首映时间:1966/07 《断肠剑》 导演:张彻 首映时间:1967/03 《保镖》 导演:张彻 首映时间:1973/12 《七十二家房客》 导演:楚原 首映时间:1973/09 《倾国倾城》 导演:李翰祥 首映时间:1975/03 《三少爷的剑》 导演:楚原 首映时间:1977/07 《书剑恩仇录》 导演:楚原 首映时间:1981/07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当街坊们沉醉于仙凤鸣的任白粤剧的精彩演出,打工兄妹们迷恋于梨园坊七公主的搞笑扮相,高官们富豪们风度翩翩的等待着西洋音乐的响起而准备起舞的时候,有一群热爱电影的所谓香港中产消费阶层却在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当时看电影成了这些人最佳的娱乐方式与茶余饭后的谈资. 1959年,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隆重登场,该部影片改编自民间传奇《游龙戏凤》,由一代影后林黛领衔主演.取材于民间的音乐十分出彩,其中著名的“扮皇帝”等插曲由李隽青负责填词.本片不断有人翻拍,如几年前的《天下无双》虽然作了重大修改,但我们依旧可以把《江山美人》看作是《天下无双》的电影原型. 陶秦导演的《不了情》是1961年最卖座的爱情电影,主角是林黛(林黛凭本片四夺亚洲影后)与关山(关山为香港第一位国际影帝).本片的剧情是相当丰富与感人至深的,剧情与音乐的结合也是近于完美,同名插曲“不了情”在影片中的几度出现都营造了让观众悄然落泪的氛围.电影《不了情》为亚洲范围内的爱情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李翰祥最经典的黄梅调电影,本片将港台两地的黄梅调电影风潮推至顶峰,电影的插曲整整风靡十几年.剧情与音乐之外值得一谈的是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和影片的背景安排.影片当年获得台湾金马奖六项大奖,其中的“演员特别奖”是为扮演梁山伯的著名女演员凌波特别增设的.影片的背景尤其是户外的部分让人称道,不知是自然的美景保留还是导演的细致选镜,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回味无穷的风景画. 1966年,别具史诗式格局的爱情电影《蓝与黑》是导演陶秦的代表作,由于影片涉及大量当时极为敏感的政治题材而一度遭到禁映.影帝关山扮演爱国青年,与情人唐琪(林黛扮演)惺惺相惜,两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离离合合,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断肠剑》是香港早期武侠电影的典范,一代名导张彻居功至伟.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平实无奇,可影片营造出来的侠义情怀却值得一再玩味.本人最喜欢影片中由音乐大师王福龄作曲与张彻填词的插曲,意境苍凉隽永,有一种浪迹江湖的飘泊之感.“无论天涯海角,都要…”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武侠电影最常出现的对白模式,这注定了这类电影仅仅代表着过去,我想这也正是香港早期武侠电影在艺术方面的些许缺陷. 1973年,由于李小龙的神秘死亡香港功夫片渐渐失宠,反映时弊的现实题材电影异军突起,这类电影的代表《七十二家房客》刷新了当年的香港票房纪录.群居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生存形态,导演通过社会底层反映现实,塑造了这样一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位置的影片.这部黑色幽默喜剧片在剧情,人物形象以及文字对白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后来的不少香港喜剧电影里都能看到《七十二家房客》的影子,譬如标明向香港老电影致敬的周星驰影片《功夫》与《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包租婆在形象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李翰祥1975年重回古典史诗路线,在邵氏片场拍摄了宫廷史诗电影《倾国倾城》,导演对影片氛围的精彩把握使之大获好评,在当年的金马奖上这部影片获得了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李翰祥最擅长拍此类题材的电影,如后来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电影.据说当年张国荣便是李翰祥电影的追随者,他接拍的第一部电影便与清廷有所联系,岂不知此清廷戏与李翰祥的清廷戏完全是两个概念,此后张国荣开始了他的倒运长跑. 荧幕上的武侠经典《三少爷的剑》由楚原执导,影片是比较忠于原著的,楚原将古龙笔下奇诡幻变、人心难测的江湖世界通过影像诠释在他的电影当中.《三少爷的剑》讲述一个为名的江湖,“剑神”三少爷决意退隐江湖,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主”,三少爷终究没能逃脱江湖恩怨的纷争.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影片的演员,三少爷的扮演者是当今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而狄龙、余安安、岳华等著名演员也在该部影片当中饰演古龙笔下的人物. 1981年,金庸作品《书剑恩仇录》改编的电影由楚原担任导演,倪匡担任编剧,狄龙担任主演.由于电影篇幅的限制这部影片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删节,剧情因而变得十分紧凑与密集,过多的武打场面使这段江湖恩怨更如一场精彩的打斗盛会.影片中的演员大多都是我们曾经很熟悉的,不经意间你还会发现一些影帝级人物. 除去上述影片,有几部片子至今依然在期待,其中有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与徐克的《蝶变》,香港素来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从六十年代初起香港每年的电影产量都过百部,没有“垃圾”的香港电影是不完整的,在“垃圾”与“经典”之间,有那么一批电影依旧值得一看:《江湖奇侠》、《何日君再来》、《无名英雄》、《大醉侠》、《香江花月夜》、《花田错》、《大军阀》、《表错七日情》、《缘分》、《倾城之恋》……(截止于1984年) 在上部分当中,最后要说的是香港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喜剧电影.邵氏旗下的许氏(指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电影公司出品的喜剧电影,是当时香港电影的票房保证.许氏电影关心市井(尤其是打工一族),其电影涉及到用水、房租、契约等等时下普通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许冠文自1973年在李翰祥电影《大军阀》中塑造的军人形象使它成功上位,此后他自己以每年平均一部影片的速度为香港影坛扔下了近十枚票房炸弹,其中有《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还有后来的《最佳拍挡系列》等等. 在露天电影进入内地普通百姓的时刻,许氏电影曾经是很受欢迎的,我也是在那时对香港喜剧电影有了最早的了解,想想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关于电影的内容已开始在我的记忆里渐渐模糊.许氏电影最令我难忘的是其中的插曲,譬如那首经典的“半斤八两”,歌词句句都敲入打工仔们的心坎,他们试问着自己是否“一生一世要为钱币做奴隶”.当然还有《天才与白痴》里面的“浪子心声”,歌曲在当时几乎成了所有有着浪子情结的男人的饮歌.歌曲之动听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男人的感慨此刻在歌声中化作缕缕轻烟,飘散在悠悠的风中. 在许氏电影称霸香港影坛的几年间,香港的娱乐事业是相当发达的,随着电视的普及化还有粤语歌曲的流行,香港人创造了真正属于本土的流行文化,此后香港市民渐渐摆脱了英国政府统治下的那种特定文化的束缚.影视方面的题材更加多元化,粤语歌曲更不像之前那般难登大雅之堂.七十年代末期,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一再的被翻拍成电影或是电视作品,以顾嘉辉、黄沾为代表的原创音乐大量出现在影视作品的片头片尾,以许冠杰、徐小凤为代表的实力歌星带动着香港唱片工业的发展. 同样是在进入80年代之前的两三年间,香港影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香港新浪潮时期电影”的经典作品.这批电影由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电影奇才拍摄而出,这些导演有的已经“下落不明”,有的至今依旧活跃在影坛,他们有许鞍华、徐克、方育平、严浩等等.关于香港“新浪潮时期”以及之后的电影留待下篇文章再作总结,以上文字当属自己对香港电影巡回怀念的前半部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广东粤曲 (音武门)
- [转]老友记之胡金铨 (音武门)
- 编剧须知[作者:罗志良] (音武门)
- 《一枪回响》 (音武门)
- 剧本《羊城6事》 (音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