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父母亲去世后找兄弟姐妹“算账”的人是怎么了?
黄衣心理王静
不久前有亲人去世,我们去参加丧礼时发现,这个家里的二表兄开始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跟兄弟姐妹们“算账”、表功,要大家想想这些年他为家里、为老人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金钱,全然不顾别人也为家庭付出了辛劳,惹得兄弟姐妹全部躲着他。
在心理咨询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在父母亲去世以后找兄弟姐妹“算账”的人,一般来说这些人都属于在家庭中扛重担、挑大梁的一个。他们通常在大家庭中主动承担重任,不辞辛苦地为父母的家庭付出。可为什么父母亲不在了,他们却做出这样让人烦恼的事情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父母亲的去世,带给子女很大的心理创伤,因为我们的生命籍由他们而来,我们是父母亲抚养疼爱长大。每个人和父母亲都有着深入骨髓的情感联结,使得孩子们无法以常态心理面对父母亲离开这个人世的现实。
因此而带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问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那些对家庭付出过比较多心血的孩子、老人比较疼爱的孩子等。因为有了心理创伤,所以他们内心的感触更多、负面情绪水平更高。

死亡焦虑带来的存在感需要
父母亲去世,面对着一副没有了灵魂的躯体,使得子女感觉到死神与自己的距离更近,死亡的味道甚至就飘散在空气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怕”,这个怕有可能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担忧,有可能是对父母亲生命的唏嘘,有可能是对于人类这种昙花一现的生命历程出现了悲观的念头。
心理学家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中讲到: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且带有普遍性。
生命的残留在成年子女那里的意义重大,当死亡焦虑来临,父母亲留下的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伤心的感觉,无论是什么物品,都沾上了一层死亡的味道。
由于猝不及防地感受到这样沉重的死亡焦虑, 个体只好通过周围的人来寻找存在感,反复向同胞兄弟姐妹强调自己存在的意义,便是这种死亡焦虑的一种表现。

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的一座山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父母亲就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相隔的一座山。有父母亲在,子女们就永远觉得死亡离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遥不可及。当父母去世,哪怕再缠绵病床,再有心理准备,也无法预先感受死亡的味道。
当父母亲还健在,我们为人子女的身份就还在,我们的生命有来处,有父母亲作为我们生命的依恃。所以,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更加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提前把让自己安心的事情做好,不要等那一天来到,心里面出现极端失衡的感受。
然而爸爸妈妈从来都不是神仙,没有哪个生命是可以永恒的,当一个生命逝去,其亲近之人纵然悲痛,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是啊,谁又能起死回生?
可当父母亲去世了,弟弟妹妹还没有从悲痛中回过神来,家里的大哥、大姐已经开始“清算”功劳了,咋办呢?

心理学这几个方法教你如何应对这样的同胞:
尊重他,肯定他对家庭的付出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每个人都会对家庭有影响,当他想要跟大家吐露自己的艰难付出,其实是代表他想要和同胞有更多连接的。
所以我们既要尊重他的付出,倾听他的表达,又要客观的、积极的肯定他在家庭中的作用。顺应他缓解自己焦虑的方法,而不是用漠视来应对,使得他感受到大家的支持,找到对自我的认同。
共情他的处境,多关心他——避免孤独感
这位哥哥、姐姐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家庭现实?也许他心甘情愿地承担着,但是他的生活压力可能很大,使得他非常辛苦。
也许他的生活并不困苦,然而他自己感觉很不好过,他会有深重的孤独。这个时候,需要兄弟姐妹的关心与理解。这些做法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也就越少受孤独感的影响了。

父母亲不在了,同胞亲情不断
虽然老人不在了,但是同胞兄弟姐妹的亲情要持续下去,成为彼此在这个人世间存在的支持。
我的家族中,有一位老人,每次见到我们这些晚辈就会说一些“遗嘱”一样的话。表姐妹几个凑在一起,说起他来都直摇头,大家都很憷头见他。
我自己也感受到每到吃饭时都被他训哭的难过,但是因为了解到他内心有着浓重的死亡焦虑,有着对晚辈深切的爱护,所以我坚持每年都去看望他。结果是在他一次手术治疗好了疾病后,他对和我的交流进行了思考,并且愿意用让我更舒适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
可见,亲人之间的支持,很容易比陌生人来得更加深刻。
关注其对安全感不同的需求
不仅仅是死亡焦虑,这些人的安全感也需要被亲人看到。每个人对于安全感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关注他的安全感需要,是从根本上帮助他心理状态更舒展的方法。

亲人去世,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冲击,因为这件事情引发了他们对于生命更多的思考。假如我们自己面对亲人去世的问题,试着让自己心安,是一个缓解死亡焦虑的好办法。
做好人际边界,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亲人去世带来的心理问题,经常会用到一个“告别”的技术。引导来访者表达对这位亲人的深刻情感,表达自己的不舍与心痛,然后讲述自己以后的生活,请去世的亲人放心,自己会更好的面对生活。使用这个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让死者与活着的人“两安”,生死两安,死去的人得到安慰,而活着的人也能放下悲伤,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努力。
安心,是一个人了无遗憾的离去的前提。安心,也是一个人离开另一个人,投入到新生活状态中的基础。
所以在人生过程中,要让自己有规划,有目标,能够及时完成该做的事情,不要总是推到明天去。人际边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清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留遗憾,也就不会有太高的焦虑与担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套百年名著闪闪发光,让你与古人握手,获得新的力量 (黄衣心理王静)
- 破解青春期成长密码,成为女儿闺蜜,离不开这本“母女闺蜜手册” (黄衣心理王静)
- 看看这些小作者,他们从个人感受出发,写出如此美好的故事 (黄衣心理王静)
- 使用3方法,校正好你的“情绪雷达”,补足宝宝的情感缺失 (黄衣心理王静)
- 刚上学的孩子容易写错别字,家长烦心,这几个方法有效应对 (黄衣心理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