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可爱的项羽 可悲可笑的刘邦
Percy稻草人(时光易老,而感情不衰。)
他们真实而可爱 他们是谁,他们是项羽和曹操,打小就熟悉的历史人物。在看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后,对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易先生看待历史人物,其中自然不乏考证查据,也不少理论分析,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他难得的多了一些从人性、情感角度的分析、推理。这样的做法,或许未必能还原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起码能让他们在历史的尘埃里轮廓清晰、血肉鲜明,也能让千年后的世人、读者倍感亲切,透过白纸黑字之后去更好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 可怜可爱的项羽 可悲可笑的刘邦 其实原本就是同情项羽的,并不是因为习惯于同情失败者的原因――尽管我并不认为项羽是彻底的失败。有时候,生命的结束、霸业的终结并非代表了彻底的失败,对于项羽,历史到今天也难以给他画上圆满的句号。他的死,正如易先生所说,是高贵的,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英雄时代的终结。如果说他彻底的失败了,你就不可能说他还是一个英雄,而这一点,却谁也不能抹煞,他终究是一个悲情英雄。刘邦的阴鸷、隐忍、笼络人心终于使得他赢得了数年的楚汉之争,当然,这也是一种胜利,无限风光。可是这种胜利却掩盖不了他本性的暴露,汉朝初立,刘邦并不如当初人们传说那样礼贤下士、豪爽大方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只不过是唱词,兔死狗烹才是原本的真相,功臣名将纷纷被杀,如果这个时候还说刘邦比项羽容人、大度,恐怕谁也不信;至少,当年项羽没有杀掉和他意见不和的韩信,更加没有杀掉和他是对头的刘邦。 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没有用“鸿门宴”来除掉刘邦,被后人当做妇人之仁、难成大事;而刘邦对穷途末路的项羽的追杀,难道就没有道义的谴责吗?自然,许多为政者、政客或者政治家会以为项羽死是对刘邦最好的结果,刘邦这么做是理所当然。项羽之所以没有杀掉刘邦,恐怕不是妇人之仁,因为他也曾残暴地坑杀数万秦军,难道面前一个刘邦他会因为心中仁慈之念而不忍、不敢杀掉?他不过是天真地以为刘邦也是位英雄,惺惺相惜罢了。那么项羽有仁慈之心吗?他当然是有的。据说行军打仗,看到士兵受伤挨饿,他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浑身是胆的将军未免多愁善感。远不止如此,他还是那么地儿女情长,在生命的最后,怜爱的是虞姬,让乌江小船渡过的是他的宝马,而他自己却决定要为自己的战败来个负责和了结。有人说他小气,发出的赏赐也割舍不下、给了竟然又要回来。滑稽至此,让人觉得他的孩子气,哪是大将军啊?不过正因为如此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是刘邦一伙儿为了丑化对方、混淆视听编的瞎话;这完全有可能,他不就说自己斩白蛇起义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且不说是否真有白蛇,当初所谓“起义”就是沛县萧何和曹参在谋反之后耍的小心眼,怕日后担责任把首领推给这个无赖、流氓刘季(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大字不识、成天酒色的人会让鬼点子最多的萧何、曹参两人推做首领?),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流氓还真是会装傻充愣加拉拢人心。其实何乐而不为呢?反正手下有人去打拼,自己只需要酒色足矣,凡事都听大家的,不也赚得一个礼贤下士、洒脱大方的名声吗?事情败了,不过就是两手空空、滥命一条,事情成了,你们推我做得首领,我就是你们的首领,现在我客客气气,将来早晚好好收拾你们。刘邦表面上是大方了,要什么他给你什么,不过等将来有一天他会让你连本带利还回来。他这样子,聪明得很,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公认的礼贤下士的他在打下江山后就上演了鸟尽弓藏的好戏。 项羽和刘邦都是想带着兄弟们过上富贵日子的人,不过就是项羽自己能力强是个大英雄,他希望兄弟们始终记得是他的功劳,这一点原本不过分,他自己确实很有能力,不过经常或明或暗地提醒别人自然就不招人喜欢了;然而这样还是比刘邦好啊,有了成绩和功劳,刘邦不会跟他的兄弟们抢,他非但不抢,还会说好听的,把功劳全都推给手下和部将,如此一来,做他的手下自然高兴了,也得到了丰盛的赏赐;不过可惜的是谁也没有看透刘邦的阴险,他不过是把屠刀藏到了庆功宴之后,一旦举起,六亲不认。在我看来,项羽是不屑这样做的,他自身就有一种贵族气,个人英雄主义太强,太过爱惜自己的名誉,他断不至于像刘邦那样干卑鄙龌龊之小人行径。即便两军阵前,他叫喊着要烹煮刘邦的老爸,也不过是吓唬吓唬刘邦而已,结果刘邦算准他不会真这样干,他耍赖笑嘻嘻地说: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煮他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要是项羽如同刘邦那么流氓的话,煮了就煮了,难道他还不敢?不过他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愿意去杀老弱妇孺的,更何况项羽确实曾把刘邦当做兄弟。楚汉之争在项羽看来无非是兄弟之争、辩明孰强孰弱,他就是要给天下人看,他项羽是真正有势力的,不怕他刘邦折腾。很多人面对刘邦这样的人不同他的做法,他的“亚父”范曾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对待刘邦这样的小人应该一刀杀死、斩草除根,免生后患。偏偏项羽却异想天开地要和刘邦玩儿猫鼠游戏,到最后却弄得玩火自焚。是天真也好,幼稚也好,或许项羽的性格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战败。难怪范曾对他的做法哭笑不得,一怒之下说出“竖子不足与谋”的话。 项羽如果统一了天下,大概是不会诛杀功臣的,因为在他心里,臣子没有功劳,只有苦劳,天下最大的功劳是他自己立下的。他心高气傲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因为骄傲而误国,但绝对不至于嫉妒和阴鸷的心理而杀人灭口、除掉对手。刘邦不同,刘邦身上是无赖、流氓气,是表面上谁都可以是兄弟、骨子里谁都不是东西的卑鄙,他或许能和臣子、兄弟共患难(或者说是让他们帮助自己渡过患难),但绝对不能同富贵。他正因为自己什么也不是,所以得了天下后就不愿意更多人知道这个秘密。他知道没有多少人瞧得起他,得了天下他开始害怕,也开始报复,于是他就悄悄举起了屠杀功臣、兄弟的大刀!当初对他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的兄弟、臣子们,又怎么能想得通这一点呢?当初舍命保护他的樊哙成了功臣们得意忘形时最早的警钟和丧钟!或许韩信看到了这一点,他有所警惕,但是他的过度自信、轻敌还有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定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他没有想到的是,刘邦的老婆比刘邦更狠――现在已经无从知晓,究竟当时刘邦是否心意已决(早就有此打算,不过是觉得时机未到,绝不是不忍心杀韩信),总之,吕后具体操办了对这位齐王的诛杀。 可惜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就在于它的唯一性,谁也不能改变,不过对于历史的解释却是多样的,见仁见智,有时候几种观点甚至相去甚远。无论如何,刘邦得了天下,建立了持续几百年的刘姓汉王朝,而项羽则丢了卿卿性命,在世人看来,他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就是并非死在刘邦手中,而是自刎于乌江。尽管他说了那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来强挽颜面,但是终究他选择了高贵地死。他当初没有看错,刘邦这种人是不配和他对抗的,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最终玩儿不起的人是他,心灰意冷的人是他,他选择了逃避。或许他厌倦了战争,或许他已经后悔自己的一意孤行葬送了他身边的朋友、兄弟、亲人,或许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在原本可以渡江一去东山再起的时刻,他选择了放弃,不知道这是他人性中究竟是无畏还是懦弱的表现。他,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以这样一种方式告诉了世人,他对刘邦的不屑,英雄末路,不过如此,可是谁又能说他就一定是彻底失败了呢?多少年后,宋朝那位著名的女词人易安女士还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来针砭时局。人杰也罢,鬼雄也好,千年之后浮想联翩,可怜的项羽终究还是有其可爱之处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越南壶制作咖啡 (豆叔)
- 喝过一种咖啡吗 (路过的)
- 豆叔招聘barista (豆叔的小编)
- 七夕,一起走进爱的童话 (豆叔的小编)
- 昨天帮豆婶更新图片才知道成熟的咖啡豆是红色的 (豆叔的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