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乡信使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2007-04-12 20:35:0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2 20:37:09

    【阿卡迪亚荣誉军团乌有乡驻军第二十二师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的哲学书简】

    【书简】1:雅典

    尊敬的伯爵小姐阁下:

    我已到希腊,若非亲见,你决难想到这里的景致是如何的美,森蓝或墨绿的海面在天光云影中一展如镜,爱琴峡里的粼粼微波在正午骄阳的辉耀下有如夏夜中的万户灯火。伯罗奔尼撒的峻岭峰峦在橄榄枝叶的掩映间偶露一角峥嵘。萦绕其上的除了丝丝云絮,只有牧人的短笛声声。大自然的静寂浸润着此间万物,站在山巅上眺望大海,你甚至可以听见时间蹑踪潜行的跫音。打水的妇人头顶瓦罐,向我这个外乡人微笑致意,一如阳光一样明媚!当地人无论长幼,都仿佛童心未泯,他们三三两两的聚首小酌,酣醉之后,就当街歌之舞之。相形之下,我这个方过弱冠的儿郎,倒显暮气横秋,垂垂老矣。 我朝靓了德尔非神庙:真是宏伟!成列高耸的科林多立柱支起诺大的三角墙楣,虽全是沉重的花岗岩雕琢堆垒而成,整体却显得轻灵飞动,不用说,这又体现了希腊人创造性的某一面。庙中曾有神喻说:贤哲苏格拉底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诗人欧里庇德斯次之。谁当第三?神明未再垂示。——我很为索福克勒斯不平,《俄狄浦斯王》的著者岂有逊于《美狄亚》著者的?这且不表,却说苏格拉底知晓神喻以后,却疑窦暗生,原来此公倒也谦逊,他遍访希腊诸贤,以求证神喻的真伪。如你所知,诸贤在他一番究根刨底,刁钻诘难之后,或词尽技穷或不耐其烦,无不认栽。苏格拉底于是被美名为“牛虻”。 此事说来尽可付之一笑,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整日价口辩不辍,终日不休;夜里则洗耳恭听乃妇的河东狮吼,按说如此惧内之人,断难有作为可言;不过人不可貌相:苏格拉底周游各邦,针砭游说,望风披靡,结果诸贤纷纷落马,其学说种种,原来都是欺世之谈,空中楼阁。经苏格拉底一扫,从此云开雾散,倒露出西方哲学的地基来了。因此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实是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苏格拉底其人其事,多为其徒柏拉图所传,真伪多有待考(另一弟子色诺芬的有关乃师的传略与柏拉图的出入就很大)。 说句实话,我眼中从来只有柏拉图,至于哲学史中的苏格拉底,我一向是把他看成柏拉图笔下的小说人物的。 明天我将去孟菲斯,那黄沙漫天之地。征途迢遥,乡愁幽然。要说旅途感受,不过是一抹“故乡的云”。再会吧,让我们到孟菲斯再叙。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雅典

    【注】:乌有乡信使这个题目抄袭威廉.莫里斯的空想小说《乌有乡消息》。乌有乡其实就是乌托邦,最初的出处是庄周,乌有之乡,就是不存在的地方,呵呵,子虚乌有、子虚乌有,典故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说楚国的使者子虚出使齐国,与乌有先生,亡是公坐谈园林之美,(子虚、乌有、亡是,都是没有这个人,不存在的意思)子虚在坐上吹嘘楚国的云梦泽之美,夸夸其谈了一番,乌有先生表示不屑,说齐国的苑囿之大,八九个云梦泽也放的下。亡是公听了两个人的争执,表示两者都没见过世面,说楚的云梦泽、齐的苑囿,怎么可能比的上汉天子的上林苑呢?于是洋洋万言,把上林的幅员和景致都铺张了一番,于是子虚乌有两人皆服。呵呵,司马相如这个人是很有意思的,有幽默感,会说好话,琴也能来一下,作文能来一下,所以能拐跑了美人卓文君。汉武帝看了这两篇赋也龙颜大悦。

    阿卡迪亚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类似桃花源的地方。法国古典画家普桑就画过一副名画叫《阿卡迪亚的牧人》,当然阿卡迪亚在此也可以视作ACADEMIA的音译名,学园的意思。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3 08:24:53

    【书简】2:苏格拉底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

    我追踪当年柏拉图的行迹越洋过海。暮霭四合时,亚历山大港已遥遥在望了。夕阳透云而出,在浪尖上跳动的余辉,昏朦中竟有着万千气象!浩淼的地中海千帆竞渡,万楫击水,场面真是蔚为壮观! 埃及的舟子架船技术举世无匹,来路一帆风顺。是夜,我就在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中端坐了。我翻阅了柏拉图的《斐多篇》,对苏格拉底又有所想。 在古希腊先哲中,聪慧、睿智、豁达者大有人在,诸如泰勒斯。生前桃李满堂,死后著作等身者也绝非少有,诸如巴门尼德。但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立而不著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显出一派独特的大宗师气度。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思想家,然而他却最终死于雅典同胞之手!思想巨子不见容于众,命殒宵小鼠辈,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了。柏拉图曾有一段著名的穴居人寓言,悲愤而含蓄地针砭嘲讽雅典芸芸大众的鼠目寸光和对乃师的极度不公正。然则,即便贤如柏拉图,终也不容于雅典群众,只好辗转流亡异国他乡。 德国人K•马克思说:“善哉,苏格拉底,清扫了古希腊哲学界这个奥吉亚斯牛圈里沉积了三百余年,有熏天之臭的牛屎!”。确然,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改变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自然界寻求终极原因的传统,而首创了在内心世界中寻求终极原因的新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始,“人”或说“心”成了哲学的第一要因,哲学从此涵盖万科,囊括了人文伦理。苏格拉底的穷根刨底的追问,逼迫传统哲学放弃了外在基础,从此反求诸己。“善”遂成了哲学的新基。哲学开始了新的发展。《福音书》上说:“太初有道”,苏格拉底却说“善为万物之始”。 关于苏格拉底,其徒柏拉图撰文数十卷,无不以他为主角,其人其言其事,可谓说之不尽。关于他的辩证法和咭难技巧,需要说明的是,吾邦先人孔仲尼二千年前即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以为知也。”,微言大义,一句而顶苏格拉底数载的纷争斗口。孔仲尼为吾民奉为至圣先师,彪炳千秋,其道统千年一贯。而彼人苏格拉底却因诘难诸贤而开罪公众,终于被迫饮鸩暴亡。相形比较,这恐怕也是吾国人可自诩为豪的不多的学术事件之一了。 亚历山大港已辉煌不再,号称世界第七奇迹的灯塔残破不堪,当年罗马人的一点星火烧得亚历山大图书馆数以百万卷的藏书尽成灰烬。人类的历史生活就象以弗所废墟残像背后阴翳的云一样流转不定。对此感触至深的莫过于流徙他乡的旅人!再会,或许在孟菲斯,我们已可谈谈柏拉图。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亚历山大港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4 07:05:40

    【书简】3:理念与理想国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

    孟菲斯,百门之城,昔日巍峨不再,残垣断壁犹存。文明就是这样:人从历史中披荆斩棘开辟的道路,又很快会被时间的青草蔓藤所覆盖淹没。这里的气候炎凉不定,白日的炽热灼烤着我的思绪,夜晚的酷寒则清肃我的念想。须臾不离我左右的,唯有一卷《理想国》。 “理念”一词,大概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辞条之一了。现代人对这个辞条似乎颇为钟情,什么生活理念、设计理念、行为理念、企业的理念、公司的理念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完全张冠李戴,不知所云的样子。这现代人的理念种种,若用柏拉图的原意去标衡,恐怕至多都只能称之为“摹本”,甚至更等而下之,只能称之为“意见”。 理念---真实世界中实在的原型,(逻辑学家或许不会用这个辞条而名之为“形式”或“概念”。形而上学者也许又称之为“共性”,而博物学家则干脆用“种”或“类”)关于理念,柏拉图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理念为神所创,唯一而真实,个体因分享到理念的部分特性而存在,个体是理念的“摹本”。对理念的洞见称为“知识”,对个体的识别称为“意见”。 柏拉图的理念论见世后屡遭非难,以致后来,理念几乎徒然只具有逻辑学上的意义。但在如今克隆技术已成现实的时代,我倒觉得应再好好检视理念论,如果个体可以无限复制,这岂非已暗示理念的实在?因此,理念论并非仅仅徒具字面意义的。黑格尔的关于“美”的定义我极为叹服。他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这句简练的话里,理念的在场恰如其分。什么是理念,若从黑格尔这句话的深处想想,或会见其新意。 至于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那可是历史长河中一系列乌托邦思想的第一个文本,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意义与影响,实难估量。古希腊强邦斯巴达为《理想国》提供了蓝本。按说斯巴达纯粹整儿一架军事机器,其政治思想、经济制度简单粗糙,本不足一唏。但经柏拉图妙笔圈点,却为我们提纯出“理想国”!且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理想国的结构:理想国的最高领袖只有一个,称“哲学王”,其下是“卫国者”,又可称为骑士阶层,他们必须品格高尚,忠于邦国,誓死捍卫。再其下是“兵士”,随时为上层驱策而效命疆场。最末是“普通公民”,或称百姓,膑手胝足以供全民衣食。理想国里驱逐诗人和戏剧家,以防诲淫诲盗而使人心颓废堕落。理想国禁止靡靡之音,除非能鼓舞兵士的斗志。理想国的普通公民无参政权,他们应屏除个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理想国权柄由哲学王和卫国者执掌,其他阶层应非礼勿视。理想国是很有一点原教旨意味的,不过最后柏拉图有一句很振奋人心的话,他说: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之辈驱逐到另一旁去;否则城邦就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诚哉金玉良言!这一点现代的政治家当堪可闻之足以惕守! ——总的印象:读《理想国》时我每每要联想到赫胥利的《美丽新世界》,这不愉快的联想常使我心顾两头,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现代的政治制度叠合在一起,现代人实在不应该把政治制度复杂化,看起来“理想国” 与现代民主制度决无谋合之处,但“理想国”并不仅只是在书本上存在过,它的方略一直在历史中隐现。而且即便是在现实中,它的变体我们也屡见不鲜了。 关于柏拉图,还有一点要提的是:据说柏拉图曾试图搜齐原子论者德莫克里特的所有著作后付之一炬。而在现代物理学家看来,后者对物质世界的诠释显然要比前者技高一筹,因此对他们而言,柏拉图此举不免有酸葡萄的嫌疑。但我不这样想,柏拉图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有始终以一贯的高贵品格,理念论使柏拉图甚至有了一种净化表象世界的决心,正如乃师苏格拉底孜孜以求挫败诸贤,他一样也对当时的学术环境大加整饬。这一点上德莫克里特同样也殊为可敬,传说德莫克里特为了使自己不迷失于缤纷多彩的物质表象而背离原子论,他甚至挖掉了自己的双眼,古希腊的先哲都是伟大的,不仅因为他们的思想光芒,而且也因为他们的执着于真理的品格和谨严的生活态度。 孟菲斯除了荒墟让人怀古伤今,其自然景观萧疏荒芜。西边目之所及,都是不毛的沙漠戈壁;而东边的尼罗河的低沉的汩汩声,听来就象历尽沧桑的老人,因为牙齿凋零而满腹倾诉都变成一串意义不辩的音符一般,就这样,尼罗河见证了五千年来的人类文明的建树与衰亡,却不能将之诉诸于后人。古代文明对于我们,也只是些不甚清晰的信息罢了。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孟菲斯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6 08:28:22

    【书简】4:亚里士多德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约瑟致科尔伯爵小姐:

    亚里士多德一人所传世的文本,使其后整整五十代欧洲人免却了劳神费思之苦。在他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堪称头面人物:他师投名门,是希腊学界泰斗柏拉图的高足;他极尽名望,同时又是世界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尊!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人,因热爱智慧而来到希腊求学。一开始他眼花缭乱,稍事年长,他就能以一个马其顿人注重实用的现实态度怀疑地打量起希腊的一切了-----希腊精英热衷冥想,流于空谈的作风荒唐到了令人诧异的地步!有一小故事为证:鼎鼎大名的《几何原本》的著者欧几里德有一次开课讲学,座下有一学生冒失问道:“请问大师,学习几何有何用处?”,欧几里德闻言勃然大怒,他轻蔑地对奴隶说:“去拿一枚小钱给他,让他开路。”用学术上的伟大定律为粗鄙的表象世界服务?这是匹夫愚妇的想法,智者断不屑为之!希腊学人的精神气质纯粹到这般田地,真让外乡人开了眼界。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的逍遥学园后,悉心听讲、用心领会。不久他就青处于蓝而胜于蓝了,而且他还有了自己的主见。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习生涯,后人无不神往的想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为千年不一出的人杰;这对名师高徒在学园中,一定有如爱侣,携手隅隅倾谈道德伦理;淳淳探究玄机奥义----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动人的呢? 情况大出人们一相情愿的想象:亚里士多德表面对柏拉图恭敬有加,背地里对老头子那一套早就不以为然了。而柏拉图则惊呼:“这是一匹连老师都敢踢的烈马!”。-------果不其然,一待柏拉图仙逝归天,大弟子亚里士多德执掌教鞭,统管学园之后,他便易帜更张,自行其道了。亚里士多德鞑伐理念论,提出“存在先于被感知。”;放弃理想国,推崇世俗君主制,贵族制;他还对哲学王不置可否,却自行推出一个“恢弘大度的君子”以为作人之楷模。总之不是一次站到了老师的反面。亚里士多德折衷揉杂,兼收并蓄,集古希腊哲学于大成;他开科别类,缕分条析,创现代学科种种。亚里士多德的文风朴实简练、就事论事,比之乃师妙趣横生、形象栩栩的对话录则稍显不足;但卷帙浩繁、鸿篇巨制在量上又是乃师的数倍。天文地理、人文道德、政治法律、治国修身、形而上形而下、生物死物、修辞逻辑、戏剧诗学无所不著,简直包罗万象!亚里士多德是个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说句公道话,人类也是经亚里士多德之口,才第一次全面地、清晰地表述出对世界的诠释-----他太博大啦!无远而弗届,以至其后千余年的哲学都成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注释。 与师祖师傅一样,亚里士多德终于也引起了当地精英的反感,有个好心的师弟急报亚里士多德说有人要对他动粗,亚里士多德只好离开雅典返回了马其顿。但没过多久,他又卷土重来了,这一会当地人吓坏了:因为一马当先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爱徒亚历山大,他不善口辩,却有膂力,挥起长剑咔嚓咔嚓咔嚓,枭首数千。当地人顿时噤如寒蝉,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园重新开张,营业照旧。却说亚历山大,恃一己血气之勇,扫荡希腊,灭了波斯,踩平了小亚细亚,一直打倒印度恒河边。若不是上天赶紧让他夭折,天知道这小年青会干到哪般地步! 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这对贤师徒是人类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一对师徒,师父用智慧征服了世界,而徒弟则用剑一统天下。后世再无师徒能望其项背了。马其顿多山临海,人稀地少,竟也有如此豪杰问世,这真不能不让人叹服造化所钟了!

    我在马其顿的山道上巡游了一天,终于到了海边,我打算寻船前往罗马!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约瑟 于马其顿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6 15:31:23

    当小说看也可以,反正写着玩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7 08:01:20

    没办法呀,如今知识产权受保护,抄文章要吃官司滴,怕怕。再说,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做啦。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17 08:04:06

    【书简】5:希腊化、犬儒、皮浪主义和伊壁鸠鲁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约瑟致科尔伯爵小姐阁下:

    我又在地中海的万倾碧波中航行了,身后的希腊沿岸在海天一线中尚依稀可见,温润的海风拂面,使人熏然欲醉,船儿乘风破浪,直往世界新都罗马行进。此情此景,正如爱伦坡的诗云:“水精般的呼吸/ 带我朝觐/ 希腊的光荣/ 和罗马的辉煌”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乏善可陈:世风日下,正直的硬骨头少了,油滑的混世虫多了。因着亚历山大的南征北战,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被摧毁,幅员辽阔的马其顿帝国崛起了。昔日权贵沦为庶民,孔武的莽夫作威作福;原来的道德规范斯文扫地,如今人们迷恋权财,罔信正义。哲学上的衰退一如人心不古:博学宏词的大师相继谢世,巧言令色的小丑借势显扬----这正是文化的末世之兆,希腊本邦的清明世界崩塌在即啦!所幸的是,随着马其顿军团的铁骑所及,希腊文化同时也播撒到了人们前所未闻的化外之境。大一统的马其顿版图横贯亚欧非,天下文明则以希腊为宗:史称希腊化时期。 新旧世界嬗变交替的一片混乱中,奇人第欧根尼粉墨登场了。这个人着破衣烂衫,以一个大木筒为居停,不避风雨,不畏权贵,不在乎别人评头品足地活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决心理直气壮地象一条狗一样活下去!令人惊异的是,此人很有学问,远非一般混混儿可比,他还教人以博爱,劝人反朴归真。于是,“犬儒”的名号不迳而走,盛传了一时。后来终于惊动了亚历山大的龙驾,亚历山大意欲屈尊赏赐,但第欧根尼不识抬举,他傲慢地答道:“走开,别挡了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叹道:“我若不是亚历山大,必做第欧根尼!” 那些失势之徒一听此事,无不效仿----这真是很便当的乱世扬名的法门!于是以“犬儒”自号者日众,后来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终于又坏了“犬儒”的名头,以至现在在西方,“犬儒主义”竟成了玩世不恭的代名词。嗟夫! 相比第欧根尼,皮浪先生可是有阅历的。他原是亚历山大的马前一卒,随军走遍了天南海北,见识过多种民族、多种信仰和多种生活方式。见多识广,自然也就不再轻信人言了,皮浪先生就这样成了怀疑主义者。确实,这个世界信仰如此之多,人人都自以为智珠在握,这一点不正是最荒唐、最可怀疑的吗?只要看看各派别的分歧及他们之间的争论之尖锐这一切就够人受得了。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持怀疑主义却只能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人和有名的学者是一样的有智慧,毕竟,说“我不知道,我怀疑”要比说“因此之先,所以之故” 可难多了。 随后的伊壁鸠鲁是奉行“享乐主义”的代表,但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是很奇怪的。确切地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要是想获得心灵上的安静。因此,伊壁鸠鲁反对纵情恣欲:因为有欲求,就有痛苦。伊壁鸠鲁说:“德行,就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伊壁鸠鲁的思想有点类同于佛学禅宗----无欲无求,不动于心。象这样一个人竟被认为是享乐主义的鼻祖,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在自然观上,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是个唯物论者,持唯物论有一个便利之处-----“死去原知万事空”,于是死也就不可怕了,伊壁鸠鲁就这样解除了人类最大的恐惧-----畏死!伊壁鸠鲁有一个传书弟子,名叫卢克莱修的,此人是罗马时代名气极大的诗人。卢克莱修有一卷长诗名为《物性论》。伊壁鸠鲁主义在《物性论》中表述得详尽备至。但卢克莱修本人大概不太言行一致,传说此人因得花柳病而自杀身亡。我本人不太喜欢伊壁鸠鲁的思想,这是一种弱者的哲学:他们画地自囚,把自己禁闭在静寂之中,视听俱废,以求安宁,他们卸除了做人的责任感和对世界的关切。尽管在罗马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伊壁鸠鲁主义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在现代还倡导这种逃避哲学,那就太误人子弟了。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大体上就是这般样子:是失势者而非自有主见者;是懒人而非开拓者;是弱者而非强者的哲学。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巨人来加以整理了。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独裁者尤里乌斯.恺撒征服了世界,如今罗马续雅典成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罗马在宗教上虽还继承希腊的奥林匹斯神统,但在哲学上却丧失了古希腊时期精彩纷呈的生气。罗马人禀性老成严肃,他们对探究世界的本原毫不感兴趣,对人在生活中的道德修持倒倍加关心,在罗马时期盛行的斯多葛主义大体上就是这样一种轻知识重德行的思想流派。但关于斯多葛,让我们在下一封中谈。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往罗马的途中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21 20:20:25

    【书简】6:罗马与斯多葛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

    罗马,古代世界辉煌之都,历千岁而常新!即便今天,罗马雄浑庄严的气势依然慑人心魄----高耸的图拉真之柱告诫人们:帝子的英魂犹在。想当年,恺撒的威仪曾使万邦之君匍匐委地;宽敞的皇家大道笔直向远,想当年,帝国的政令畅通无阻,正是经此而传遍四面八方;罗马的行政系统曾有效且坚如磐石,远非前朝马其顿可比。马其顿帝国的命运与其主亚历山大一样,称雄一时,但随即分崩。一阵诸侯逐鹿之后,位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崛起了,它兼并邻邦,渐成一方之雄。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翦除了最具威胁的对手腓尼基的名将汉尼拨;公元前一世纪,艳后克娄奥佩特拉香销玉殒,她屡试不爽的美人计终于挽救不了埃及被并入罗马版图的命运;从此,罗马成了天下的共主。罗马人尚武而不崇文,马背上的丰功伟绩述之不尽;案头上的文章典籍却寒碜得很。罗马没有大哲学家,斯多葛派是在罗马显赫过的唯一的哲学流派,而且,就它也是希腊哲学的遗嗣。 早在希腊化时期,斯多葛派的规模与影响就很大了,它的源头据称可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了斯多葛派推崇效仿的圣人。斯多葛派的实际创始人据称是古希腊的芝诺。斯多葛派对形而上的玄思奥义少有兴趣,其重头都放在德行的研究上。早期斯多葛并未出过大人物。但到了罗马建朝之后,后期斯多葛的影响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遍及各阶层了。纪元初一百年间,斯多葛派出了三个身份迥异的重要人物:一个是罗马的大臣塞涅卡,一个是罗马的奴隶艾比克泰德,一个是罗马的皇帝马尔库斯.奥勒留。 塞涅卡是罗马暴君尼禄的太子太傅;这一对师徒与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那对贤师徒相比就太不可同日而语了。尼禄无法无天,视人命如草芥。他还自命是个艺术家,相传他为了描写大火燎天的场景竟亲手纵火烧毁过罗马城。伴君如伴虎,倒行逆施的尼禄最终逼死自己的老师塞涅卡。塞涅卡为人睿智优雅,其辩才有如泉涌,在当时已与西塞罗齐名并称。他有百余封哲学书简传世。就文风而言,这些书简皆堪称信笺散文的典范之作。若就塞涅卡的私人生活而言,他还远远称不上是一位斯多葛主义者。据说此公非常热中于敛财聚富,而正是他的那些道德书简挽救了他传诸于后世的名声,使他成为一位众口交誉的清流。 即使是身为一个奴隶,艾比克泰德的坚忍也是无人可比的;据说他的主人很残忍,有一次竟抓着他的腿肆意拧绞,艾比克泰德平静地求劝道:“请放下吧,你会把它弄断的。”他的主人不听劝阻,结果导致艾比克泰德腿骨断裂。剧痛之下的艾比克泰德神色如常地说:“你看,这不就断了吗!”。 这个苦命人后来获得了自由。艾比克泰德以写作和教学为生,著书立说,在罗马度过了他的余年。作为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艾比可泰德要比塞涅卡要正大得多。他是那种真正能置生死及个人境遇于度外的哲学家。在罗马帝政时期的那些动荡的年头,他堪称生活的楷模。 马尔库斯.奥勒留皇帝是个悲怆的人;罗马帝国的好日子到他即位时就算到头了。多年征讨作战的罗马已是外强中干、边患不断,以致马尔库斯.奥勒留这个人类史上唯一的哲学王大半生征衣戎马,在罗马边境上抗击外族侵袭;同时国内不断的天灾人祸、贵族造反、军队叛变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心力,好皇帝的一生就这样给浪费掉了,他的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沉思录》。在《沉思录》里,马尔库斯.奥勒留表述了想要引退去度一种宁静乡村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一个大国之君的责任感却把他一辈子都栓在马上。 斯多葛主义是一种忍受苦难的哲学;它声明,人只要主动承担苦难,即可获得自由。智者之所以达观,因为他能主动套上命运的犁轭,这样他就走到了命运的前面。斯多葛派宣扬命定论,但它又为人保留了自由意志。至于命定论和自由意志在逻辑上的矛盾,斯多葛派却并未解决;(这一点某类后人也不比他们高明多少:“这两者是辨证统一”----就这样把问题搪塞过去了。)斯多葛派只在乎脆弱的人在命运铁的规律面前如何能保有尊严和自由。斯多葛派的自由是西西弗斯的自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哲学的功用:在和平的时代,哲学引导人们开拓向上;而在动乱的年头,哲学就发明种种慰籍以温润人心。斯多葛派多的是道德缄言,少的是对世界的求本溯源;他们安于天命,勇尝苦难。经过斯多葛主义的浸染,后来的基督教很快就得以深入人心了,所以斯多葛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叔父”。 罗马的文明基本继承希腊的文明,并无多大新意。区别在于希腊人浪漫而罗马人严肃,希腊人知胜于行,而罗马人行多于知。罗马贡献给后世的只有罗马的行政体制和罗马的法典以及罗马下达各行省的通衢大道。罗马甚至连诗人都很少,除去插科打诨的庇特龙纽士和流缮,出名的也不过贺拉斯、维吉尔、奥维德等寥寥数人。而当我们读过奥维德的《爱经》之后,也知道罗马出产的诗人大体如何了。 罗马的建筑和雕塑值得钦赞,相信伯爵小姐收到我随信附上的几张素描后也会有同感的,在罗马呆上两天之后,我将前往耶路撒冷。再会,若有阿卡迪亚的消息,请及时转告。在外的旅人是很需要及时了解家乡的情况的。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罗马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4-29 17:23:01

    【书简】7:伯利恒的基督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犹太族是一个很奇特的民族:他们又称以色列人,世居巴勒斯坦,是上古闪米特族的小小一分支。他们的生世非常悲惨,常为异族所肆意虐待,好几次几乎灭种。他们先是被埃及人所掳掠,在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下,干着沉重的苦役,后来幸在大先知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并在“流奶和蜜之地”耶路撒冷建立了国家。曾有一度,犹太人在英武的大卫王和聪慧的所罗门王的治理下达到鼎盛,但随后就无可挽救地没落了。亚述人、巴比伦人相继如狼似虎而来,他们灭了犹太人的国,掳了犹太人的民。使犹太人不得不又全民为奴了数百年。后来波斯人灭了巴比伦人,波斯人的王居鲁斯大帝特许犹太人返回祖地,这样,部分犹太人又在先知们的率领下,回到了巴勒斯坦。但到了罗马时代,巴勒斯坦又沦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犹太人就是这样,新愁旧恨、连绵不断!尽管屡次蒙难遭灾,但令人惊奇的是,犹太人在历史中一直未被同化,他们有着极为顽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他们的宗教和传统也一直保全完好。 犹太人信奉主神为耶和华的一神教,并在一本圣书——《旧约全书》中记录了耶和华的神迹和教喻。当然,要在几行字里讲清犹太宗教的道统是困难的,幸好《圣经》印发数巨大,随处可见。这里略去不表也不妨。无论如何,在罗马时代,犹太教慢慢地流传开了。公元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耶路撒冷之北的一个名为伯利恒的小鱼村的一个马槽里,一个圣婴诞生了,他名义上是老木匠约瑟的儿子,但实际上,他是上帝借约瑟之妻圣母玛利亚之腹降世的上帝之子,他名叫耶苏,负有救赎世人于原罪的重要使命。这一天后来普世同庆,是名“圣诞节”。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早在巴比伦为奴时期,犹太人中就流传过耶和华将派救世主弥赛亚下凡救民于水火倒悬之中的预言。但现在真命天子真地下凡,却没有一人认得他。因为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是千军万马的统帅。而这个手无寸铁的木匠儿子却到处在宣讲爱和忍受,耶苏说:“要爱你的敌人一如兄弟!”还说:“若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要将右脸也伸给他。”——等待救世主的犹太复国者们失望了。但以彼得为首的十二个穷汉却崇拜他并始终追随左右,甘作他的十二门徒。耶苏在穷人中传教宣讲,施展神迹救死扶伤。他指责富人的不义,并捣毁了耶路撒冷神庙中的偶像。穷人们开始接受他了。但犹太族中的有钱有势的人——法利塞人却恨上了他,他们密告罗马总督彼拉多说,耶苏自称犹太救主弥赛亚欲聚众谋反。彼拉多本不欲插手犹太人的事,但犹太富人群情激愤,若不及时平息恐对地方治安不利。于是彼拉多判处耶苏死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圣子就这样被他的族人出卖了。关于耶苏受刑,《四福音书》中详有记述。但我建议你去翻翻帕斯卡的《思想录》中的一段名为“基督的受难”的文字。在我看来,帕斯卡对耶苏受难的意义的理解,要比耶苏的亲弟子为深。 实在地说,耶苏所做的,只不过对犹太教作一次改革,改革家受守旧者迫害,这在历史中也不止一次两次。很可能耶苏本人并没有轻慢犹太教,另立山头的意思,但改革家即已开辟了道路,后继者就蜂拥而过,他们走得如此之远。有时竟连改革家本人也出乎意料。耶苏的未竟事业,由圣.保罗完成了。圣.保罗本是一个参与迫害基督徒的法利塞青年。但有一次圣灵感召他,使他痛改前非,从此他自称耶苏的门人,毕生致力于宏扬基督耶苏的教义了。 犹太教本身是非常狭隘的。它只限于犹太族的范围,犹太教声称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民族,在末日审判来临时,都是要被打入地狱的异教徒。圣.保罗深知,这一说法会使犹太教招致众怒,断不可取。于是,他创立了“因信称义”的教义。声明:只要你信仰上帝,你就是义人,就是上帝的选民,在末日审判时就能蒙得上帝的眷顾。公元一世纪间,圣.保罗到帝国的心脏——罗马城区去传教。饱受苦难的罗马穷人乍闻保罗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新颖教义简直是如沐甘霖。很快,基督教就渗透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起初,罗马政府对基督教的崛起采取了打压政策。后来当它发现它的士兵们有极大部分都是基督徒的时候,帝国政府也束手无策了。毕竟,罗马已是江河日下,而境外的异族虎视眈眈。眼下是将士用命之际,这事还真不能乱来。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下令立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这股发源于伯利恒马厩的势力,终于修成了大气候。不久,它就要爬到恺撒的头上,君临众生了。 以上就是基督教的大致历史。耶路撒冷对基督教而言是圣城。但对于教外人它无非只是一个沙漠中的绿洲。但数百年后,一个同样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教派,从基督教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这就是伊斯兰教。耶路撒冷对它而言也是圣城。为了夺回圣城,基督教世界发动了十余次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争夺战几乎贯穿了整个中世纪。——这就是耶路撒冷的地位。哈姆雷特叹道:“什么是有所作为,就是为那区区五尺不足埋身之地,也要拼上万余人命!” 顺致问候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耶路撒冷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5-05 09:35:59

    呵呵,我不是博士,我只是个工科生. 你的问题我感到都很难回答哦.:P

    算是哲学史简述

  • 乌衣罗德

    乌衣罗德 楼主 2007-05-10 19:27:14

    【书简】11:经院哲学

    乌有乡驻军骑兵上尉罗德致科尔伯爵小姐:

    这里的夜色多么明亮,仿佛黄昏的余辉聚而不散。在宁静的那波利,微风和鲁特琴的幽咽一起拂过山岗,并在那儿捎带上啁啾的鸟语和鲜花的馨芳。人们在篝火旁轻弹浅唱…..逢着这样的夜晚,我的心思禁不住地飞扬,但愿我的身躯也生长出翅膀,御风重回所来的故乡,在阿卡迪亚的满天星光中翱翔…… 还是继续我们的哲学史话题吧,既然我周游世界就是为了这个!且先谈历史:在一波又一波的劫掠后,罗马玉碎宫倾。蛮族人刚一退走,地方豪强又割据称雄,意大利分裂成无数个小公国。而恺撒的后裔们,此时正缩首拜占庭,忍看山河破碎。公元六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欲图重整旧江山,然而到头来一切努力又归徒劳!意大利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居于罗马梵蒂冈的教皇感到不安全了。他需要找一个强有力的保护人,他相中了法兰克人的宰相丕平。丕平其人,论个子不过是武大郎一个,论心计却顶过两个曹丕。他与教皇达成了一项交易:他率军南下剪除教皇身边的威胁,教皇则使他篡位为王的行动合法化。结果二人都如愿以偿了。教皇坐稳了龙庭,丕平则成了法兰克的王。丕平死后,其子查理曼继位,查理曼比父亲更雷厉风行,他一举肃清了教皇的敌人,使教皇对其感激涕零。公元800年圣诞节,在罗马的彼得大教堂,教皇把一顶皇冠戴到了查理曼得头上,称他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恺撒的合法继承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 皇帝回来了,但查理曼大帝之后的继承者缺少耐心。教皇与皇帝相互利用,和平共处的好景并不长。日子一久,教皇嫌皇帝擅权,皇帝嫌教皇掣肘,二者之间就不愉快起来了。教皇和皇帝的争权行为持续了一两百年,最后二个仇人都吵累了,于是大家都学会了各管各的事,互不干涉。这时候传来了圣城耶路撒冷陷于穆斯林之手的消息,于是两者又忙上了十字军东征。以后的事情如你所知:十字军东征在军事上是个失败,但却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而且十字军骑士还带回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战战兢兢地回来了,穿着侍婢的制服,说话哆哆嗦嗦,对主妇神学俯首帖耳,不敢稍有抗旨。——这就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大约兴起于十二世纪,除了服从神学,推崇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还有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通常是个神学命题,经院哲学家通常就在“三位一体”,“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位天使?”之类荒谬绝伦的命题下浪费他们的智力,尽管无聊,经院哲学家们还是乐此不疲,甚至还分成维名和唯实两派争论个不休。经院哲学家们大多是些教士修道僧。清灯下,圣像前,要说他们的生活也真是乏味极了。只有法国经院哲学家阿贝拉德是个例外。阿贝拉德是个教师,才高八斗,擅长辩论,据说他的每堂课都能博个满堂彩。他有个漂亮的女弟子叫爱洛绮丝,才子佳人嘛,后来关系慢慢就复杂起来了。甚至有街坊说爱洛绮丝已经怀孕了,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爱洛绮丝的叔叔是个毫无人性的恶棍,为了棒打鸳鸯散,他竟然派人阉割了阿贝拉德!有情人竟成不了眷属,羞愤之下,两人都进了修道院。但身入空门尘缘却不断。两人之间仍然鸿雁频乃。阿贝拉德和爱洛绮丝的通信是法国文学的精品,后人卢梭,正是模仿了这些书信才写下了他的《新爱洛绮丝》的。 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是圣托马斯.阿圭那,他就出生在那不勒斯,他是教史上唯一能与圣奥古斯丁前后辉映的人,人称“教会中的亚里士多德”,因为他十分推崇亚里士多德,并且努力说服教庭采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作为基督教的哲学基础。关于托马斯的思想,可以简述如下:他说人间真理有启示真理和由人的理性所论证的真理两种,启示真理高于理性真理,也包括理性真理。理性可以论证某部分启示真理,但理性无法论证的其余部分,我们也应笃信无疑,因为神所启示的真理是绝对正确的。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目的因”和“不同的推动者”等理论给出了五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此将哲学纳入了神学的轨道,使哲学成了神学忠贞的卫星。托马斯接着还谈到了个体与理念的关系。他说上帝预知并创造了一切个体,因为上帝是个体的根源,所以个体是实在的。至于理念,托马斯的意见与亚里士多德一致:理念不存在于灵魂之外,它只为人的智性所识,是非实在的。托马斯最大的功绩是在上帝面前保住了人类理性的地位,他说上帝是万能的,但他创世也是遵循理性的法则的,上帝不能使几何定理失效,上帝不能使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180度,上帝也不能使人变为驴,上帝也不能撤消过去的事等等。在中世纪能听到如此高论,本是让人高兴的事,但偏偏最后托马斯又加了一句:理性能论证的真理,人靠信仰也能得知。在生活中,人只紧紧遵循上帝的启示,就能走上通途,因此理性是大可不必的。在宗教方面,托马斯所持的救赎论和圣奥古斯丁的大致相同,都是说人是否得救全靠上帝的神恩,上帝把一些人留在罪里,让一些人上天堂,这两者都证明了上帝的公义。托马斯.阿圭那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他的神学和哲学体系被教会指定为天主教神学和哲学的正统。 最后我们谈谈奥卡姆,奥卡姆是弗兰西斯教团的成员,是圣托马斯.阿圭那后最重要的哲学家。弗兰西斯教团出了三个重要的哲学家:罗吉斯.培根、斯各托和奥卡姆。我们略去前两位,甚至也略去奥卡姆所有的烦琐哲学,因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基本上被后人忘光了。奥卡姆之所以还被人记着是因为他说过一句有名的格言:“若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句格言被称为奥卡姆的剃刀,是奥卡姆与人辩论时霍霍挥向对手的犀利武器。奥卡姆在某些问题上不幸成了教皇的对立面,于是他被开除教籍。因为皇帝和教皇素来不和,奥卡姆就去投奔皇帝了,他对皇帝说:“用你的剑来保护我吧,我也会用我的笔来保护你。”从这句话看,奥卡姆对自己的学识是颇自负的。奥卡姆后再无大哲学家了。下一个哲学人才辈出的年代已要等到文艺复兴的后期。关于经院哲学,我们就这样收场吧! 此地风光甚美,使我有意多逗留几天,给你的下一封信,将从佛罗伦萨寄出。再会。 你的忠实的罗德 于那不勒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5471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