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魔山
乌衣罗德
《魔山》的故事情节毫不曲折,没有一点可以称之为戏剧性的因素,对于一千页这么巨大的篇幅来说,其情节几乎是过于贫乏。它的精彩之处全在于书中那些议题纷繁驳杂的思考和对话,而对于普通读者如我者来说,这一部分实在又过于险峻了,仿佛作为《魔山》故事背景的阿尔卑斯诸峰,风光无限,然而空气稀薄、冷冽,难于攀登。 对我而言,《魔山》的挑战在于纳夫塔这个耶稣会士登场之后,纳夫塔和共济会员赛特母布里尼之间的斗口争辩是这部小说最引人深思同时也是最让人痛苦的部分。托马斯曼将二者的思想逻辑推演的很细致深入。若要跟随始终少不得我全神贯注、抖擞精神,但托马斯曼铺叙其言时那种嘲讽贬抑的口吻,又会时时消解你试图探究其详的种种努力,让你有不值得为此劳神费思之感。纳夫塔和赛特母布里尼相互体无完肤的揭露,一方面将二人所代表的“欧洲精神”的根源和其细部枝节都一一具陈,另一方面过于刻薄的评析则使得这种文化之辩类同于卖弄辞藻的闹剧,虽是花样繁多,实则不可足观。 《魔山》的世界是一个被时间完全封闭了的沉寂世界,气息陈腐像一个方外的遗迹,然而这个过气世界不甘没落,依旧喋喋不休地(通过纳夫塔和赛特母布里尼之口)强调它的现实意义,言过其词地夸耀它对现实世界的控制力量,它于是变得荒诞、怪异,不合时宜的企图让它危险而面目可怖,它是过时的、病态的,但尤在挣扎垂亡中,此即评论家所谓的:魔山书写了一个阶级、一个时代的没落?! 就小说本身,《魔山》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托马斯曼的前辈们,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以及凯勒的《绿衣亨利》,《魔山》貌似一部教育小说,它写的是低地青年汉斯.卡斯托普的心智成熟史。如果说喋喋不休的纳夫塔和赛特母布里尼代表了一个过气的欧洲,则他们争相捕猎的悉心听讲的汉斯,则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欧洲的现状――患病的,但一直试图从死水一潭的窒息氛围中挣脱,以期重新获得健康。纳夫塔和赛特母布里尼的思想尽管陈腐过时,但其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思索和学习,可以继承的东西,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欧洲的文化传统。不论汉斯耐不耐烦,情不情愿,这都是他这一代新人必须要背负的。 毫无疑问,托马斯曼在汉斯身上寄予了同情,但在小说的结尾,他依旧让汉斯死亡,对欧洲的前途,他阐明了一个不乐观的态度。 《魔山》是一部让人难懂的小说,它基调阴暗、病态,让人读之消沉。而且它的结构也宏大到了让人憔悴、难以把握的地步。但其中某些章节的描写,尤其是关于阿尔卑斯雪山之景的描写却非常奇幻动人,比如第六章的《雪》。另外关于人物意识的叙述也极为深刻,确实是如某人(米兰.昆德拉?)所说:托马斯曼带领我们探究了集体无意识的深底。 单对我来说,《魔山》太厚了,符合“一部大书,一个灾难”的论断。而且托马斯曼的笔调过于疏离冷静,那种略带嘲讽的、刻意拉开距离的写法依旧让人与小说有一种间隔:你始终得站在几里之外冷眼旁观,以至终于对一贯单调的情节倦怠生厌。这是一部难以追随的书,不过既读之,则简述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学与各种艺术交流群,只欢迎资深爱好者 (艺美艺赏)
- 钱鸿嘉和杨武能谁翻译的《魔山》更好一些? (威🌟骚🌟毛)
- 文学微信群,静待诸位 (李綦周)
- 托马斯.曼: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看一看 (T.Levin)
- 什么时候可以翻译《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 (LooL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