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学人:中国科幻文学的寂寞生存
三丰SF(三丰SF)
小众的世界,大众的温存 ——中国科幻文学的寂寞生存 文/金秋 小海 《科幻世界》编辑倒阁事件发生后,一封直指社长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开来,并得到了大部分科幻迷的呼应,这份公开信的影响力也超出了科幻领域,一时间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科幻作为一个小众的文学圈子,又被人们所发现。这样一群富于幻想能力和探索气质的作家和读者,他们潜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组成了中国的科幻势力,代表着中国的想象力水平,虽然他们低调而这些必将改变世界。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岩就是这样的一个潜伏者,一个坚定的科幻迷。他创作科幻小说,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幻研究者。他不仅鉴证了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肩负着为中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任务。他的研究生中,就有着飞氘这样一位小有名气的新生代科幻作家。 “科幻本身包含一种认知的吸引力。”吴岩坦言,在他的小学阶段,科幻因为文革的缘故不被认可,他第一次与科幻的接触竟有点偶然和破费周折。他和几个同学打破图书馆的窗户进去偷书看,一本苏联的科幻书深深吸引了他,书中描绘的光芒的未来和美好的希望,仿佛那个迷惘年代微弱的前路星火。年少的他就这样被科幻吸引。天赋加上勤奋,初中时候吴岩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评论性的文章,1979年,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文学在中国 谈到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吴岩感叹,“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幻的生存环境”。“近三十年来看,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复兴,科幻文学创作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政治的推动和人们对新事物的热情,从1976到1984年,迎来了科幻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但好景不长,由于一些作者‘热情过头’,一些作品被政府认为带有反社会主义内容,文章中的有些不够精准的科学知识也被认为是“宣扬反科学”。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风头正劲的科幻创作被打压了。直到90、91年,科幻文学才重振旗鼓,之后随着《科幻世界》主办了三次国际会议,出版了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科幻小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像刘慈欣、星河、王晋康等,又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科幻世界》现在有自己的思路,并不能覆盖所有科幻文学的层面,但它一直在背后推动着科幻文学的发展”,吴岩说。《科幻世界》是几代科幻迷的“圣经”, 如今,这样一本老牌杂志面临灵魂被抽空的遭遇,编辑部发表的公开信得到了科幻迷的广泛呼应,最终导致杂志社社长被停职。是一代科幻人的坚持和执拗促成了这起在中国期刊业绝无仅有的“民间力量”的成功倒阁。吴岩也对《科幻世界》的未来持观望态度,它值得期待但也有隐忧。 大学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的在校学生仍是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据吴岩介绍,目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中,大部分是从大学阶段就开始科幻创作,潘海天、马伯镛等人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写作。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有很多现在仍然是在校学生,如夏笳、飞氘等人。 “因为新中国科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校园。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幻很多是大学生在写,大学是科幻作家的摇篮,读者也聚集在大学校园,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所以振兴科幻应该下大力气在大学里。”这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产生,有力地解决了国内科幻创作的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吴岩对校园作家振兴科幻的未来也寄予了很大希望。 但国内科幻创作的幼稚化局面也不能无视,“(校园年轻科幻作家)他们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时还是以校园的眼光来看待,就算内容不是写的校园,也可以看出是个校园作家。因为校园生活过于单调,而外面的世界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走向生活。怎样从一个校园作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作家是校园作家们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3年开始设立科幻文学专业,现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开设“科幻文学理论”“中西科幻比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读”三门课程。“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比较《关于时间旅行的若干问题》和《夏日的时光机》两部电影,分析美国和日本在时空观念和精神诉求上的差异”,吴岩的科幻文学的课堂不仅教给学生如何分析科幻作品的结构和构思,更偏重锻炼他们运用理论进行研究的能力,启发他们对“科技”“社会”“永恒”这些母题的思考。 从16岁开始科幻文学创作的吴岩对“科幻文学”有一套自己的定义:科学时代边缘人的呐喊。创作主体多为女性、“大男孩”、边缘底层、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群体的这个学科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也在“边缘地带”徘徊,“原创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中国学生阅读国外论文原著的能力欠缺都制约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后记:科幻迷被认为是一个小圈子,西方科幻文化研究者认为,科幻其实是一种“Cult文化”。Cult一词含有崇拜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幻世界》公开信发出后,读者对它的品牌的认同度和保护它的决心与信心都非常高。科幻吸引的是一群特质非常明确的人物,热爱科学,痴迷于沉思和幻想,关注人类的未来。他本身宣扬的价值和理念并不小众,如果能把科幻的元素广泛地渗入当代生活,渗入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广播剧、城市建设、商品包装设计和可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科幻就会变成一种大众文化。中国科幻受众面狭小更多的还是基于中国科幻水平和市场建设的落后。但科幻迷们还是怀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国科幻的发展,科幻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影响会越来越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韩松小说创作年表:1982-2020 (明亮的天空)
- 《科幻世界·画刊》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科幻世界》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