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德龄与慈禧-参评】从国主和家主的对立与统一看帝后关系
来自:jiutianfuxuan
(因为看了两场卡司,觉得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很值得探讨一下,所以有了此文,其实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剧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主要分析帝后关系,下篇主要谈谈两卡光绪表演的不同)
上篇:从国主和家主的对立与统一看帝后关系
中国古代“家国同治”的统一模式, 皇帝既为皇族之长, 又为国家之长。而慈禧太后掌权的特殊时期,皇帝虽然名义上为一国之君,应是国主;但身为家主的慈禧太后,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纲,使得“家主”与“国主”不再统一于皇权——“一国之主”的光绪帝与“一家之主”的慈禧太后在晚清风云变幻的格局中暗中进行着权力的角逐,母子关系也逐渐走向了破裂。

光绪本名爱新觉罗・载湉,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繯的大儿子,也是慈禧妹妹的庶出子。所以说,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当初慈禧正是看在这样的亲缘关系上,才选定载湉来继承自己的亲儿子同治帝的大统。可既然继承了大统,载湉可就跟醇亲王没有关系了,二人之间不再是父子,只能是君臣。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岂能断绝,光绪成年以后也知道醇亲王是其生父,许多时候都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这本身就犯了慈禧的忌讳,她十分担心醇亲王借着自己是皇帝生父的身份来与她争权,这样自己连家主的地位都要动摇,本来就刚刚赶走恭亲王,她可不想又给自己找来个对手。于是,她处处敲打奕繯,时时压制这位王爷,终于逼得这位亲王在壮年就去世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光绪后来和慈禧关系僵化的重要原因。
而戊戌变法之后,母子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慈禧把光绪囚禁于瀛台——原本是光绪为慈禧选中的终老之地,这不可不谓是一种报复。她是个精明强悍,老谋深算而善于恩威兼施的女人,作为皇室掌握实际权力的人,长期把握朝柄,有极高的控制欲,对政敌下手毫不手软,就算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也是一样。
两人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矛盾,是因为光绪亲政后名为“国主”却非“家主”;慈禧名为“家主”而非“国主”,“家主”和“国主”并不是统一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而是处在一个对立面。从血缘关系来说,光绪是慈禧最近的宗亲, 慈禧把他抱养至宫中养育成人, 光绪帝要从家庭伦理方面尽自己的义务,要报答慈禧的养育之恩;从政治关系来看, 慈禧太后不但把皇位传给了他, 而且安排了翁同龢、夏同善等当时的优秀人才做其老师, 同时自认为给光绪帝选好了其他大臣。也就是说, 在慈禧太后和许多人看来, 从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来看, 她已经尽到了自己该尽的责任,光绪也要对得起祖先,毫无保留地孝顺自己的“皇阿妈”, 听从慈禧太后的教诲,好好做皇帝。
然而,光绪身为一国之主,在危亡的时局中,决议变法实施新政以图国强。在维新派的助力下, 不仅将慈禧太后认为合适的礼部六堂官全部免掉, 而且最重要的是听信康有为煽动,图谋围园以阻止慈禧太后干政,严重地挑战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 终于激起了慈禧太后的盛怒。所以剧中慈禧才会诘问光绪:“你的心就是把我废了,好独揽大权”。而光绪对自己默许围园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曾道:“朕不自惜,死生听天,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
光绪身上最悲剧的地方就在于,越挣扎,越压抑,越无望。凭他的新政以及一班青年政客,无法解决“国主”和“家主”两立的根本矛盾。他的“忤逆”行为深深地激怒和伤害了慈禧太后,以至于她在新政实施短短百天之后就态度大转,甚至于要废黜光绪,最后把光绪囚禁于瀛台。
光绪对慈禧曾经有过孺慕之情吗?当然是有的,在剧中,慈禧回忆起光绪初入宫的样子,回忆起他们曾经有过的温情时光,神态是温暖的而放松的。但在权欲面前,尤其是在认为光绪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双重背叛的情况下,慈禧万万不可能接受光绪继续实施新政的想法。仔细想来, 慈禧有着“上对得起祖宗, 下对得起百姓”的伦理观,剧中慈禧说道:“谁也不想祖宗几百年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上”。但是处于如此窘境,她的诉求跟不上时代局势,也就更不会理解光绪的一片苦心了。况且,尽管祖宗和百姓都要对得起,然而“祖宗”为上,“百姓”为下, 这对于尚处于血缘政治时期的清廷来说应该是基本逻辑,对于慈禧这样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也是基本概念。
而光绪这样一个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君主,其中的挣扎和压抑可以想见。他清楚地知道,慈禧不可能再让他重新掌权,但是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改革变法之急切让他强撑病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尝试说服慈禧。而德龄的到来,慈禧的转变,使得光绪觉得:哪怕最后头破血流,总还是抱有一丝希望。 他还有一丝天真的幻想:只要把权力让渡,让慈禧主持改革,她就会支持继续推行新政。“既然您不愿意让我来做,就由您自己做。如今国家危如累卵,朝不保夕,还分什么你我?闹什么别扭?” 但是可惜的是,最后悲剧的结局是无解的。德龄固然能让慈禧改变一些对西洋事物的偏见,但骨子里慈禧仍然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掌权者,一个在封建王朝政治生态中浸淫多年的女人。她爱的是权势,而不是政治,更不是国家与人民。家主与国主对立的不可调和使得帝后关系也没有和缓之可能。
下篇:两卡光绪表演分析
一共刷了三场,911首场,913午场和913晚场
首演repo指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2315739/
下面主要是两卡的表演方式的对比分析:
在德龄容龄姐妹刚出场时,小郑老师表演的节奏我认为是需要调整的。和濮存昕老师自然流畅的节奏相比,有点操之过急了。濮老师的语气更像母子之间自然的谈话,对于宫里新来的德龄姐妹有欣赏,也有着不动声色的回护。而小郑的光绪更像是一个英雄救美的英雄,不是在长期打压虐待之下忍辱负重的帝王。首场演出中,这一段的节奏其实是有点过快的,对手戏演员之间的互动来往还没有磨合得很好。“既没有得罪公使夫人,又保全了我们的尊严”这句话的处理总觉得语气上稍显激动了一点。慈禧对德龄其实并没有太多怪罪之意,反而有种新鲜感,对于这样一个识大体有胆识的姑娘是有慈爱之意的。因此光绪刚一登场,就进行如此铿锵有力的陈词,会有一种微妙的违和感,这样急切的维护也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毕竟慈禧心里也不愿意总被自己的儿子认为是一个蛮不讲理的老太婆。这里如果语气稍微和缓一点,改成淡淡的回护,可能台词节奏上会更自然舒服。
而后是光绪绕柱徘徊。濮卡会更加外放和松弛,动作细节更多,比如两手抱头表示痛苦,踱步的范围更大,脸上的微表情变化更多,而龙版光绪则是单手扶额,虽然没有过多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但是彷徨、焦虑、痛苦的情绪都十分到位地传达了出来。
接着谈谈光绪和皇后的对手戏。小郑老师在这一段的表演中是让我有惊喜的。对皇后的厌恶和控诉,没有用歇斯底里怒吼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相对克制的方式来展现那种相看两生厌的压抑氛围。“你见过庙里的泥菩萨没有?一声不响,二目无光,那就是你和我!”眼里的盈盈泪光,压抑、哀痛和无奈的情绪几乎要把我整个人钉穿了。对于皇后,他恨其麻木,像个木偶一样,没有血肉;他怒其迂腐无知,只知道祖宗、家业,从未去看看新世界的样子;他哀其不幸,因为他俩是被绑在一起成婚的,没有爱的自由,挣不开也逃不脱。而濮版光绪,所展现出的悲怆感没有那么强烈,更多的是一种有知者对于无知者的鄙视、嘲笑和嫌弃,“我再不和你说话”有种“和你讲不通道理”的嘲讽,同时也有种孩子气式的赌气,年龄感一下就减少了,也是一种独特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在光绪和慈禧对峙那段,私以为两卡表演,小郑老师的所展现的光绪更符合我心目中光绪的样子。从一些曾经远远瞥见过光绪的西方人的记载中, 或者从那些伺候过他的太监口中, 我们仿佛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印象:他似乎陷入深度忧郁状态,整天精神恍惚,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然而,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下来的光绪最后的阅读书目,多少告诉我们光绪死前的精神状态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以及他仍然有着尚未泯灭的政治抱负。这件档案记载了光绪帝在大约三个月时间内提出要看的书目,总共超过50种,而这时离光绪帝去世仅隔半年。

因此,光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仍然是“不认命”的。他近乎天真地相信,只要慈禧支持新政变法,就能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国,就能实现中兴。哪怕再怎么被慈禧羞辱、打压,他也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从眼神的躲避,到步伐的倒退,再到呈上奏折时决然的一跪,小郑老师立体地展示了一个空有壮志、抱负难展的年轻帝王形象。肉体可折辱,但风骨不能折。微微佝偻的脊背、难以平息的剧烈喘息,都暗示着这位帝王的身体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而病弱的身躯也为他天真的理想主义政治抱负平添一份悲剧色彩。

被摔奏折之后,他没有马上把奏折捡起,而是再一次绕着那根蟠龙柱龃龉徘徊。这一次,绕柱徘徊,简直是像把他整个人的筋骨都抽去了,是一步拖着一步走的。背整个佝偻着,人一下就垮掉的感觉,生无可恋,哀恸难当,尤其是当他望着天空,眼里盛满泪水的时候,我整个人被振在原地,无法动弹,呼吸仿佛都被他摄去。
而濮老师的光绪,则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疲惫之感,属于青年人的倔强仿佛少了一点。他的光绪缺了一点为君的使命感,感觉更像是迫于祖宗家业不得不做出的尝试,因为他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他并不是真的相信有那个“希望”和曙光存在,有一种已经认命的自暴自弃式的无奈。所以干脆像个孩子一样撒娇耍赖皮,一屁股坐在地上委屈得很,更多的是一种荒唐滑稽之感,光绪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悲剧色彩就被冲淡了。
最后一场戏,光绪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是充当背景板,爆发的点就在于为德龄辩护,发出“如果皇阿妈一定要治罪,儿皇只有用御玺相抵!”龙版光绪对于德龄在寿辰上呈奏折很显然是不知情的,所以对于德龄的行为是震惊且触动的。当他扑通一声跪下,用带着哭腔的语气说出“儿皇只有用御玺相抵!”掷地有声,令人动容,这是豁出所有抛下一切的决然,像是笼中的困兽已然鲜血淋漓,却攒着最后的力气拼死相搏。最后慈禧得知荣禄已逝,光绪立刻起身想要去搀扶,可见他心中对慈禧还是有着不能割舍的亲情。他痛恨慈禧对他亲人爱人的伤害,不满慈禧对他新政的打压,无奈慈禧对他的囚禁控制,但他心里仍残存着一丝对幼年时期母子二人间温情的留恋。他也恨自己,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的软弱,恨自己的无可奈何。所以他是矛盾的,越矛盾,就越悲剧。
而濮版光绪对德龄的上奏是有心理预期的,所以对德龄更多的是担忧和不忍。最后那一跪则通过咳嗽、虚弱的气声等方式来表现一位身体已走向枯竭的帝王,表演方式更加外放,也更加直观。得知荣禄去世后,更像是大厦将倾的无奈和心死,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
“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是对光绪一身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光绪在经历绝望之后发出的泣血之语。也许在某个残阳之日,看着太液池上的飞鸟,迎着凄凄冷风,光绪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感谢小郑老师,让这样一个光绪,走进了剧场,也走进了我的心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Per aspera ad astra——郑云龙专组闲聊楼(水塔) (龙葛格的硬币)
- 产出|猫猫手专楼——吸猫怎么能少了猫jiojio (Nineteenth)
- 资料|音乐剧经典剧目资源合集(更新部分百度yun~持续更新欢... (脸红全因风太烫)
- 【龙票】南昌将进酒、青岛魔幻时刻、北京榆树下的欲望 (shushu)
- 剧评|郑云龙原创音乐剧《将进酒》repo收集楼 (皮皮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