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洪氏家庙
独立寒秋(岭东一璧)
韩江西溪自凤凰洲下滚滚南流,流至东凤境内鳌头洲,又再一水中分而成三岔流,一叫外砂河,一叫新津河,一叫梅溪,浪涛千转百拐,俱经汕头融入南海怀抱。梅溪乡,处于韩江梅溪的肇始之地,距离潮安新县城区3公里,在庵埠镇政府驻地东北2.8公里,历史上原一直隶属潮州府海阳县南桂都(今潮安县东凤镇),1953年5月从东凤镇划属庵埠镇,延续至今。现有人口三千余人,面积0.25平方公里,因副食品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地方经济较为富裕,外来务工人员也很多。今有护堤公路、东梅路和广梅汕铁路跨江特大桥穿境而过。 相传该乡最早系梅姓人家首创,又地理濒临韩溪之滨,故而得名梅溪。其后洪姓自福建莆田县石狮巷、陈姓自潮州城郊花园乡迁入,郭、金、曾诸姓也从各地先后移来杂居,梅姓反而至今不存了。又有一说认为,韩江自此以下一段古昔堤岸曾生梅树而被称为梅溪,后人创乡于旁遂以溪名为称。个中的真假虚实,今人早已难辨其是了。因毗邻庵埠市镇,扼潮安、澄海两地水陆交通之要,据《潮州府志》记载,自古便有大墟市的存在。民国廿八年(1939)6月日本军队自澄海外砂溯江于此登陆,包围庵埠,入侵潮安。 梅溪乡整体原呈寨形,有寨门出入,池塘环绕,面望韩江。洪氏家庙是该乡洪姓人家的大宗祠,坐北朝南,遥对护堤公路,前有风水大池塘(洪厝池),祠前阔埕侧有榕树蓊郁,正面还树有旗杆石一对,据祠内墙壁石碑所记“我族家庙,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但在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遭受强台风吹毁,第二年又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兴建,据此算来,至今只有八十七年的历史,似乎谈不上属于古建筑的行列,但在1987年却被潮州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氏家庙从外形上看起来古色古香,但跟一般乡村祠堂并无什么特别差异。寻常的二进式建筑格局,门楼前约五米处有牌坊一座,坊为花岗岩石砖结构,三门四柱,因建有墙壁相连,使坊与门楼之间的空间变成院落,初看起来很像是三进式格局。 牌坊顶端为平缓屋脊,装饰嵌瓷双凤朝牡丹,正面额书“世德流芳”四字,右边两行小字落款为“赐进士出身 通议大夫 户部左侍郎林熙春题”(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今潮安县庵埠镇宝陇村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曾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浚三利溪,倡修庵埠文祠、玉简塔,修堤造桥等,著有《赐闲草》、《城南书庄草》等。特赠三世尚书,府城有牌坊以纪) 背面镌刻“孝思维则”四字,语出《诗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右下落款为“眷生黄琮书”(黄琮,号玉田,明代饶平人,万历廿六年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饶州知府、福建布政使,有政绩,府志有传)。 正门楼中开一大门,两旁各有一石鼓,门面均为花岗岩所砌,却没有饰以石雕,代以彩绘图案,门顶额书“洪氏家庙”四字,右下落款为“夏懋学书”(夏懋学,字力庸,今潮安县龙湖镇夏厝巷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顺天府推官、户部福建司郎中、赠光禄寺少卿,府志有传)。 正门额背面刻有“梅桂春秋”四字,左边小字两行为“中宪大夫 云南提刑按察司副使张凤翼赠”(张凤翼,明代澄海人,万历十年举人,曾任国子监博士、刑部郎中、云南按察司副使,平反冤狱数十,府志有传)。 洪氏家庙采用斗拱抬梁式木结构屋架,然而除了屡见不鲜的“三载五木瓜”梁架这一潮式传统建筑特色,似乎找不到任何屋梁木雕装饰痕迹,同己略黄公祠金碧辉煌的繁杂金漆木雕装饰相比,真是简朴至极。或许是延续了早期宗祠严禁冗饰的遗风吧。 后进正厅中央摆放新置的金漆木雕祖宗牌位神龛与神案,梁顶正中高悬一匾,“祀先堂”三个金字赫然,左边一行小字为“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季秋重立”,右下落款为“甥成子学拜赠”。(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今潮安县龙湖镇隆庆巷人,明嘉靖廿三年进士,曾任两淮监察、御史、苑马寺卿,理学名师,府志有传) 若谈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洪氏家庙同其他祠堂相比,并不存在特殊优势,但其以古建筑位列市级文物,可以说也并非没有缘故。即使不以明代遗产为考量,单就其诸多坊匾等名人官宦题书,也足以让人慨叹、羡煞旁祠了。 潮安境内的文物单位并不多,却相当分散,也略嫌小气,很难作为观赏景点以图功利,更别说有人会来关注,乃至加以介绍宣扬。名气已盛的景点人咸趋之若骛重复宣扬,默默无闻却不乏价值的文物竟尘封束阁,无人问津,更何况书面介绍每多寥寥数语、语焉不详。 图片详见: http://www.okcz.com/travel/travelshow.asp?wid=243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南洋報》第七至廿八期(1948-49) (Terence Tan 陳)
- 分享:《汕头市政府公报》第48期至第121期 (Terence Tan 陳)
- 分享:《汕頭市政月刊》1 - 5 期 (Terence Tan 陳)
- 分享《汕头市市政公报》 (第 26 期 - 第 99 期) (Terence Tan 陳)
- 求求英国长老会岭东宣教档案 (四风谷)