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不拘形式,注重实效
菏泽民间观察(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神气质)
家访:不拘形式,注重实效 3 第一作者认领本论文邀请作者认领本论文 第一作者:周俊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 人大复印:《中小学学校管理》2005 年 12 期 原发期刊:《教书育人》2005 年第 09下 期 第 47-50 页 [案例] “电子家访”与“上门家访”孰优孰劣。 去年上半年,某市教育局下发了红头文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把家访活动重新推到教育工作的前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海闸北区123所学校联合举办“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号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学生家里实地考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几乎同时,上海、南京、广州、合肥等市的一些学校流行起“电子家访”来,老师向家长公布老师的电子邮箱或QQ号码,方便家长与老师在网上沟通。南京更是开通教育网络“一线通”,全力打造家校互动平台……据说,这种颇富现代特色的沟通方式很受年轻家长的欢迎,大有取代上门家访的趋势。那么,上门家访这一传统的方式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21世纪的家访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家访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特地约请了部分人员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某中学老师:现在,老师上门家访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 去年中考前,为了缓解学生压力,也为了联合家长共同给考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备考环境,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也算是对三年中学生活的总结。那一段真的很辛苦,下班后要跑三四家,在每家待上一小时左右,每天都半夜才回来。表面上,家长们都热情接待,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并不十分欢迎。周云蕾家刚刚装修过,父母都是很讲究的知识分子:木地板,进门要先换鞋;新沙发,扶手上罩着洁白的垫布……让我很不自在。刘晓蕾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看得出她父母对家庭教育很自信,认为女儿考高中是自己的事,学校只是竞争的场所。而且,我还看得出,主人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又特别强调个人隐私,业余时间不大喜欢被打扰——我觉得自己成了不速之客。这样的家访让人感觉很不好。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对家访也就望而却步了。 我还遇到过令人更尴尬的事:个别老师没有师德,收受家长礼物,搞得老师去家访都有了嫌疑,好像是变相收礼似的。从家长方面讲,送礼不好,不送礼又怕落于人后,两下里为难。其实,老师也怕家长误以为家访是上门索礼,被人看扁的感觉并不舒服。所以,现在老师对家访普遍感觉进退两难。我以为,上门家访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有什么急事需要联系,打个电话也能解决问题,再说还有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老师和家长一样可以当面交流。 ◆某小学老师:家访的目的是得到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老师、家长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把家访等同于告状。我到很多学生家里家访过,一半以上的家长第一句话就是:“孩子最近没给您添麻烦吧?”或者干脆说:“我的孩子调皮,犯了错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弄得我啼笑皆非。遇到这样的事多了,我就想:家长是不是不欢迎老师家访啊?学生对老师家访的态度也泾渭分明:成绩好的学生热情欢迎,期待老师到家中去表扬自己,好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则忧心忡忡,神情紧张,生怕老师到家里告状,甚至担心遭受皮肉之苦。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潘泽康是我班上的学生,平时调皮捣蛋,上课不专心听讲,挨的批评就多一些。有一回例行家访,我表扬了潘泽康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感谢家长的配合。潘泽康的父母专注地听着,一脸迷惑,摆出准备好等着听下文的架势。告辞时,潘泽康的父亲问:“没了?”我问什么没了。他问:“这孩子最近没惹祸?”我严肃地反问:“这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惹祸?”从他疑惑的眼神里,我看出了这样的潜台词:孩子没惹祸,您来干什么呢?后来我从潘泽康嘴里了解到,那天我走后,父母审他审到夜里10点多,问他是不是犯了很大的错,让老师都不便开口?最让我伤心的是,潘泽康可怜巴巴地对我说:“老师,以后您别去我家了,就是表扬我也别去。” ◆某中学老师:用网络、手机或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在我们这里根本行不通,因为学生家里没有这些现代化设备。上门家访,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被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没有家访,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受到很大影响。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家访。首要任务是保证生源,说服家长让孩子继续上学。其次是收缴学费,这让我和家长都很尴尬,好像我们是来“收租子”的。学生家里都很穷,孩子常常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因此,收学费是相当敏感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明显感到自己很受尊重,但不受欢迎,而我能做的,是尽量不当着学生的面收学费,贫困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特别强。第三项任务是给学生补课,不按时到校上课的学生太多了。 ◆学生家长朱女士:电子家访跟上门家访比,效果差远了。当面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更容易达成共识。老师来家访,家长首先感觉到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因为他们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要自己贴车费。就凭这一点,绝大部分家长对老师是充满感激的。这也是家庭、学校联系的温情纽带。教育方法的细节和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不是电话里能说清的,当面能谈得更充分,还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毕竟有些事情,尤其是女孩子青春期的情绪异常、生理变化……电话里更不好谈。因此,我赞成上门式家访。电话联系当然也欢迎,但那是应急方式。 ◆学生家长张先生:我的工作很忙,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即使回到家,也想一个人静一静,不想再被打扰。我儿子的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如果找上门,多半没什么好事。我感谢老师的敬业精神,同时也在内心祈祷:老师千万不要来我家!不是反感老师来做客,而是老师不来,说明我儿子这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情况”,我也就放心了。不是我不关心孩子,我经常主动与班主任电话沟通,打探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孩子的在家情况。时代进步了,传统的家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嘛,要是现在还使用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学生家长吴女士:我家是租赁的房子,在市场附近的偏僻小巷。如果老师来家访,会很不好找,就算找到了,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知老师会不会笑话我们?大人失了脸面也就算了,我怕家里的寒酸给孩子造成更深的自卑感。还好,老师还从来没有家访过。 [链接一] 南宁:市教育局出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 这份红头文件对教师家访活动做出了12条具体规定,其中包括:班主任每学年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三年内对全班学生普访一遍,对有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要常访、多访;任课老师每学年要对所教的15名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络,但不能随意采用电话通知,带字条或口信等形式,请家长到校或到自己家里反映学生的情况和指责学生或家长。 [链接二] 武汉:兴起网上家访热 湖北武汉市的一些中小学近期启动了“网上家访行动”计划,规定老师必须每人收看邮件,每周给每个家长发邮件,对家长的每一封邮件都要及时回复。此外,学校还针对青春期学生疑惑多、心理压力大等特点,要求老师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允许学生在网上隐藏身份与老师聊天,老师则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帮他们解决问题。 [链接三] 柳州:市二十六中家访制度 (1)一学年内班主任必须遍访学生家一次,一学期内至少家访一半以上学生(初一新生入学一学期必须遍访)。 (2)学生因病、事假或有突出成绩或发生问题,应及时家访。 (3)家访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学校领导密切配合。 (4)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谈话中心,考虑恰当的谈话内容,并做好家访记录。 (5)家访时,谈话的态度要诚恳、耐心,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 (6)家访时要注意其家庭环境、家长心情、学生在场与否,酌情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 (7)每班学生都应配备家校联系本,班主任每周五填写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周一查阅家长意见。 (8)班主任和家长应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及时通报双方情况,班主任应主动电话家访。 (9)班主任每月底前将当月家访次数上报政教处,以便考核。 〖思考题〗 1.你是如何看待南宁、柳州关于家访制度的相关规定的?为什么? 2.家访的真正功能是什么?上门家访与电子家访孰优孰劣?你如何看待上门家访的实际效果? 3.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家访的功能是什么?家访制度的制定及其实施应充分考虑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制约?应如何提高家访的质量,发挥家访的作用? [案例思考与分析] 家访,特别是上门家访,一直是中小学进行家校沟通的最重要渠道,是联系老师和家长的温情纽带,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然而,最近某教育杂志的调查统计显示:欢迎老师上门家访的家长占46.8%,不太欢迎的占41.5%,不受欢迎的占11.7%。赞同上门家访的教师占43.4%,不大赞同的占20.7%,反对的占35%。希望老师上门家访的学生占27.9%,反对的占72%(其中初中生占91%)。在1319份有效问卷中,赞同电子家访取代上门家访的占39.6%,赞同两者同时存在的占31.3%,反对电子家访的占29.1%。这些数据表明,上门家访这一传统的方式在今天明显遭遇尴尬,我们应重新打量和反思家访的实效性。 传统的家访方式——上门家访遭遇尴尬原因有很多,比如:城市中家长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不希望在休息时间被打扰;隐私权意识增强,不愿意被老师了解到家庭中负面的信息;农村家庭家长普遍外出打工,家里常唱“空城计”;家访功能异化,家访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提高学校满意率;家访目的错误,把家访变为告状,等等。笔者认为,上述众多原因并不意味着上门家访这一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已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它必然会被电子家访完全替代。和QQ、BBS、手机短信这些高科技信息交流手段相比,上门家访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家长更能够在随和、宽松的气氛中进行感情的交流,深入地讨论教育方法的细节、孩子的表现,获得巨大的信息;上门家访既体现了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尊重和关怀,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又可以使老师了解不同的家庭,增加人生阅历,锻炼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门家访具有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应如何家访?笔者认为,家访应拒绝形式,注重实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宜硬性对教师家访的次数和形式进行规定,更不宜以上门家访的次数来作为教师考核的条例,否则就会出现“走过场”式的家访。家访要因人因事制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面谈,像简单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沟通,如采用告家长书、家校联系手册、电话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也可采用电子邮件或BBS等方式。如浙江省临安锦城二中的潘志平校长就经常采取给家长写亲笔书信的方式来进行家校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电子家访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王蕊副处长认为,电子家访只是跟家长联络方式又增加的一种途径,不能取代登门的方式,尽管现在老师和家长联系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但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客、聊天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沟通。尤其是有些“特殊学生”,老师不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打开学生的“心结”,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实现交流和沟通。北京市宣武区教委仍要求各校班主任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每位同学的家庭。要求凡是一年级新生要求老师必须100%进行上门家访,另外要求班主任新接的班,也必须在学期内一定进行上门家访。 可以预计,上门家访将仍然是中小学家访的主要形式。为避免遭遇尴尬,提高家访实效,学校和教师要注意采用良好的家访策略;家访之前,应先就是否接受家访、愿接受何种形式家访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应先设计好问题,带着问题家访,明确谈话中心;注意谈话技巧,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不要告状;到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里时,坚持学生本人在场,实行家长、老师、学生“多边会谈”式家访,大家开诚布公,有喜绝不漏报,有忧诚恳指出,当场研究改进办法;精心选择家访时机,不在吃饭时间家访,不在学生刚犯错的时候上门家访。首先,家访前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其次,要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使学生和家长都能增强信心。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麦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最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有的家长出于感激之情,送些礼物给去家访的教师,对此要婉言谢绝,不要接受家长馈赠的任何礼物;家访时选择恰当的时间,切不可在饭时上门,并且不要在学生家中用餐。 家访,不仅仅是走进家庭,更重要的是走进心灵。 上一篇 充分发挥家访的教育作用 下一篇 家访与“校访”心理差异的分析 近期3位学者阅读过本论文 V 邓昊宇 hdidincy xd 点击打卡 回应区(0条) 请输入回应的内容,限1000个字 确定 回应 0 点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恳请烟台福山区林阳同志关注贵地教育系统一则丑闻 (麟州书生)
- 关于大学教师教学、科研虚拟仿真项目及实训平台 (zhizhizhi~)
- 期刊推荐《新教育时代》 (书山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