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德龄与慈禧-参评】上海0920午、0922午晚
郑绒绒
大家写的剧评都写得太好了,我除了赞同,感觉已经没有更多要说的了,并且我对历史实在不够了解,也不敢妄加议论,因此本来不准备写repo,只想跟朋友在聊天中留下这次观剧的想法就算了。但运气似乎不希望我偷懒,让我踩中了15w楼,所以还是把这些本来只会存在于聊天页面的心情记录下来,但是脑子实在有点放空,也只有零碎时间和三更半夜能写一点,肯定写得不全面不到位,就想到什么写什么吧。
其实第一场看完我对这部剧的感觉比较一般,主要是之前看光绪节选的时候顺便一目二十行飞速浏览过一遍剧本,又因为对龙龙的表现实在好奇,忍不住看了一些剧评,所以故事和人物在我心里已经有大概的样子和框架了,对演员的演绎方式也有所想象。结果看完就觉得有些地方不是我预想中的样子(对不起),而且我之前从不看清宫剧后宫戏等等,还珠格格都没看过,记忆里唯一看过的晚清相关作品就是《北京法源寺》,所以这部剧其实几乎不是我的取向;并且旁边的人一直在出声地笑但我又不觉得有好笑的地方,加上头疼耳鸣实在有点烦躁,也没能完全沉浸进去。但之后两场看完还是觉得是挺好看的,不同卡司的演绎也很有意思,这里主要写22午晚场。
午场晚场两套卡差别挺大,最主要差别在于慈禧,主调定了,其他角色都跟着她,能配备上就好。
江珊老师的慈禧是真阴晴不定又气定神闲,即便她拉着你的手说着些体己话,也根本摸不透她心里想的是什么。江老师的眼睛也是很有戏的,慈禧一出场几乎是都耷拉着眼皮,有人在边上惹了她不快,就抬起一半眼睛瞥一眼,好像恹恹的谁也不值当她正眼瞧瞧。而当德龄为她念报时,她又睁大了眼,充满了好奇。她的心很硬,拉着光绪回忆往事就像正好兴致上来了,从始至终都压在皇帝之上,我不觉得她有任何心软的可能,22晚场斥退光绪真的非常凶狠......江老师最触动我的是倒数第二场戏,荣禄死讯传来后,我望远镜在荣禄和光绪身上转了一周再回到慈禧时,发现她居然在短短几瞬后整个人都灰败了。最后她说要祭奠荣禄时,微微梗着脖子抬了头,嘴唇颤抖但勾出了点笑,她在此刻绝望而又任性,她和荣禄说过“可我说了算呀”,在有些事上,她确实是说得算。
卢燕老师的慈禧很有意思,有人说是不怒自威,确实,一露面一张口就是一位年老的上位者,自带强大的威慑力。但越看越觉得这位慈禧心中残存了很多温情,也或许是年龄给她带来了温情。德龄在她面前也更像一位可爱调皮的小孙女,就像给落后于时代的老奶奶展现一点新鲜事物逗她开心。在唱歌前,德龄纠正慈禧的“番使”,告诉她是“friends”,江卡是就说了一遍,而卢卡是德龄说过一遍后,又凑得更近重复了一遍,显得两个人更加亲昵。哪怕之前听说了卢老师在会见荣禄时能演出一种少女的娇羞感,亲眼所见也十分惊讶。没有江老师那么有女人味儿,带了点小女儿情态,接过奏折再往荣禄怀里一摔,太妙了,这一幕结束全场真是不由自主地响起掌声。卢老师确实存在一定的口误和改词,但不注意题词板的话其实并没有那么不自然,而且那个题词板真的很吸引注意,我一直忍不住看,一边扭头看一边气自己怎么又忍不住看了,所以能不能等到德龄说外语的时候再开呢......最明显的一处忘词是最后想不起几位官员名字,但是卢老师颤巍巍地说“还有......还有......”,就像快要断气之人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做嘱托,是十分令人动容的。
两位皇后差别也不小,午场吴杰老师是端,晚场王皓老师是柔。王老师说话的腔调好有特色,跟念着戏似的千回百转,特别好听(BTV独家对话采访里有一个小片段)。首先要道歉的是,帝后对手戏我望远镜转来转去总忍不住focus小郑,所以这一段中皇后的表演很多都错过了,只能语气来推测她的情感。吴老师使用哭腔来演这一段戏,一下让我怀疑之前对她的判断。本来觉得她是一位更为心冷的皇后,长年的深宫生活磨去了她内心的感情,怎么到这儿一听,跟个八点档电视剧的怨妇似的(对不起)。王老师的皇后感觉更多是情真意切的委屈,她也是个可怜人,而且她虽然说话听着柔,但心里要是硬下来是更狠的,她以后大概也会是一位江卡慈禧那样的太后。
说到郑云龙和光绪。唉我真的不太想写,我这次不想写repo的最大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写不好,没头没脑的话乱说一堆反而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我最近一次从教科书以外的地方认识光绪,还是在《北京法源寺》。相比其他角色,那里面的光绪算不上多吸引人,但我第一次为这部剧流泪却是因为他。光绪接见谭嗣同等人并加封官职,一句“跪安吧”之后却又说“等等”,转回身伸出一只手想与他们相握,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眼泪就流下来了。法源寺里前期的光绪看上去多少有点儿乐呵,他正值好年华,戊戌变法在他手中进行着,心中救国的抱负正要开启,他是多么地恳切,寄托了多大的希望,追求着他的“新”。而略去变法失败、囚禁瀛台等许多年看不见的痛苦经历后,出现的是这个马上要死去的光绪。不用说他这些年具体是怎么过的,单看他身上呈现出的样子就知道了。但一个人身上光有悲剧还不足以动人,在悲剧之中要存在冲突,存在无可奈何,存在反抗和幻想最终都破灭的过程。光绪帝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身上还存在着抗争的劲儿,这就是使他更加悲哀的地方了。作为一个后人,我知道他马上要死亡注定会失败,看着他的冲劲和不断挣扎的力气就觉得难受。小郑老师对他说“不要那么悲观,那么痛苦”,太会说了,这话我哪怕只是打下来都忍不住泪流。一个悲观的、痛苦的人,将死之际却依然在反抗,这是他的无畏和血性。我好心疼他,但很可能是将他看作了一个普通人来怜惜,他到底是一个皇帝,所以我其实不是很好意思说这话。我之前对光绪帝已经有了大致的想象,小郑老师的演绎可以说没有让我失望。“泥菩萨”的呆滞无神、“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绝望失心、“儿臣愿以玉玺相抵”的孤注一掷,这几句的表现实在太好了。
他在台词上的进步真的不小。使用的音色稳定厚实了很多,各种气声、重音、音量等等的控制相较告白真的进步了很多,明显更会控制自己也更会使用声带了。告白时我说他有些字发音随着动作变得太用力了,也或许是发声方法不对,声音扯了嗓子显得有些破。但再这部剧里,他几个需要高声用点破音的地方,都明显是自己控制住的,情感到了自己也能把控得住,游刃有余了很多,就很厉害啊。“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和“我死而无憾了”这两句,说得真的太好了,一生的无奈绝望和希冀都在这里面了,那段戏我每次看都哭得很难受。
针对不同卡司给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我觉得他是搭得住戏的。午场皇后实在怨气重,哭哭啼啼,两个人仿佛不在一个频道上,光绪一开始是有点压着烦躁的气,讲了讲觉得实在没什么好争,两个人鸡同鸭讲。在几句词上的语气,特别是句尾会更重,显得自己也有一点脾气在,讲这些是为了“我也坦然”。晚场皇后也是个可怜人,两个可怜人,光绪其实是有点诉衷肠的意味在,语气更为哀切,是为了“把话说开”,几个词尾会控制得轻一点,很有几分失了魂的意思。晚场的这段词说得实在太好,“我所有的意愿都是别人事先拟订好的”开始的一整段,居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悲哀的气场,压在我胸口喘不过气。
更明显的是与慈禧的对手戏上。卢老师的慈禧讲起过去的时候仿佛真的是因为老了,想起往事了,老人家都爱念叨孩子小时候的样子,更多是“我说的是我的心”,光绪甚至有几分动容了,即便说“让他们写进起居注吧”,一开始态度也没有那么强硬。并且卢老师大多是坐着的,光绪倚在她身边,酝酿了半天再拉着手说起小时候的黄昏,真有点母慈子孝的味道。也许他是想打感情牌的,语气也没有那么硬,情深意切,只可惜刚营造出了点温情的假象,立马就被打回现实。亲情的假面扯下了,但亲情的桎梏还在,一边是完不成的变法维新,一边是对不起的养育之恩,光绪瘫坐在地。由于走位的原因,光绪处在偏台中的位置,龙柱从他身后缓缓落下,从望远镜里看去居然有几分玄幻之感。
而江老师的慈禧则像是得意自己养大了一个皇帝,自己劳苦功高,“我要让你知道,你是我一手抱大的”。光绪也并没有那么吃她那一套,语气要强硬得多,咬字也更多落在实处,反驳说“我没忘”的时候还有点着急,生怕说慢了慈禧就立马翻脸。慈禧要以情制人,光绪便也试图让她念及情分,两人在台上有多次转身的走位,充分体现出交锋中两个人上下风的变化。光绪十分急切,但慈禧最终是气了,懒得跟他扯这些没用的了。慈禧气势一起来,光绪如梦初醒,又回到那个无权无势无用的皇帝,只是心里的劲让他硬撑着,等到慈禧走了,他才彻底瘫软颓唐。两个慈禧在这里都很好,只是对光绪残忍得不一样罢了。
众所周知小郑同学正经讲起话来重音非常多,顿感非常强,一句话如果换成乐谱,不知道要被他标上几个“>”(对不起)。他在剧里还是偶尔会冒出这样的语言习惯,一个可爱的小问题,而且估计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有点状态有点紧绷,所以需要更大的控制力。慢慢来慢慢练,如果明年还能见到龙湉的话。
黄慧慈老师把德龄年纪的度把握得很好。从返场视频里都能看出这位德龄的灵动,一举一动都十分可爱。之前也看过几个少女角色,发现这类角色很容易被演得做作,强装少女感,同时,如果音色不对,也很让人出戏。黄老师做得还是很好,她演绎的少女在活泼开朗的同时又不失大方得体,撅嘴瞪眼等小表情很多,但不像她妹妹似的让人觉得刻意和夸张。她的声音应该也是有设计过的,发出的声音没有一般话剧演员那么用力那么实,平时讲话的声音也不像她用英法意三种语言向慈禧问好时的声音,大概就像唱歌用没用共鸣?比起其他女性角色,她的声音中多了一点飘的感觉,显得年轻又不拘束,这也是体现了她的“不一样”。但我第一次看时,实在难以接受她的港普。我本身是南方人,本来对口音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这个口音导致黄老师在台词末尾的处理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自然,声调基本是平的或是上扬的,就像句子没有结尾一样,问句也不似平时听惯的语气弧度,有非常奇异的违和感。这其中也有台词的原因,但其他演员会自行在句末加上一些啊呀呢之类的语气词,让句子结尾落得实。同样是存在口音的剧目,我会更偏向《宝岛一村》中的台湾腔,好像台湾腔讲话的结尾都比较结实,所以不会让我觉得怪异。于是我第一场大部分时间都在纠结别扭,不过第二场有心理准备也听惯了就觉得没事了。
李莲英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剧中的李莲英有点年轻,其实不是很符合我对李莲英的想象(只能说是想象,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个人)。午场高阳老师相比晚场王雅迪老师有些太过正经了,还是那个度的问题,一个在后宫混了几十年,见过干过多少事儿的大太监,殷勤谄媚机灵阴阳怪气心狠手辣两面三刀,该做到几分才是正好,才能体现出角色,这一点上我觉得王老师做得更好。相比之下高老师的李莲英更像一个大户人家的管家,但因为这套卡司里,他最大的主子慈禧太后身上多了点儿老人家的感情,所以适配度其实也还好。大总管一大高光时刻就是最后一声“殡天”,这一嗓子还是王老师喊得好,喊得动容,喊出了生命终结、故事结束的气势,相比之下高老师喊得差了点儿劲。李莲英有很多十分生动的瞬间,两卡也有一些安排上的差别。
这部剧的演员都很优秀,连宫女太监都各有各的戏。饰演裕庚的王世文老师一开口我就觉得好熟悉,后来对照了卡司表,果然之前看过他演的日出和雷雨。声音和说话方式非常有辨识度,他的台词我非常非常喜欢,对自己声带的掌控力好厉害,我平时说话都不一定能像他念台词那般灵活自然。容龄和长寿是两个让我感到有点独特的角色,容龄在行为举止神态上的表现方式跟别人不是一个路子的,怎么说呢,确实很西洋吧,动作表情都夸张活泼,非常明显地在表演,让我一直出戏到前一阵子刚看过的鲍西娅。而长寿是在台词上很不一样,声音尖锐,抑扬顿挫大呼小叫,实在有点闹腾,并且几场下来,语气和语调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角色设定如此,让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音效上,通过不同位置的音响来达到宫门内层层传话的感觉,这个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宣裕庚夫人和女儿觐见时传了一声,宣荣禄等人时传了三声,最后慈禧弥留之际宣德龄时传了五声,并且那个场景布的灯非常深,整一个深宫后院千重门的景象就铺开了。
这部剧的(所谓的)格局本来就不用那么大,“以家事写国事”,要写的是这牵连着国事的一大家子。德龄不能说是来影响晚清的,她也影响不了晚清,她来得太晚了,当然她即便来得早也不一定有用。她的到来影响最大的只是慈禧和光绪,给他们最后的一点时光带来一丝轻松,让载湉在“不开心的时候”,能“学学英文,跳跳华尔兹”,仅此而已。慈禧不喜欢被人赶着做事,她需要一个借口,一个台阶,一个契机,而德龄也许就是她想要的。德龄在剧里像针线,穿行在各种片段之间,将许多人事物串联到一起,再呈现到我们面前。她在故事里像一根针,那些腐朽的东西像是快要破损的布,她戳上几个窟窿,漏进些许外面的光,但这点光是不足以照亮什么的。整个舞台最明亮的时候是在最后,德龄身后升起了四面而来的白光,又化为曙色般的夺目金黄。这光能亮起来,是因为慈禧死了,清朝要完了,挡在外面的布要塌了,光才要透进来了。德龄能见着光,是因为她死得晚,我们能见着光,是因为生得迟。德龄并不是一个会让我对她很有感情的人物,对我来说她是幸运的,她就是来过一场又走了,不用担负什么,甚至在最后光芒亮起时,她是可以笑的。比起其他人,比起小皇帝,轻松自在。
正巧22午场是我今年看的第30场剧(我知道很少但是身处文化荒漠地区尽力了😭),形形色色的表演看了不少,小郑老师真的是我最喜欢也觉得最了不起的那一类演员。有些演员的表演是模式化的,台词、人设、动作,一招一式做了便是,也许几场演出下来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有些演员能将自己和角色进行融合,让角色拥有自己一部分特质,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通之处,但又不至于将角色和本人混淆。演员和角色两方不可能完全笼罩对方,但能够达到一个合适的容纳彼此的度,其实就很好了。也许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偏爱,不能完全放心地沉浸在戏和角色里,但其实这是自己的问题,该反思改变的是我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Per aspera ad astra——郑云龙专组闲聊楼(水塔) (龙葛格的硬币)
- 产出|猫猫手专楼——吸猫怎么能少了猫jiojio (Nineteenth)
- 资料|音乐剧经典剧目资源合集(更新部分百度yun~持续更新欢... (脸红全因风太烫)
- 【龙票】南昌将进酒、青岛魔幻时刻、北京榆树下的欲望 (shushu)
- 剧评|郑云龙原创音乐剧《将进酒》repo收集楼 (皮皮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