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 | 书法雕刻和紫砂文化的珠联璧合
来自:百诚艺术
紫砂壶早在宋朝就开始流行了,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以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的那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最为著名,这是梅尧臣几次登临古阳羡(现宜兴)后,留下的千古名句。生动的描绘了一幅紫砂陶壶烹茶,文火细烟、小鼎长泉、怡然自得的美妙的画面。

江苏宜兴紫砂壶从明代朱元璋提倡喝散茶后诞生,起初仅作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从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开始,紫砂壶逐渐走进文人的艺术创作活动。到了清代,文人更直接参与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书画家与紫砂壶作者一起研究造型与装饰等艺术手法,从而把紫砂壶创作推向了紫砂文化的层面,紫砂陶刻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中国是陶器之乡,产陶的地方不止宜兴一处;但在中国若提紫砂,还是必说宜兴;若说宜兴,还是必言紫砂。那么,究竟为何宜兴与紫砂结缘如此之深呢?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取决于宜兴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这里拥有独一无二的紫砂陶士。民间相传在古时候,某天有一个僧人路过宜兴鼎蜀的山村,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了,谁买谁就可以发家致富。”一连数日,村民以为僧人乃痴人,不予理睬。后来僧人引几位好事的村民到山脚的洞穴边说:“富贵在此洞中,可自取之。”言罢即离去。于是半信半疑得到村民在洞中挖掘,果然挖出了大量五彩缤纷的泥土。后来这些村民用这些泥料烧制成陶器远销中外。

不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只是原因之一,但真正让紫砂壶传承千年、扬名海外的,还要追溯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一宜兴的茶文化。茶文化与紫砂壶文化息息相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拥有着悠久光辉的历史。茶圣陆羽在隐居浙江苕溪写作《茶经》时,就留下了关于宜兴产茶的记叙。所谓“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说的就是阳羡茶在陆羽时已成贡茶,所谓贡茶就是古代朝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阳羡是宜兴的古称,自古就是我国产茶名区,其阳羡茶、罗芥茶、晋陵紫笋、顾渚紫笋等都是茶中精品。唐代有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从这些名句中便可见宜兴的茗茶之兴。

紫砂壶本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被创造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底蕴,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历经数个朝代流传至今,无数匠人骚客不但要在紫砂壶上留款、刻字,绘画,甚至还参与到了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之中。至此紫砂艺术已经成了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式。
紫砂文化和诸多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其中实用价值中蕴含着的传统精神更是引得无数藏家的追求。古人有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就会迸发出更高的美感。这也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共存精神相互呼应。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问这个壶像什么泥料的? (鬼瘾少年)
- 自己做的开窑啦,快来看 (圆圈)
- 开泡了开泡了,茶友们 (KushL!u🧠)
- 茶友们开泡了 (KushL!u🧠)
- 请大家帮忙鉴定一下,是机车壶还是半手工!谢谢 (丶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