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失败了吗?

п,功德变现流

来自:п,功德变现流 评审专家
2019-10-08 10:45:4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落红满径

    落红满径 2019-10-08 11:19:26

    深刻意识到在美国阅读,写作以及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和教授们的讨论中也觉得确实这是需要投入精力去刻意训练的技能

  • 兮仔

    兮仔 (Day too soon.) 2019-10-08 12:41:52

    所以 现在的绝大部分迷茫的大学毕业生 都能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什么环节出了差错 但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不对劲了

  • Clementine

    Clementine 2019-10-08 13:12:16

    感觉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为精英准备的,不可能广泛执行。

    美国教授是强调写作能力,但美国大部分本科生写东西也还是没逻辑。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9-10-08 13:42:11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9-10-08 13:45:57

    [内容不可见]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08 14:00:03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事实,而不能满足于层累而成的既有知识。此后在选修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考察知识发展之历史。” 不能同意更多。我是离开大学后才开始喜欢历史,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震撼极大,真正感受到大学者的格局和眼界。然后看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什么东西都想找源头看看,总觉得这样才能看得清晰明白。然后愈加发现,社会、经济、政治、艺术、哲学,处处彼此联系,相辅相承,对事物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加。不过这些也都是离开大学后才慢慢积累起来的,也只能怪自己在读书时太荒废,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找到兴趣:)

  • 清自在

    清自在 (从来没有花为了花店开。) 2019-10-09 07:46:09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事实,而不能满足于层累而成的既有知识。此后在选修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考察知识发展之历史。” 不能同意更多。我是离开大学后才开始喜欢历史,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震撼极大,真正感受到大学者的格局和眼界。然后看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什么东西都想找源头看看,总觉得这样才能看得清晰明白。然后愈加发现,社会、经济、政治、艺术、哲学,处处彼此联系,相辅相承,对事物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加。不过这些也都是离开大学后才慢慢积累起来的,也只能怪自己在读书时太荒废,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找到兴趣:) ... 遮天的花

    那我也看看

  • 清自在

    清自在 (从来没有花为了花店开。) 2019-10-09 07:49:05

    都说逻辑重要,可逻辑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啊!前一阵子读殷海光先生的《逻辑新引:如何判别是非》,就没读完ORZ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09 07:54:57

    那我也看看 那我也看看 清自在

    强烈推荐。很薄的一本书,我一天半就看完了,然后眼界大开,从此被领入历史的大门。 我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对中国社会现状极度困惑,想知道为什么,钱穆先生的分析给我启发极大。 然后又想弄明白为何西方会和中国差异如此巨大,就又跑去看的西方哲学史。然后兴趣就越铺越开,不可收拾:DD

    我对“好书”的理解,之前在阿青那里有过一段留言,这里偷懒转贴一下:P

    我觉得一本好书不是告诉了我多少“知识”,而是唤起我思考和探索的热情,会让自己看待同样事物时有更丰富的理解和联想,会让自己看待这个世界时找到更多的乐趣。但这需要一点缘分,需要书的内容恰恰是当时的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循着这个兴趣,作者又能把你的兴趣拓得更宽,引导自己思考更多层面的问题,大概就是合适自己的书吧。:)

  • 中世纪的猫

    中世纪的猫 2019-10-09 13:43:00

    唉写的真好!可惜我自己感觉是太晚了…研究生才过来读,虽然一下子很累基本上reading都读不完,但感觉真的学到很多。本科毕业了其实还是不太清楚论文该怎么写,阅读量感人,老师的指导根本不够。这边不但教授会亲自开会讲解,还有每周都可以预约的写作中心。只能说我自己能力不足,家里也没钱,如果有条件其实本科就想出国的。现在思维能力/阅读量/写作水平/阅读速度和同龄人差太多了😭😭

  • Fermi

    Fermi 2019-10-27 10:10:53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事实,而不能满足于层累而成的既有知识。此后在选修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考察知识发展之历史。” 不能同意更多。我是离开大学后才开始喜欢历史,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震撼极大,真正感受到大学者的格局和眼界。然后看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什么东西都想找源头看看,总觉得这样才能看得清晰明白。然后愈加发现,社会、经济、政治、艺术、哲学,处处彼此联系,相辅相承,对事物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加。不过这些也都是离开大学后才慢慢积累起来的,也只能怪自己在读书时太荒废,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找到兴趣:) ... 遮天的花

    [内容不可见]

  • 南栀

    南栀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2019-10-27 10:53:55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教材、不在教师,而在学生。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大纲,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我高二的时候,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上成辩论课,从文天祥的爱国观到庄子的解读都是我们观点交锋的地方。这不是老师刻意引导的结果,大部分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由一句话引申出的困惑。论辩的过程也不是脱离文本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断重读文本,在作者的谋篇布局里找到他观点源流的蛛丝马迹。 现在很多高校推行通识教育,通识课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抱着怎样的心态参与课堂,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老师的指引的确有一定作用,比如我校一位老师的艺术理论教得很有趣,所以选的学生很多。但最终在学生思维中留下了什么,则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老师有趣,可能只是吸引学生来课上听听段子,并没有把知识灌注进学生的脑海。他们随便刷刷手机,偶尔听到好笑的就笑一笑,一堂课过去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理解“无用之用”。只有明白了看似无用的知识对实际运行的世界的作用,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比如作者举例提到他关注一门学说的源流。源流或者说历史,在日常生活乃至研究中并不一定有用处,就算是学术论文需要写综述也不必知道理论的源流。但是它能帮助你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让你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去往何方。然而,如果不能理解研究的意义的意义,亦即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单纯把研究当作一项待完成任务,那也就不会认为源流重要。 通识教育之类的只是提供一个接触更多的知识的机会,最应该培养的还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引领人了解更多知识的不竭动力,如果失去好奇心,再多的知识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有欲望去了解。好奇心的培养,或许来自更早的学前教育,或是低龄教育吧。

  • 叶眉

    叶眉 (性别女,沉溺潜水) 2019-10-27 12:00:25

    唉写的真好!可惜我自己感觉是太晚了…研究生才过来读,虽然一下子很累基本上reading都读不完, 唉写的真好!可惜我自己感觉是太晚了…研究生才过来读,虽然一下子很累基本上reading都读不完,但感觉真的学到很多。本科毕业了其实还是不太清楚论文该怎么写,阅读量感人,老师的指导根本不够。这边不但教授会亲自开会讲解,还有每周都可以预约的写作中心。只能说我自己能力不足,家里也没钱,如果有条件其实本科就想出国的。现在思维能力/阅读量/写作水平/阅读速度和同龄人差太多了😭😭 ... 中世纪的猫

    我念书的时候每个星期去writing center 让人家帮我看作业。 一个学期读掉一行李箱的参考书,囫囵吞枣地读,真是噩梦

  • 奇异鸥

    奇异鸥 2019-10-27 12:15:35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逻辑学第一课就是区分推理和归纳,类比明显属于归纳总结,说逻辑就是类比真是谬以千里。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9-10-27 12:38:37

    逻辑学第一课就是区分推理和归纳,类比明显属于归纳总结,说逻辑就是类比真是谬以千里。 逻辑学第一课就是区分推理和归纳,类比明显属于归纳总结,说逻辑就是类比真是谬以千里。 奇异鸥

    [内容不可见]

  • `人间观察员`

    `人间观察员` 2019-10-27 12:40:55

    马克,请问如何补上这些课?

  • 中世纪的猫

    中世纪的猫 2019-10-27 12:58:01

    我念书的时候每个星期去writing center 让人家帮我看作业。 一个学期读掉一行李箱的参考书,囫囵 我念书的时候每个星期去writing center 让人家帮我看作业。 一个学期读掉一行李箱的参考书,囫囵吞枣地读,真是噩梦 ... 叶眉

    太厉害了😭😭其实我这个ma项目大家都说很水的,读的书远远没有你的多也不需要这么密集的essay。真的和别人差距好大,慢慢追赶...

  • 做菜加点儿醋

    做菜加点儿醋 2019-10-27 13:06:30

    西方的通识教育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在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当今,这种教育对于西方学子来说必不可少,避免了因为过于专业而对西方文化过于忽视,说白了,是西方文化的延续。拿着西方的文化通识来教育中国人,显然是会有问题的。中国更应该有自己的通识教育。

  • 做菜加点儿醋

    做菜加点儿醋 2019-10-27 13:19:17

    西方的通识教育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在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当今,这种教育对于西方学子来说 西方的通识教育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在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当今,这种教育对于西方学子来说必不可少,避免了因为过于专业而对西方文化过于忽视,说白了,是西方文化的延续。拿着西方的文化通识来教育中国人,显然是会有问题的。中国更应该有自己的通识教育。 ... 做菜加点儿醋

    但很可惜,我们似乎做不到真正的通识,因为这意味着开放,只要不违法,在各方面没有禁忌。

  • 安寜

    安寜 (做一个解决问题而非瞎bb的强者。) 2019-10-27 15:36:09

    https://mp.weixin.qq.com/s/PEIngAoN72n12ITvQxamRg 马云近期讲教育的一篇演讲,里面有很多不错的观点。

  • ➗

    (程序猿) 2019-10-27 17:09:08

    都说逻辑重要,可逻辑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啊!前一阵子读殷海光先生的《逻辑新引:如何判别是非》, 都说逻辑重要,可逻辑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啊!前一阵子读殷海光先生的《逻辑新引:如何判别是非》,就没读完ORZ ... 清自在

    逻辑不是属于数学的一部分么,你们文科生的逻辑学是什么内容?

  • ➗

    (程序猿) 2019-10-27 17:11:56

    作为一个绝佳的逻辑训练,大家可以检视一下这篇文章犯了哪些逻辑错误😂

  • Fermi

    Fermi 2019-10-27 17:40:14

    逻辑不是属于数学的一部分么,你们文科生的逻辑学是什么内容? 逻辑不是属于数学的一部分么,你们文科生的逻辑学是什么内容?

    [内容不可见]

  • Fermi

    Fermi 2019-10-27 17:41:04

    西方的通识教育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在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当今,这种教育对于西方学子来说 西方的通识教育的是基于西方文化的教育,在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当今,这种教育对于西方学子来说必不可少,避免了因为过于专业而对西方文化过于忽视,说白了,是西方文化的延续。拿着西方的文化通识来教育中国人,显然是会有问题的。中国更应该有自己的通识教育。 ... 做菜加点儿醋

    [内容不可见]

  • Fermi

    Fermi 2019-10-27 17:41:21

    马克,请问如何补上这些课? 马克,请问如何补上这些课? `人间观察员`

    [内容不可见]

  • 做菜加点儿醋

    做菜加点儿醋 2019-10-27 17:56:3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Fermi

    看了牛津通识本五十八册书以后就知道了。

  • Fermi

    Fermi 2019-10-27 18:22:39

    看了牛津通识本五十八册书以后就知道了。 看了牛津通识本五十八册书以后就知道了。 做菜加点儿醋

    [内容不可见]

  • 做菜加点儿醋

    做菜加点儿醋 2019-10-27 18:58:05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Fermi

    都已经存在的还用再造吗?到是可以在通识教育里介绍一下东西方逻辑或者科技方面思路的不同。

  • Fermi

    Fermi 2019-10-27 19:43:52

    [内容不可见]

  • MaverickAdam

    MaverickAdam (Fiat justitia ruat caelum.) 2019-10-27 20:10:14

    作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学生,很认同这篇文章。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9-10-27 20:23:57

    [内容不可见]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27 21:11:27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智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不可能不关注政治的。” 是啊,古希腊城邦失去political independence之后,人们的自主热情衰退,伴随的也是他们智性和文化的全面衰落。 (不好意思审查太多,用英文词算了)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27 21:19:31

    你说的“无用之用”和“好奇心”实在太好了。西方科学给我震撼最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体现出来对知识探索的纯粹好奇与愉悦,他们甚至不在乎“无用之用”,而是骨子里有种对上帝(广泛意义上的)、对永恒之美渴求,这种动力在古希腊人纯粹为了数学之美而去求抛物线面积就体现出来了。 而中国深层的伦理价值观,是缺少这样只为个人“救赎”(近似于一种宗教情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愉悦)而“无用”于社会的passion的。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的深层原因,可能与此有关。而中国当下社会普遍流露出来的浮躁和功利,和学生教育中的缺少“好奇”,也可能同样与此有关。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这个问题: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55274/ 这里摘抄几段吧: “ 罗素把伦理(ethics)分成两种,一种是社会的,一种是个人的。通常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前者,个体要遵循什么样的规范,才能保持一个社会的秩序和良性的运行,它只把人作为一个工具看待。 而个人的echics无关社会,是个体对美,对永恒的探索和追求。古希腊人从数学的美中看到永恒,所以他们计算抛物线的面积,完全不考虑这是否有用。牛顿在探索物理定律中感受到上帝创世的永恒旋律,而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创作者寻求的自我表达—— 这种寻求对永恒表达的冲动源于自己,目的也首先是自我,而非求用于社会。

    罗素强调这种个人的ethics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社会的ethics,相反,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因为人群活在习惯当中,而习惯代表的是过去,滞后于时代的需要。而引导社会进步的,往往始于敢于挑战习俗和思维枷锁的个体,他们遵从的是内心深处的召唤,而不是当时的custom所规定的价值标准。如果ethics过度强调社会性,过度规范人的行为必须有用、有益于人群时,难免变得固步自封,导致社会的僵化和decay。 这一点如果拿中国和西方作比则尤其明显。中国的伦理一直强调的是社会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便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其最终目标也是指向人群。这样的ethics无疑非常有利于群体的survive,而华夏文化也确实是存活时间最长的文明。这个群体的哲学倾向于安稳,害怕动荡拒绝冒险——抑制商业,没有扶持人文艺术的贵族和教会,除了一个centralized government,社会上没有其他可以集结力量和人才的集团。有才能的人的出路只能是做官,而政府也愈加臃肿和庞大,如此恶性循环。 无疑中华文明一度非常辉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全球居于领先,但后来路越走越窄,慢慢失去了活力,是否也和个体ethics被漠视有关?”

    我再强调一下,这种个体ethics近似一种宗教情怀,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自我利益和取乐。而且我认为是他们因为骨子里有这种对永恒的诉求而选择了基督教(人心所向的潜意识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统计学的结果),而不是基督教让他们产生了对上帝之美的诉求。而我们的社会选择了儒学,亦可以说是一种人心所向累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儒家导致中国文化只关注实用。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27 21:32:23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教材、不在教师,而在学生。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大纲,面对不同的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教材、不在教师,而在学生。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大纲,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我高二的时候,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上成辩论课,从文天祥的爱国观到庄子的解读都是我们观点交锋的地方。这不是老师刻意引导的结果,大部分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由一句话引申出的困惑。论辩的过程也不是脱离文本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断重读文本,在作者的谋篇布局里找到他观点源流的蛛丝马迹。 现在很多高校推行通识教育,通识课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抱着怎样的心态参与课堂,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老师的指引的确有一定作用,比如我校一位老师的艺术理论教得很有趣,所以选的学生很多。但最终在学生思维中留下了什么,则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老师有趣,可能只是吸引学生来课上听听段子,并没有把知识灌注进学生的脑海。他们随便刷刷手机,偶尔听到好笑的就笑一笑,一堂课过去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理解“无用之用”。只有明白了看似无用的知识对实际运行的世界的作用,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比如作者举例提到他关注一门学说的源流。源流或者说历史,在日常生活乃至研究中并不一定有用处,就算是学术论文需要写综述也不必知道理论的源流。但是它能帮助你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让你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去往何方。然而,如果不能理解研究的意义的意义,亦即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知道自己研究的意义,单纯把研究当作一项待完成任务,那也就不会认为源流重要。 通识教育之类的只是提供一个接触更多的知识的机会,最应该培养的还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引领人了解更多知识的不竭动力,如果失去好奇心,再多的知识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有欲望去了解。好奇心的培养,或许来自更早的学前教育,或是低龄教育吧。 ... 南栀

    你好,我上篇回复本来是回在你这里的,但被审查了出来之后格式就没有之前的回复引用了。所以再@一下。:)

  • 南栀

    南栀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2019-10-27 22:22:59

    你好,我上篇回复本来是回在你这里的,但被审查了出来之后格式就没有之前的回复引用了。所以再@ 你好,我上篇回复本来是回在你这里的,但被审查了出来之后格式就没有之前的回复引用了。所以再@一下。:) ... 遮天的花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遍适用的经验或真理,可以将其看作杜林所说的“永恒真理”。因此,信众就会拥有使命感,想要把这一套他(她)所认为“永恒真理”的东西推广给大家,让大家都能领会到;同时,信众也希望自己能够追逐到“永恒真理”,无限接近于真理本身,直到得到“永恒真理”。同时,他们会强调有敬畏心理,依靠对未知的恐惧产生的惩戒效应达到对人的约束。 而无神论者、宗教信仰淡漠的人(古中国也不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文明,儒教并不具备宗教特质),更相信人本身,或许可以称之为更自我。他们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尊严,不相信“永恒真理”、“普世价值”而更愿意强调个体之间的不同,强调事物的变化。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也就削弱了他们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并不希冀得到实务性的普遍规律。同时,因为敬畏心理的弱化,对他们的约束只能来自于法律和道德这些世俗的界线,无法通过无形恫吓的方式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 回到对知识的追逐上,我认为好奇心其实无关乎信仰。固然,宗教会激发人对于“永恒真理”的追求,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追求知识的激励。激励包括很多,但最为持久的我想是人本身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并不一定以承认不变、永恒为前提,而是首先需要承认不同,尤其是对人文社科学科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既然追求的是个体的表达,那么如何可知个体的经验是永恒的呢?每一个个体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每一个境况也是截然不同的,要到何处去追求永恒呢? 所以我们在探索知识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为了永恒、为了普遍,而是为了探索自身和世界的运行。向内,我们期望“认识你自己”,向外,我们期望认识这个世界。学习是为了了解。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了解造成各种不同的原因,了解表象背后人们复杂的心理,了解人类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我们自然不是第一个有困惑的人,所以我们急切地想要知道前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惑的。而后,我们再来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解决这些困惑。 纯粹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性格使然,有些人会对知识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当然,这个也可以在教育中培养,所以我说需要关注低龄教育)。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并不一定要鼓励所有的人都去探索真理,只是需要允许不同,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被一套统一的标尺衡量。 最后,通识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可能性和基础。可能性是指给大家更多的选择,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虽然无论国内外,最后选择的专业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就业,但最起码给了你一个接触的机会,给你留有挑选的余地。基础是指给大家更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的,跨学科对现代科研来说是家常便饭,只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拾起才不会觉得陌生,也会帮助生活,比如逻辑学对思维方式的改变。

  • 一锅脑浆粥

    一锅脑浆粥 ([!^13]@>([;.\?\!][ ^13])) 2019-10-28 06:40:42

    拿中学时论证命题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引证法为例。和学术文献中的引用截然不同,中学所教的“引证法”指的是在议论中引用世人公认为正确的常识、名言、警句、谚语等作为论据。这种论证手法实在大有问题。……使用“引证法”的学生常求助于《名人名言大全》这类参考书,但为什么哲人或专家说的话就一定可以给论证增添份量?实际上有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就叫做“诉诸权威”。

    教起来并不难:学生写引证,只需要反问一句“谁谁说的就是对的吗”,就结束了。 问题是,学生学会这个玩法之后把这个句型往某些不可描述的敏感词上面去一套,马上有人就要遭殃了。 就算语文老师不傻,哪个语文老师愿意当冤大头呢?

  • 叶子

    叶子 2019-10-28 16:24:44

    推荐一本后浪引进的适用于美国学生的大学学术论文写作的入门指南——《怎样玩转信息》,实际上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手册,即便不是美国学生或不写论文也能获益良多。

  • 九月

    九月 2019-10-28 18:08:41

    强烈推荐。很薄的一本书,我一天半就看完了,然后眼界大开,从此被领入历史的大门。 我想看这本 强烈推荐。很薄的一本书,我一天半就看完了,然后眼界大开,从此被领入历史的大门。 我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对中国社会现状极度困惑,想知道为什么,钱穆先生的分析给我启发极大。 然后又想弄明白为何西方会和中国差异如此巨大,就又跑去看的西方哲学史。然后兴趣就越铺越开,不可收拾:DD 我对“好书”的理解,之前在阿青那里有过一段留言,这里偷懒转贴一下:P 我觉得一本好书不是告诉了我多少“知识”,而是唤起我思考和探索的热情,会让自己看待同样事物时有更丰富的理解和联想,会让自己看待这个世界时找到更多的乐趣。但这需要一点缘分,需要书的内容恰恰是当时的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循着这个兴趣,作者又能把你的兴趣拓得更宽,引导自己思考更多层面的问题,大概就是合适自己的书吧。:) ... 遮天的花

    哈哈哈,这颗安利必须吃

  • Gegengift

    Gegengift (千帆过尽一诺) 2019-10-28 18:38:26

    当年上一门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是元培的选修课。在Course版用一个柚子换来的课。。。

  • 做菜加点儿醋

    做菜加点儿醋 2019-10-28 21:34:54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Fermi

    我还是建议您看看牛津大学通识本中文版,非常棒的一套通识教材,但我认为只是这些是有不够的。我没说过要再造什么,已经有的体系又何必再造,它本身就应该是通识的内容,写出来介绍一下不是很好。最近在读一部书,袁珂 的 中国神话通论,如果有位大师能把这二十多万字的书缩写成三万字左右的通识本,那么很多爱好者会从中获益。中国的文化无疑是个宝库,不应该被忽略,理应进入教育家文学家的视野,将它们编辑整理满足大众的要求。

  • Fermi

    Fermi 2019-10-28 21:42:47

    我还是建议您看看牛津大学通识本中文版,非常棒的一套通识教材,但我认为只是这些是有不够的。我 我还是建议您看看牛津大学通识本中文版,非常棒的一套通识教材,但我认为只是这些是有不够的。我没说过要再造什么,已经有的体系又何必再造,它本身就应该是通识的内容,写出来介绍一下不是很好。最近在读一部书,袁珂 的 中国神话通论,如果有位大师能把这二十多万字的书缩写成三万字左右的通识本,那么很多爱好者会从中获益。中国的文化无疑是个宝库,不应该被忽略,理应进入教育家文学家的视野,将它们编辑整理满足大众的要求。 ... 做菜加点儿醋

    [内容不可见]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28 23:35:16

    哈哈哈,这颗安利必须吃 哈哈哈,这颗安利必须吃 九月

    哈哈,我前阵还写了个书单,都是适合入门的,对我都帮助很大。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0386870/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29 07:08:09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遍适用的经验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遍适用的经验或真理,可以将其看作杜林所说的“永恒真理”。因此,信众就会拥有使命感,想要把这一套他(她)所认为“永恒真理”的东西推广给大家,让大家都能领会到;同时,信众也希望自己能够追逐到“永恒真理”,无限接近于真理本身,直到得到“永恒真理”。同时,他们会强调有敬畏心理,依靠对未知的恐惧产生的惩戒效应达到对人的约束。 而无神论者、宗教信仰淡漠的人(古中国也不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文明,儒教并不具备宗教特质),更相信人本身,或许可以称之为更自我。他们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尊严,不相信“永恒真理”、“普世价值”而更愿意强调个体之间的不同,强调事物的变化。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也就削弱了他们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并不希冀得到实务性的普遍规律。同时,因为敬畏心理的弱化,对他们的约束只能来自于法律和道德这些世俗的界线,无法通过无形恫吓的方式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 回到对知识的追逐上,我认为好奇心其实无关乎信仰。固然,宗教会激发人对于“永恒真理”的追求,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追求知识的激励。激励包括很多,但最为持久的我想是人本身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并不一定以承认不变、永恒为前提,而是首先需要承认不同,尤其是对人文社科学科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既然追求的是个体的表达,那么如何可知个体的经验是永恒的呢?每一个个体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每一个境况也是截然不同的,要到何处去追求永恒呢? 所以我们在探索知识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为了永恒、为了普遍,而是为了探索自身和世界的运行。向内,我们期望“认识你自己”,向外,我们期望认识这个世界。学习是为了了解。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了解造成各种不同的原因,了解表象背后人们复杂的心理,了解人类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我们自然不是第一个有困惑的人,所以我们急切地想要知道前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惑的。而后,我们再来思考我们可以怎样解决这些困惑。 纯粹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性格使然,有些人会对知识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当然,这个也可以在教育中培养,所以我说需要关注低龄教育)。一方面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并不一定要鼓励所有的人都去探索真理,只是需要允许不同,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被一套统一的标尺衡量。 最后,通识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可能性和基础。可能性是指给大家更多的选择,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虽然无论国内外,最后选择的专业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就业,但最起码给了你一个接触的机会,给你留有挑选的余地。基础是指给大家更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一门学科是孤立的,跨学科对现代科研来说是家常便饭,只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拾起才不会觉得陌生,也会帮助生活,比如逻辑学对思维方式的改变。 ... 南栀

    通识教育是个伪命题,最重要的是态度——获取知识是愉悦的,而不仅仅只是有用。因为愉悦,才能助长好奇心,循着自身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会探索越来越多的事物。我从不觉得达芬奇难以理解,他那上天下地的广泛兴趣背后,都指向同一根源——美和真本身。 我很同意你说的,好奇心无关信仰。但一个社会普遍浮躁功利,如何从教育去培养好奇心?这真是个鸡和蛋的问题。 好奇心何以慢慢丧失,有生物自身的原因(看看小猫和成猫),也有社会和后天的原因。所以要深入反思,为何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会消耗人们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愉悦感。罗素《In Praise of Idleness》一书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他看到问题存在,并意识到这些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说到底,还是把人当成工具,而不是目的。而这一方面,感觉中国比西方更严重一些。西方有宗教传统,人除了对社会负责,还要对上帝负责,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而中国没有宗教传统,所有的伦理价值都指向功用,也导致中国普遍更为功利和浮躁。 但中国的问题不能靠宗教,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是建立起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这一点真的比西方落后太多。而许多所谓通识教育,都在想如何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态度,本就是一个悖论了。

  • 看书等于看书名

    看书等于看书名 2019-10-30 00:34:21

    老师,请教国内成长的土硕士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拥有较强的写作逻辑?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0-30 01:11:02

    老师,请教国内成长的土硕士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拥有较强的写作逻辑? 老师,请教国内成长的土硕士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拥有较强的写作逻辑? 看书等于看书名

    看罗素西方哲学史(原著),学习大牛们的思辨方式,并对他们所犯错误引以为鉴。 :D 其实看哲学史训练的不仅是思辨能力,对提高自己整体见识和学养都很有帮助。

  • 看书等于看书名

    看书等于看书名 2019-10-30 08:04:27

    看罗素西方哲学史(原著),学习大牛们的思辨方式,并对他们所犯错误引以为鉴。 :D 其实看哲学史 看罗素西方哲学史(原著),学习大牛们的思辨方式,并对他们所犯错误引以为鉴。 :D 其实看哲学史训练的不仅是思辨能力,对提高自己整体见识和学养都很有帮助。 ... 遮天的花

    OK,也有人推荐分析哲学

  • 一锅脑浆粥

    一锅脑浆粥 ([!^13]@>([;.\?\!][ ^13])) 2019-11-14 02:51:43

    老师,请教国内成长的土硕士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拥有较强的写作逻辑? 老师,请教国内成长的土硕士如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拥有较强的写作逻辑? 看书等于看书名

    去写GRE作文,别为了分数写,为了写明白写,就行了

  • 无鱼

    无鱼 2019-11-17 23:21:55

    @鸢枕山月 这篇不错,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批判~

  • 达本

    达本 2019-11-18 20:07:33

    有许多变好的空间,但绝不是失败。

  • Fermi

    Fermi 2019-11-29 22:02:14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 “要掌握一门学说,须回到问题的开端,考察概念的源流和演变,分析促使理论建立和转变的关键经验事实,而不能满足于层累而成的既有知识。此后在选修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考察知识发展之历史。” 不能同意更多。我是离开大学后才开始喜欢历史,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我震撼极大,真正感受到大学者的格局和眼界。然后看哲学史,艺术史,社会史,什么东西都想找源头看看,总觉得这样才能看得清晰明白。然后愈加发现,社会、经济、政治、艺术、哲学,处处彼此联系,相辅相承,对事物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加。不过这些也都是离开大学后才慢慢积累起来的,也只能怪自己在读书时太荒废,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找到兴趣:) ... 遮天的花

    [内容不可见]

  • Fermi

    Fermi 2019-11-29 22:04:5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内容不可见]

  • 遮天的花

    遮天的花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2019-11-29 23:27:40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Fermi

    我前两天广播刚写了这段话: “还有第三种境界是自学,虽然大概率走弯路,但会在不断摸索和试错的过程中,培养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敏锐觉察,又因不曾依附已有体系,一旦找到“对”的路,就能走到全然不同的开阔天地。只是这个成功率太低,需要一种出类拔萃的倔强、骄傲与勇气,对大部分人都不可行。像钱穆先生纯自学成才,虽有其局限,也让那些西学体系出来的人颇不以为然,但他拥有的一些敏锐直觉,远非依附体系的人所能比拟。”钱穆最大的局限在他不懂外语,对西方非常无知,他大约算不上真正的大师,但他一大优点是能不借助任何概念体系就把话说得极其明白,这点其实不容易。 十年前的我对历史一无所知,正是他那本薄薄的讲稿把我领入历史大门,带给我更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渴望,也让我明白从小到达所受的“历史教育“都是垃圾。所以我会向所有不懂历史的人都推荐他这本小书。要真正学会独立思考,自然得学会阅读原著,循着自身热情去探索越来越广阔的世间万物,才可能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体系进行反思。 钱穆这本书只能帮人打开一扇门,但光此价值本身,就已功德无量。

  • Fermi

    Fermi 2019-11-29 23:47:15

    我前两天广播刚写了这段话: “还有第三种境界是自学,虽然大概率走弯路,但会在不断摸索和试错 我前两天广播刚写了这段话: “还有第三种境界是自学,虽然大概率走弯路,但会在不断摸索和试错的过程中,培养出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敏锐觉察,又因不曾依附已有体系,一旦找到“对”的路,就能走到全然不同的开阔天地。只是这个成功率太低,需要一种出类拔萃的倔强、骄傲与勇气,对大部分人都不可行。像钱穆先生纯自学成才,虽有其局限,也让那些西学体系出来的人颇不以为然,但他拥有的一些敏锐直觉,远非依附体系的人所能比拟。”钱穆最大的局限在他不懂外语,对西方非常无知,他大约算不上真正的大师,但他一大优点是能不借助任何概念体系就把话说得极其明白,这点其实不容易。 十年前的我对历史一无所知,正是他那本薄薄的讲稿把我领入历史大门,带给我更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渴望,也让我明白从小到达所受的“历史教育“都是垃圾。所以我会向所有不懂历史的人都推荐他这本小书。要真正学会独立思考,自然得学会阅读原著,循着自身热情去探索越来越广阔的世间万物,才可能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体系进行反思。 钱穆这本书只能帮人打开一扇门,但光此价值本身,就已功德无量。 ... 遮天的花

    [内容不可见]

  • Sargeras IX

    Sargeras IX 2020-01-24 22:51:52

    我觉得这不光是大学的事儿,要从小教养起来……很多东西都根深蒂固了。大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576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