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 得 名 刍 议
zzy(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赣” 得 名 刍 议 赣州城位于江西的南部,赣江的上游,章贡两江就在赣州城下汇合为赣江。江西省因为赣江纵贯江西省全境,所以简称为赣。但是,关于“赣”这一地名的来由,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而弄清“赣”这一地名的来龙去脉,则无论是对于赣州还是江西而言,在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赣州从事历史文化工作已有30余年,对这一问题颇有兴致,现将管中之见赘述于下,敬请志同道合者指正。 一、 已有的说法 关于“赣”得名的来由,笔者所见所闻,有这么几种说法。 1. 章贡合流说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章江从赣州城西而来,贡江从赣州城东而来,两水夹城而过,在城北的八境台下汇合为赣江,然后向北流去。既然左章右贡构成贑字,那么,顺着河流方向,左边是章江,右边是贡江,合流后自然就称为贑江了。此说顺乎自然,合情合理,被公众广泛认同。殊不知,赣、贑两字虽然同音,并且字的义项在作为专有地名时亦相同,但赣字是先秦就已产生的本字,而贑字则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异体字,贑字的出现,是在章贡两江有了固定的专属名称之后才出现的,贑字的义项也仅限于地名。由此可见,赣江的得名是因为章贡合流的说法,虽然流传已有千年之久,但是穷其根源的话,并非历史的本来面目。 2. 赣巨人说 有关赣巨人的最早记载,见诸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书中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晋朝的郭璞在为《山海经》做注时,对赣巨人的活动地点有了确切的纪录:“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南康即古代的南康郡,自晋朝以来,赣南就设立了行政区划,称南康郡,隋代改虔州、南宋改赣州。 据此,赣巨人说似乎无懈可击,可以成为定论。 但是,赣巨人说的问题在于,《山海经》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却是魏晋以后增补进去的,特别是其中关于长江以南的记载,后世增补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古代的简策极易发生错讹脱漏,二是战国时期的典籍都是中原士人编撰,他们对长江以南的地理情况是不甚了了的,特别是对于赣南的情况,由于十八滩的阻隔,直到秦始皇统一岭南,中原汉人才第一次进入赣南。这就造成在后世传抄《山海经》时,正文与注文混淆,同时还会把后人了解到的地理知识和观点增补进去。和《山海经》同时代成书的地理专著《禹贡》一书,对赣江流域的记载,就局限在鄱阳湖周边,对于南昌以上赣江流域的地理概况,则只字未提。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山海经》中关于赣南部分的记载,应当是魏晋以后增补进去的。 3. 设县因江而名赣县说 无论是章贡合流说也好,还是赣巨人说也好,他们都在告诉人们,自先秦时期,江西省境内这条最大的河流,就称为赣江了。基于这一前提,人们就必然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西汉高祖六年(前201),汉人在赣江上游建城设县时,就顺理成章的按照中国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因江而名,将新设立的县命名为赣县。 赣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的十八县之一,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郡治设于赣县,自此,赣县城成为赣南的政治中心。南宋绍兴二十三年91153,虔州改赣州,元代称赣州路、明清称赣州府,民国时期,将赣县的县城设立赣州镇,1949年4月18日,赣州城解放,4月19日,将赣州镇设置为县级赣州市。自二十世纪60年代起,赣县行政机关陆续搬迁到贡水东新饭店一带,形成了今天的赣县城,1999年,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撤销地区设立地级赣州市,赣州一名沿用至今。 二、 笔者的管见 综上所述,关于“赣”的得名,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赣江究竟因何而得名,在何时得名;第二,究竟是先有江名还是先有县名?其实,这两个问题密不可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将两个问题合并讨论。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赣江的得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当时并不称为赣江,而是称为汉水! 先秦时期的典籍《尚书•大吕 》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杨汉之南,百越之地”,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在杨汉的南部,是百越人聚居的地方。释读这段文字并不困难,关键是何为“杨汉”。东汉时的士人高诱在注释尚书时,作了明确的说明,杨汉就是扬州的汉水。 也许有人要问,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部,在湖北汉口入长江,地处荆州,怎么又跑到扬州来了呢。其实,在汉文化圈内,汉,在地名这一义项上,不仅是汉水的专称,同时也是对呈南北走向河流的通称。嘉陵江在西部,因而被称为西汉水,赣江地处扬州,当然要被称为杨汉了。在朝鲜半岛,至今仍有一条南汉江,一条北汉江。就连天上的银河,由于呈南北向,因而都被冠以银汉之名。 到了汉代,赣江仍被称作汉水,只不过有杨汉改为湖汉了,在汉代的史籍中可以找到多处关于湖汉水的记载,指的就是今天的赣江。先秦时期赣江被称为杨汉,是从地理方位给予的称谓------这是一条位于扬州境内的汉水;汉代称作湖汉,则是从地理特征给予的称谓------这条汉水的特点,较之于其他汉水,是先入湖再入江。这种按地理特征来给江河流域命名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了。诸如湖南的湘江流域,起码在宋代开始,就被称作湖湘;而在当代的江西,鄱阳湖赣江流域,则被泛称为是赣鄱大地。 赣江究竟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称作赣江的呢,笔者孤陋寡闻,窃以为应该始于《水经注》一书,《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他的《水经注》是为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所作的注释,按理,三国时期赣江一名就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行文至此,按照笔者所给出的资料,应该是赣县的地名出现在先,赣江的地名出现于后,正好与流行的说法相悖。 笔者认为,和赣有关联的一组地名,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名 称 可考证的出现年代 出 现 的 原 因 赣 县 西汉初年 设县时,中央政府定名(皇上钦赐) 赣 江 三国时期 因行政区划名而命名境内的河流 赣巨人 魏晋时期 因“巨人”生活在赣县境内而得名,方志中明确记载“巨人”生活在赣县的上洛山 赣 州 南宋绍兴年间 取章贡合流成为贑江之义而命州名 赣 近 代 古代凡是称赣,均指赣县和赣州府,如明代所称的南赣,指的就是南安府和赣州府,近代各省出现简称,江西取赣江而名 赣 南 近 代 江西南部(今赣州市18县市区范围)自然就简称为赣南 行文至此,本可打住,但是笔者觉得还有必要将赣县的得名和章贡两江的得名问题予以说明。 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曾派遣十万大军驻扎在章江流域,然后翻过大庾岭,直下珠江三角洲,打败了南越,统一了中国。秦祚短暂,刘邦以汉代秦,派大将灌婴平定江南,并于高祖五年在赣江鄱阳湖流域设立豫章郡,次年,在赣南设立了控制贡江流域的雩都县、控制章江上游的南野县和控制章贡两江的赣县。雩都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南野以方位而得名,那么赣县究竟因何而得名呢。笔者以为,既然临江筑城,得名仍然和江有关联。赣江当时称汉水,赣县城址濒临赣江,因水而名顺理成章可以称作汉县,但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刘邦战胜项羽之后,立国又将国名定为汉,这样一来,岂可再用于县名!上古时期,汉、赣同音,既然不能称为汉县,那么皇上钦赐命名为赣县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要知道,赣(贡)的本意就是由上而下赐予的意思,只是后来将赣(贡)两字反训为由下而上进贡的意思了。关于赣县得名的问题,以上论述纯属笔者推测,尚未找到证据,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章江的得名始于汉代,当时称豫章水,在唐代为了避豫王之讳,才省称为章江。章江的开发远比贡江要早,秦始皇利用章江水道再翻过大庾岭连通了岭南地区,从此,章江连接赣江成为豫章郡地域内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故以行政区划命名而称为豫章水,这与赣江的得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贡江是赣江的正源,贡江的流域面积和河水流量都是章江3.5倍以上,在两江汇合处,贡江河面宽度达到400米,而章江的河面宽度却不足200米,就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一眼也可以区分出主流与支流。正因为如此,古人一直是把贡江与赣江看作是同一体,汉代所称的湖汉水就包括了今日的贡江和赣江河段,唐代的墓碑也反映出,时人同样是把今天赣州城东边的贡江河段称作是赣江。有趣的是,赣和贡两个字原本是同音同义的,孔夫子的弟子子贡在史籍中也被记作子赣。换句话说,在宋代以前,在人们的眼中,贡江就是赣江,赣江也就是贡江。只不过随着地理科学的进步,宋人为了区分河段才把赣州城以下两江合流后的河段专称为赣江,而把赣州城以上的赣江主流专称为贡江了。此后,还衍化出了章贡合流成为贛江的说法。 赣州市博物馆 文博副研究员 韩振飞 2006年5月6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聊聊天的朋友呢 (咕咕)
- 江西师范大学作家班 (淤泥诶)
- 研0 (白黎)
- 这个是谁啊? (云薄春夜短)
- 相信我!这里真的很出片!优酷国潮养生节来龙虎山了! (小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