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自私”引发的一些思考
来自:一一
张星若
对于自私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该定义不可否认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而非社会主流意识所默认的定义。例如,一个饿得快死的乞丐向一个丰衣足食的富者讨饭吃,这个富者却见死不救,我们可以说这个富者自私到了极点吗?其实这个富者算不上自私,因为他们并未发生任何利益纠葛。因此我认为用“在道德上本可以帮助别人却并未及时伸出援手,这种帮助既可以涉及利益也可以不涉及”这种解释来说明更为恰当。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两性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两本著作里都提到了人性观,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道德情操论》,他提出了三个观点,对看透人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 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2.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人人都有。
3.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讲一个故事:一位生活在伦敦的体面的绅士,听说遥远的中国发生的地震,伤亡惨重。这位体面的绅士会怎么做呢?他会首先拿出地图查一下中国离伦敦有多远,看看地震会不会波及伦敦。一看很远,就放下心来。然后他会哀悼死难的人,感慨人的脆弱、大自然的无常。他可能会打开微博或微信,发两个蜡烛,说几句悼念的话。但接下来他就会回到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饮食起居,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这是,如果他自己的手指被刀割了一下,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会远比地震更重要。
其实“保全自己”这一想法是人与生俱来的,也就是人人都有的那点儿私心。马恩哲学对原始部落的研究表明在那时也没有实现彻底的“平均”,也要奉行“强者多得”的原则,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自私”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自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个人,无论低等或高等动物聚集在一起也是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不同的是人类拥有高等智力,他们不光为了生存而生存在这个世上,他们更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是原始人类,也是有自私的想法存在,只不过当时要生存下去个人必须依赖集体的帮助与庇护,所以,个人利益其实早就存在了,只不过在早期个人利益是和集体利益重合与捆绑在一起的。随着这种集体力量的壮大,个人才有可能脱离集体独立生存。因此,我认为,人类关心的不该是人类是否自私,而是如何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和谐共处的方式,人类欠缺的并不是完全平等无私的社会这个理想,而是如何实现这一愿景的智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思辨一切(小组作业)——徐亚男、马文豪 (一度nne)
- 《抽象与移情》一、三、四章节谱系图小组作业:王远琨 朱泽瑞... (程橙橙子🍊)
- 《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邱丹艳 李杨青 (町薯)
- 《思辨一切》第七章:非现实美学。 【胡睿婷】 (图图TUTU)
- 《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 吴彦臻 鲁秋辰 余珍凤 (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