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选释》精读笔记(长期更新)
来自:万青
序言 高三的时候开始对古诗词起了兴趣,大学常年泡在图书馆,读了俞平伯先生编的《唐宋词选释》以及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还尝试读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但觉得有些枯燥,没有坚持下去。这几本书都是好书,没有走了弯路,只是读的时候草草略过,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琢磨,只是明悟了诗词的美(尤其是宋词),却不知究竟其美在哪里。同样是熟悉的词句,在古人的笔下组合起来,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和美感。当时兴起所写的诗词,现在看来,用词、景象均落俗套,用字用词也不精练,整体诗词的结构也不得体,只得其形未得深意。 毕业之后,就把古诗词放下了,现在有缘加入“山河诗社”,认识了一些很有学识的同道中人,知道了该怎么去走这条路。所以,决定花半年时间,完成这篇“《唐宋词选释》精读笔记”,之后再将重心放在《唐诗百话》。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所得。
《前言》 俞平伯先生说“过去词坛上流传着错误的论点,词为诗余,比诗要狭小。”我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词之为体,要眇且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词与诗还是各有侧重的,“词体的要眇且修”,这句出自《楚辞-湘君》“美要眇兮宜修”(眇,精微、精巧意;修,修饰意),按照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为“词有最精致、细腻、纤细幽微的修饰美”。但不是说词没有境界,还是有境界者为上(李后主词为“神秀”,后人作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但词用词更细腻,用典用事较浅层次,表达感情相对突出。 俞平伯认为,词与诗不是子母关系,“诗余”一说不妥,应称“新诗”。词的演变原因有三点。
一是顺应语言的发展,从先秦到中唐,语言由文言向文言口语兼用逐步过渡,齐言诗则由四言变为五言、七言,但还是不够。词冲破了传统,可以到八九十言。甚至到了元曲,有《西厢记~秋暮离怀~叨叨令》的17字长句。
二是顺应音乐的发展,先秦到中唐,音乐是趋于复杂的,古代乐简,近世乐繁,工谱是由疏转密的。五七言诗的固定句法不能控御新的音乐,词便应运而生。所以词以乐府代兴。
三是中唐以后文人们“穷则变”,词更加普及。陆游曾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所以很多人,转而作词,词亦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红尘朝夕)
- 读诗|說不盡 無窮好 (手心刻畫)
- 背诵目录|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镜花水月)
- 原创|梦 (明)
- 背诵目录|每天一首古诗词 (欣317031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